架构创新:为“端管云”的实施排除阻力

2011-05-30 09:04鲁义轩
通信世界 2011年23期
关键词:运营商架构管道

本刊记者 | 鲁义轩

对话嘉宾: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 杨峰义

中国联通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工 唐雄燕

江苏邮电设计院研究院院长 朱晨鸣

杨峰义

唐雄燕

网络架构创新的实际意义

《通信世界周刊》:网络的压力促使运营商和产业链都在技术创新上不断下功夫,爱立信、华为、中兴通讯、阿朗、诺西等陆续发布了新网络架构或者网络部署新概念,在您看来,这些新架构/新概念对于整个通信网络的架构变革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杨峰义:不同制造商从各自理解的角度提出的这些网络架构上的创新,在未来多种制式共存的运营环境下,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各自着眼点不同,解决方案上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主设备角度出发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共用当前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多种制式系统的共存,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成本,这些方式技术成熟度更高,基本保持现有网络整体架构没有大的变动;从新的网络架构着眼,在实现多制式共存的同时,实现网络架构的更大变化(比如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覆盖和资源共享),为未来新技术(如LTE中的异构网络、CoMP等)的采用和新业务的运营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这种新的架构/技术还需要时间等待其成熟,同时其性价比也还需要经过运营实践的检验。

唐雄燕:从承载网络角度看,多业务统一承载是网络融合大趋势。运营商希望通过一张网络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统一承载,构建融合的多业务的承载体系。但目前真正做到统一承载还有一些挑战,例如多业务的网络应该是基于IP的,但全IP网络本身还有一些瓶颈没有突破,需要逐一完善。

每个运营商的网络、业务特点不一样,但都有统一承载的需求。针对华为、中兴等厂商推出的全网新方案,运营商在实际采用时,具体会根据不同环节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设备和技术。

朱晨鸣:设备厂商都在围绕网络“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这个趋势,针对运营商在网络部署中的“智能管道可管可控”、“业务平台虚拟化开放化”、“分级运营、降低成本、高效营销”等重点关注问题,进行相关解决方案及产品的推送,并形成统一包装,利用Single战略、Uni-evolution战略作为标识,加大市场影响力度。

充分保障农民土地处分权是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在法律规定上含糊不清,需要进一步详细阐述农民土地处置权和农民土地产权的具体规定。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信访制度,充分了解农民的意愿,充分把农民的意愿落实在政策的每一个方面;并通过对农村干部的政治修养和规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干部们的党性建设水平,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这些方案其核心都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运营商多张网络并存、多种技术更新迭代的情况下如何减少重建成本,如何控制OPEX;二是解决运营商网络建设的平滑演进,提升网络的全业务运营能力。事实上,厂商的新战略中的一些产品设计细节才更是运营商想要去关注的关键,例如Single CLOUD如何解决运营商现有数据中心异构情况下的部署;华为OLT设备实现了PON、10GPON、10G EPON的融合,如何适用于运营商的FTTx规模部署,如何降低部署成本。

《通信世界周刊》:继爱立信发布开创性的AIR(内置天线的射频单元)、阿朗提出lightRadio架构后诺西也发布了liquidRadio架构,与无线电技术直接相关的这些架构创新有何共同点以及不同点?

朱晨鸣:移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网络巨大压力,无论AIR、lightRadio还是liquidRadio都致力于基站设备的小型化、部署灵活,同时通过紧凑、节能的设计,解决运营商面临的基站系统高能耗、网络CAPEX/OPEX逐年增高的难题。

围绕着相同目标的创新架构也有不同之处。lightRadio侧重于基站的小型化与分布化,通过分散式架构缓解网络建设压力,适合作为现有网络的有效补充,适合应用于多层网络中的低层覆盖与热点话务吸收。LiquidRadio则更关注网络资源的智能化动态调度,通过认知无线电技术来创新网络无线资源管理。在网络应用中,动态、自适应的网络资源动态调度实施更为复杂,但它对于今后无线网络向更高效的频谱资源利用发展、向网络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做深管道 挖潜终端

《通信世界周刊》:端、管、云是否是全业务网络体系的一大趋势?在网络架构的革新中,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架构创新上是否有很重要的价值?产业链的创新力度是否有待加强?

