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2011-06-01 02:14舒成仁葛苗苗黄露吴海燕黎维勇
医药导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乳膏利多卡因卡因

舒成仁,葛苗苗,黄露,吴海燕,黎维勇

(1.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药剂科,4350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武汉 430022;3.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武汉 430061)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是一种浅表镇痛药,主要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组成,能够渗透到达真皮层,实现长时间的镇痛效果。该药适用于浅表皮肤各种小手术的镇痛,尤其对减轻儿童注射疼痛有显著作用。为评价该制剂,笔者采取药物对照的方法研究该制剂透皮吸收效果并观察存放过程对其透皮吸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仪器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510泵,486检测器),TK-12A透皮扩散实验仪(上海偕凯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AUW22OD(日本岛津),PHS-3B pH计(上海精科雷磁)。

1.2 试药 利多卡因标准品(批号:1P000353),丙胺卡因(批号:1P000356)。实验药:5%利多卡因透皮乳膏(Lidiprine Cream,成分: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中生生技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淡水厂,批号:91020,81044,71071);对照药:5%安麻乐乳膏(Emla,批号:LA4540,利多卡因∶丙胺卡因 =1∶1,油/水性乳剂,这种制剂具有皮肤麻醉作用且适用于表皮处理,台湾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实验所用试剂甲醇为色谱纯,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钠为分析纯。

1.3 动物 SD大白鼠9只,购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雄性,体质量250~300 g,合格证号:SCXK(鄂)2004-0007。

2 方法与结果

2.1 HPLC测定方法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5%磷酸二氢铵(pH7.0)∶甲醇(30∶70)混合溶液;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 μL;柱温为室温。

2.1.2 专属性实验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利多卡因、丙胺卡因适量,用流动相稀释成每毫升含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各约31.25 μg的溶液,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取乳膏剂1.0 g,均匀地涂布于Franz扩散池的鼠皮上,1 h取接收液适量,经孔径0.45 μm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样品溶液。空白基质液:取空白基质1.0 g均匀地涂布于Franz扩散池的鼠皮上,8 h后取接收液适量,经孔径0.45 μm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空白基质液。

分别取上述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空白基质液20 μL进样,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空白基质及皮肤不干扰测定。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各10 mg,分别置于10 mL量瓶,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各精密量取5 mL,置于10 mL量瓶中,得标准储备液(利多卡因、丙胺卡因的浓度均为500 μg·mL-1)。制备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照品溶液浓度均为 250.00,125.00,62.50,31.25,25.00,12.50 μg·mL-1的标准曲线溶液,摇匀,取 20 μL 进样,按峰面积(A)对浓度(C)进行回归。线性范围均为12.5~250.0 μg·mL-1,标准曲线方程为利多卡因:A=1 765.5C+3 052.7(r=0.999 6);丙胺卡因:A=10 203C+31 319(r=0.999 4)。

2.1.4 相对回收率实验 将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照品溶液,加入已知含量的透皮吸收溶液中,分别制备对照品浓度为 12.5,31.25,125 μg·mL-1的样品溶液,每个浓度各3份样品。被检测的样本的药物浓度减去透皮溶液的本底浓度与加入的已知对照品浓度的比值,即为本方法的加样回收率。结果显示,其中所含利多卡因的平均回收率为101.9%(RSD为1.58%),丙胺卡因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2.98%)。

2.1.5 精密度与稳定性实验 取相对回收率实验中的中浓度样本,连续进样6次,观察波动性。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精密度良好(利多卡因RSD 1.98%,丙胺卡因RSD 2.17%);取相对回收率实验中的中浓度样本,室温下放置6 h,进样分析。结果显示,在室温下放置6 h其中所含的药物浓度基本不变(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RSD分别为0.76%和0.57%)。

2.2 体外鼠皮的制备 大鼠断颈处死后,用剪刀减去大鼠腹部的毛,涂上脱毛膏,放置1~2 min后刮去脱毛膏,用水冲洗,剪下腹部皮肤,除净皮下脂肪,洗净,将其置于0.9%氯化钠溶液中,冷藏,备用,不超过7 d[1-2]。

2.3 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将大鼠皮肤固定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的上、下两室之间,角质层朝上,准确称取凝胶1.0 g,均匀涂于皮肤表面,接受池(扩散面积=3 cm2,容积7 mL)中盛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接受液,且接受液与皮肤真皮层刚好接触[3]。在恒温[(37±1)℃]下保持恒速(300 r·min-1),不断搅拌。以后于涂药后的 1,2,3,4,5,6,7,8 h,分别取全部接受液同时补充等量接受液进行下一步实验。取出各时段的透皮接受液,样品用孔径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20 μL进样(必要时加流动相定量稀释),记录峰面积,通过外标法计算释放液中药物浓度,计算各时点的药物释放量,再计算各时点的累计释放量(Q),以Q-t作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即为药物释放速率[4]。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3.0,对不同制剂和同制剂不同批次各时点药物累计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进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实验结果 实验药物与对照药各时点及平均累积释药量对比结果,以制剂丙胺卡因、利多卡因平均累积释放量-时间曲线图表示(图1A,图1B)。方差分析各时点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累积释药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批实验药(批号:91020,81044,71071)丙胺卡因、利多卡因各时点累积释药量经方差分析P均>0.05,说明各时点累计释放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2,表2)。

表1 实验药和对照药累积释药量方差分析结果Tab.1 Variance analysis of cumulative release of test drugs and control drugs

表2 3批实验药物累积释药量方差分析结果Tab.2 Variance analysis of cumulative release of 3 batches of drugs

3 讨论

笔者在本实验中所用鼠皮由专人采集,虽来源稳定,但时间各异,而且手工制备过程难免存在差异,透皮吸收实验中药物涂布的均匀性有差异,可能会对单次实验结果产生偏倚[5-6]。通过多次平行实验,基本可以剔除系统误差。虽然不同存放时间的实验药释药曲线有所差异,但是释药累积量及释药速率经方差分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一定时间内的存放对药物释药透皮吸收无影响。

以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制成经皮吸收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用药方便、安全。本研究证实受试乳膏在有效期内的不同存放时间段,其透皮释放稳定,与对照药物的透皮释药效果相似。

[1] 官仕杰,闫小平,毛超一,等.微米大黄痤疮乳膏的透皮吸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1215-1217.

[2] 王勇,贾晓斌,李霞,等.复方香黄巴布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成药,2006,28(9):1254.

[3] 虞瑞尧.5%恩纳霜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0,9(9):608-610.

[4] FLEISCHER A B,FORD P G.How to minimize adverse effects of topical anesthetics[J].Skin Aging,1998,6(3):54-61.

[5] 张峰,杨媚,毛德香.月桂氮酮对利多卡因喷雾剂中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0,29(1):31-33.

[6] 周建平,钟鸣,黄建华.尼莫地平透皮制剂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5):348-351.

猜你喜欢
乳膏利多卡因卡因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脉冲染料激光仪联合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增殖能力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