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时期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调查研究

2011-06-08 07:53刘长红庹海波石翠萍李晶晶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试点区湘潭

刘长红,杨 君,庹海波,石翠萍,李晶晶,汪 晗,李 龙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抓好“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是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资源的属性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决定。2007年12月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湖南省长株潭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和湖南富民强省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更是新时期赋予湖南的重大历史使命。

为了解“两型社会”政策在长株潭市群的落实情况,了解两型社会下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转变及其对农民、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改善我国农户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情况、粮食产品的稳定性供给和持续不断的农户收入,笔者通过参与式农村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304户农民和非试点区63户农民开展了此次调查。为了确保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本次调查深入乡村,分别调查了长沙市的东岸乡、望城县和宁乡县,株洲市的醴陵县和茶陵县,湘潭市的湘乡县和湘潭县以及非试点区包括湖南常德、邵阳,内蒙古包头、赤峰,陕西安康等村镇。通过试点区与非试点区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对比,研究

了“两型社会”下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转变。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统计

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户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中长沙市的男性占总数的76%,女性占24%;株洲市的男性占78%,女性占22%;湘潭市的男性占65%,女性占35%;非试点区男性占68%,女性占32%。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都比较集中,大多为2~4人,但年龄段集中在40~60岁之间,主要为留守的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是老年人身体欠佳而年轻人喜欢在外闯荡。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中专毕业及其以上的农户较少,仅占调查总数的10%左右,尤以初中学历最多,且长株潭三地区相比,长沙市相对集中,而株潭两地各种学历就略显均衡。由于样本农户大多处于市郊,所拥有土地数量较少,其中湘潭地区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较多且集中,约为0.2 hm2,而长沙和株洲地区农户拥有土地数量比较均匀。

与试点区农户基本情况相比,非试点区农户除了省外被调查农户拥有土地数量较多外,农户年龄分布、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都与试点区相似。这正是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地广人稀的体现,也显示了农户基本情况的共性。

2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生产行为的目标偏好

2.1 农户对生产类型的偏好

2.1.1 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方式 通过“两型社会”试点区的走访调查发现,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行为千差万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决策心理也不完全一致,大多数农户的决策方式是自己作主,有一少部分农户是通过熟人介绍或政府来决定的,极少数人是通过标准组织化来决策的,通过网络查询来决策的很少(见表2)。而在湖南省内的非试点地区以及省外非试点地区农户生产决策方式基本由自己作主(见表3)。由此可知,“两型社会”政策的提出对试点区农户生产行为产生相应影响,在引导农户多方面参考学习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下,还拓宽了农民们的知识面与思路,让他们了解到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参考,以达到土地利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2.1.2 农户从事农业类型偏好 (1)对农户的经济来源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试点区农户经济来源均是务农与打工所占的比例大,而纯粹从事务农或从事打工的比例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单纯的打工和单纯的务农都不能够满足农户的生活需要,而需要两者有机结合,或是当前家庭模式的需求——多数家庭是父辈在家务农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年轻人外出打工,以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

表2 被调查地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方式统计 (%)

表3 被调查地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方式统计表(%)

(2)对农户家庭当前从事的行业以及农业生产类型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地区农户从事的行业以非农业为主兼业所占的比例大,农户所从事的“非农业”多数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或经商,老人或儿童留守在家;而且该地区农户主要从事的农业类型为水果、蔬菜、家禽。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沙的一些农村,青年人外出赚钱养家,留守在家的老人及儿童种植一些蔬菜、水果和养一些家禽自给自足。株洲地区从事行业以农业为主兼业所占比例很大,从事的农业主要类型是粮食和水产。湘潭地区的4种主要农业类型——农业、以农业为主兼业、以非农业为主兼业和非农业的选择各占比例相当,其中,多数种植粮食类。由此可见,株洲与湘潭地区农户基本上都倾向于从事种植粮食类作物,20%左右的农户偏好于种植经济作物或林果业,而从事家禽与水产类生产的农户相对较少。长沙地区农户比较喜欢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类经济作物,饲养家禽的其次,从事水果类经济作物和水产类生产的为少数。总的来说,3个地区60%以上农户都偏好于种植粮食类作物。

2.2 农户生产行为的偏好

2.2.1 农忙时雇佣劳动力情况 如表4所示,长株潭三地区的农户中有很大一部分不雇佣他人,这也跟其从事的农业类型有关,因为当前很大一部分农户从事多种行业获得经济收入,农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表4 农户农忙时雇佣劳动力情况 (%)

在所从事农业的那部分农户中,每年用在农业上的时间有所不同(见表5)。试点区的农户每年花在农业上的时间长,而省外非试点区的农户用在农业上的时间短,这是由于气候因素所决定的。南方气候较暖,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或三季作物,而北方冬季气温低,一年只能种植一季。

2.2.2 种子、种植技术的获取途径与良种的使用情况 长沙主要是自留种(占41%);湘潭主要是从农技站购买(占57%);株洲多数选择从市场购买的方式(占66%)。这表明三地区种子市场的健全情况:自留种虽然可以节省种子资源,但不利于增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另一种资源的浪费。从农技站购买的种子通过质量检验,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子的用量和费用,但这不仅能使产量增加,而且还能节约资源,符合“两型社会”的要求。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农户都使用良种。良种的使用在种子资源方面符合“两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能提高粮食产量。