朱晨鸣

杨峰义:移动互联网呈现出清晰的终端+平台的模式,这意味着,传统电信运营商在其中的主要角色就是管道,而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依托在任何一个管道上生存。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掌控管道,建立开放可控的环境,建立和谐可持续的生态链,将管道智能化,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公平使用,使互联网业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最大化,也会实现运营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智能管道是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唐雄燕:端、管、云实质是终端、网络、应用的概念。在终端更丰富、网络更加智能化的同时,此前比较分散的应用会逐渐融合在一个体系中。目前运营商考虑的是如何把“管”也就是网络这块做得更好。

智能管道还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还未成熟。过去传统的计费方式可能被打破,现在要根据用户的应用和服务来对计费重新设计,同时运营计费系统也面临改造,要支持新的商业模式。此外,为了让网络“可控”,运营商在积极引入和试点标准策略控制架构(PCC)。而网络执行能力的薄弱对智能管道的发展还是个较大的问题,对于给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 ,网络的QoS、安全保障、差异化服务等能力,还需产业链和运营商下大力改善。

朱晨鸣:端、管、云的网络架构实际上没有对原有的电信网络架构做大的调整,只是将原有网络架构中的相应部分进行了重新归纳总结,当然这个架构中充分考虑了云计算对整个电信网络的影响。云计算对于电信网络架构创新有一些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云计算在电信网络中应用主要集中在IT支撑系统、业务平台和IDC等方面,另外业界也在采用桌面云改造现有的呼叫中心和内部办公系统。

基于云计算,运营商可以为固定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共享、按需扩展、统一服务的运算资源;构建开放式的业务开发与运行平台,开放更多的电信能力,促成各类应用的孵化;将更多的应用通过网络的方式提供给最终客户,大大提高互联网流量价值。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管(智能管道)和端(智能终端)的支持。

创新架构重在提升运营水平

《通信世界周刊》:产业链提出的这些网络架构创新,与运营商的实际需求的结合点在哪里?这些架构创新是各有各的适用性,还是运营商会倾向于选择某种新架构来支撑网络融合以及全业务发展?

朱晨鸣:运营商当前面临三个问题:首先随着智能终端的逐步普及和用户行为的变化,业务需求越来越多媒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内容海量化和流量带宽低值化;其次现有网络技术应对海量数据,无法提供满足相应利润率的业务能力,现有网络技术面临升级压力,多网协同困难且运维成本较大;另外还有来自行业内外的市场竞争压力巨大。因此运营商亟待希望通过端、管、云的高效部署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网络整体向IP化、扁平化、融合化、多媒体化、宽带化、接入多样化和IT化发展,同时要实现智能管道的运营,平衡网络的投资和收益。

仔细分析一下华为Single战略和中兴Unievolution战略下具体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可以看到在细节上的一些创新、融合思路与运营商实际建网需求的紧密契合度,例如华为SingleRAN解决方案,可实现GSM/UMTS/LTE的共频段部署,解决了运营商站点资源稀缺,多网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华为3D Single All-IP管线解决方案具备融合、扁平、演进的特点,IP微波具备了由TDM微波和Hybrid微波向纯分组微波的演进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价值;整网交付、融合网管、IP可视化等服务和工具领域的加大投入,帮助运营商提升运维效率,加深运营支撑,降低部署成本。事实上,无论是华为的Single战略还是中兴的Uni-evolution战略都是围绕运营商的实际需求,应对海量数据冲击下,帮助运营商提升网络能力的同时降低TCO。

《通信世界周刊》:作为产业链的主导甚至产业技术上的主导者,目前运营商自身的创新项目都有哪些?.

杨峰义:目前,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正在进行LTE覆盖增强组网技术研究,以及端到端流量优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LTE覆盖增强组网技术研究主要涉及到未来LTE组网中的技术问题,可能会有无线网络架构上的一些创新,比如分层网络、有源天线技术的引入等;端到端流量优化课题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涉及从终端到网络、业务平台、业务提供等不同层面的工作,核心工作是基于网络状态,通过DPI(深度包检测)、PCC等技术,将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的低价值、低实时性业务,在网络忙时/忙小区转移到闲时/闲小区,提高网络整体利用率,这个也是智能管道的一些核心功能。

唐雄燕:中国联通在IP网承载层面正在做重点研发,包括:多业务成语承载网、IP与光网络的协同、云计算应用、下一代互联网网络虚拟化等。

除了网络IP化,网络的IT化也是个重要的趋势,它依赖丰富的传输资源和光纤资源,并且可以把需要本地处理的内容通过光纤拉远实现集中处理。

在无线接入这一块,中国联通在基站的“云”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已经开始和中兴通讯在辽宁等地试点“云”基站,这与中国移动C-RAN是类似的思路。

厂商们推出的网络新架构,都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协同利用以及降低能耗节省成本的思路。而IT厂商也会加入这样的大产业链中,他们在后台的信息处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通用服务器等方面有优势。这也体现了IT与CT的大融合趋势。

朱晨鸣:运营商在技术路线演进上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工作,当然这种研究主要是为了保证技术的选择适应于各自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通过提出相应的标准,进而主导整个通信产业链,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架构的选择实际上是运营商上占主导、设备提供商参与的一个过程。例如中国电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向“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转型的目标,相应的就要逐步推进有线宽带、3G网络、Wi-Fi的立体互补和无缝覆盖,提升移动互联网运营能力。

猜你喜欢
运营商架构管道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接好煤改气“最后一米”管道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粗氢管道腐蚀与腐蚀控制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