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2011-06-02 01:56吴晓栋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310016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丹红丹参酮供血

吴晓栋 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杭州 3100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与颈椎退行性病变压迫血管或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临床主要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缓解症状。丹红注射液与敏使朗是临床常用药物,笔者观察两药联用治疗眩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8月—2010年6月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丹红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2±8.3)岁,平均病程(109.1±53.2)天。伴发高血压病14例,糖尿病6例,颈椎退行性病变20例。共济失调6例,肢体乏力13例,水平眼震4例。敏使朗组 50例,男 29例,女 21例,平均年龄(54.9±7.6)岁,平均病程(110.6±73.5)天。伴发高血压病 12例,糖尿病7例,颈椎退行性病变17例。共济失调8例,肢体乏力12例,水平眼震3例。联合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1±8.7)岁,平均病程(97.6±72.7)天。伴发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9例,颈椎退行性病变18例。共济失调6例,肢体乏力10例,水平眼震4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伴随疾病或症状具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①年龄>45岁;②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③有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④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有恶心,耳鸣,肢体麻木,头痛,颈项强痛;⑤体征:转颈试验阳性;⑥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眩晕。

2 治疗方法

丹红组采用丹红射液4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天1次。敏使朗组采用敏使朗片(通用名:甲磺酸倍他司汀)6mg,口服,1天3次。联合组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和敏使朗治疗,剂量及方法同前。各组治疗期间高血压患者继续服降压药物以维持正常血压,均不用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其他抗凝药。三组均14天为1个疗程观察血压、血糖、心电图变化;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过敏等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指导原则》[2]:①痊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消失。②显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和工作。③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仍有轻微头昏及视物旋转感,虽能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④无效:眩晕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3.2 临床疗效 联合组总有效率与痊愈率均优于丹红与敏使朗组(P均<0.05)。而丹红组和敏使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 不良反应 三组见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多依赖患者主观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椎退行性病变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管径狭窄或受压,使血管顺应性下降,血流量减少所致[3]。当血液动力学改变如体位改变、劳累、血压不稳、血黏度增高等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前庭系统对缺血特别敏感,当椎-基底动脉系统特别是内耳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时可出现眩晕症状。

敏使朗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对耳蜗辐射状动脉的作用尤为显著,从而显著增加耳蜗的血流量,尤其适用于内耳眩晕症。它对脑血管也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对改善脑内血流也有明显作用,常用于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部外伤或高血压所致直立性眩晕、耳鸣等。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因此,中医在治疗上坚持“活血化瘀、通脉散瘀”为原则。丹红注射液主要由丹参、红花(按3∶1比例配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工而成的纯中药制剂。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含有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丹参酸A、B、C等物质,具有抗自由基损伤、保护脑组织、抗脑缺血与脑水肿、改善空间辨别障碍等作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两药相辅相成,活血通经,通脉散瘀。丹红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功效,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脑动脉血流量,营养脑细胞,增加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还能显著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而血浆黏度降低和红细胞表面电荷的增加,使红细胞均匀分散到血浆中,有利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4-5]。本组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有一定疗效。

[1]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87-14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 1辑.1993:24.

[3]曹培卫,赵忠新.颈部血管彩超、MPA对稚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36-37.

[4]刘双秀,杨万胜.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J].临床荟萃,2009,24(5):440-442.

[5]胡霞敏,周密妹,胡先敏,等.丹参酮II A预防性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4):436-440.

猜你喜欢
丹红丹参酮供血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
辣语
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的优化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