表5 农户每年用在农业上的时间 (月)

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户的种植技术渠道绝大部分是传统方法、凭经验,但是试点区内还有一部分农户的种植技术是通过农民科技培训获得的,说明“两型社会”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有一定影响(表6)。

表6 种植技术的种植渠道来源 (%)

2.2.3 提高产量方式 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式有很多种。调查显示,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农户采取种子改良和加大肥料投入的方式来提高粮食产量。种子改良确实是提高产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合理施肥是培养地力﹑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着重要的联系,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看,粮食产量会随着肥料的施用而逐步上升。但是化肥施用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和面源污染,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环境保护;肥料施用过少则达不到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产量也很难提高。肥料的合理施用量除依靠农户的常识经验和自身农业技术知识以外,还要通过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2.4 农药、化肥的投入 施用农药是防治农作物遭受病、虫、草侵害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农业丰收,促进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药在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化学农药具有毒性,将其直接应用于农作物,会造成对农作物和环境的污染,施用不当,甚至会发生农作物﹑牲畜中毒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频繁地使用农药,虽然达

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但同时也可能杀死了害虫的天敌,破坏农田生态平衡,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调查结果显示,长株潭农户在“两型社会”政策影响下,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三地区农药使用量中等,这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作物的危害,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长株潭分别有28%、46%、7%的农户采用比较环保的杀虫措施。长株潭地区使用农家肥的农户数分别占79%、89%、93%。长株潭地区农户中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的分别占61%、72%、43%。从使用化肥种类来看,长沙和株洲偏好使用尿素;湘潭偏好使用尿素和碳铵。虽然有机肥与复合肥相比,其使用量存在差距,但主要原因是有机肥数量不足,如果条件允许,农户还是倾向于施用有机肥。这都与政府的宣传力度和农户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

2.2.5 农业机械投入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而不断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虽然长株潭地区耕地面积不大,但是在“两型社会”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然而,长株潭地区农用车数量仍然处于缺乏阶段,其中未使用农用车的:长沙为59%,湘潭为67%,株洲为53;使用1辆的:长沙为29%,湘潭为23%,株洲为38;使用2辆的:长沙为11%,湘潭为4%,株洲为5%;使用2辆以上的:长沙为1%,湘潭为6%,株洲为4%。

2.2.6 经济增长情况 两型社会提出并在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后,农户的经济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其中长沙的增长幅度最大,增幅在2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总数的52%,增幅在500元以下的农户只有8%。在湘潭的调查中,增幅在501~1 000元的农户最多,占总数的46%,增幅在2 000元以上的农户只有8%。相比之下,株洲的增幅最小,增幅在500元以下的农户占42%。

3 农户对两型社会的了解程度

尽管“两型社会”已经提出3年之久,但由于居住偏僻,信息闭塞,有近70%的农户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两型社会,三地区平均只有2%的农户非常了解两型社会建设,甚至还有一部分农户对两型社会建设问题持冷漠的态度。农户周边人群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主要是农户获得两型社会建设的信息途径单一(见表7),大多为电视广播,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时效性,没有针对性和具体性,使得农户获得信息也不全面;而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的网络和讲座、农民科技培训等途径又很少被农户采用。

表7 农户获得两型社会建设信息的途径 (%)

4 农户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认识

近3年来,环境有很大改善。三地区平均45%的农户都认为环境越来越好,但是相比之下,株洲“环境更差了”的比例比“越来越好”的比例要高10%。农户对环保的态度比较积极,不会和不太关注的比例较少,大家都会从身边一些生活琐事中保护环境。不足的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对农户的农业种植模式的影响不大,产生影响的比例为:长沙37%、湘潭29%、株洲28%。

5 结论与建议

在“两型社会”政策的影响下,长株潭地区农户的生产行为目标偏好在决策方式、农业生产类型、种子技术获取途径、农药投入等方面有了较大转变,但是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有待转变与提高。不管是试点内或是试点外,大部分农户的思想中存在着“限制”论、“简化”论、“无关”论等错误的认识,以致于他们不能够积极地理解、参与到“两型社会”建设中去。政府部门对于“两型社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农户自身对于一些政策关注程度也不够。建议政府应多引导农户,并且采取更多的政策手段为农户服务,使其获得更广的知识,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对社会发展有利的行为目标偏好。

建设“两型社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社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上的一场革命。长株潭作为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省发展的重大机遇,按中央的要求搞好试验区改革建设,是湖南省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今后在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应加强长株潭农村地区生产领域、技术交流、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建设,在促进城乡相互交融的同时,实现农村地区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方式的不断变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厉为民.农业结构研究——国外经验的启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杨成湘.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10,(7):84.

[3] 汪 晗,杨 君,李晶晶,等.长株潭土地流转与补偿安置情况调查[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60-162.

[4] 曾春霞.“两型社会”背景下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探讨——以湖南衡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46-4749.

[5] 唐玉凤,周 妃,赵本纲.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9):161-164.

[6] 张春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2/7511443.htm l,2008 -07-15.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试点区湘潭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拱墅试点区现场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