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

2011-06-08 03:13于学平尹继芳孙晓伟邹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头针神经功能针刺

于学平,尹继芳,孙晓伟,邹伟



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

于学平,尹继芳,孙晓伟,邹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观察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五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D组、E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从病程24 h之内、3 d、7 d、14 d时介入头针治疗,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观察比较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五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E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显效率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发病7 d内的3个时间点介入头针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与发病14 d时介入头针治疗有显著差别,初步认为发病7 d内可作为头针治疗的最佳时机。

针刺疗法;脑梗死;穴位,头颈部

头针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其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1],但在治疗时机的选择方面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多数人主张早期针刺,但究竟应在哪个时间点介入头针治疗,仍缺乏深入的研究。笔者选择脑梗死急性期的4个时间点开始头针治疗,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的观察,寻求脑梗死针刺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规范优化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每组30例。五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五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梗死诊断(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②年龄在40~70岁;③病程24 h之内,且病情基本稳定;④偏瘫肌力在3级以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30分。

1.3 排除标准

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②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40岁;③意识障碍,合并感染及严重心、肝、肾病变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者;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⑤进展性脑梗死。

2 治疗方法

2.1 A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巴曲酶10 BU、5 BU、5 BU,常规隔日静滴,共用2­~3次;奥扎格雷钠80 mg,每日2次,连用2星期;舒血宁20 mL,每日1次,连用4星期;甘露醇125~250 mL,每日1~2次,连用7 d。

2.2 B组

采用药物治疗,并在发病24 h之内开始头针治疗。常规消毒后,在患者患侧百会穴至曲鬓穴连线,采用0.35 mm×40~50 mm一次性毫针,分3段依次呈30°角刺入头皮下,以200转/min速度捻针,持续捻转3 min,留针30 min,期间捻转3次。头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药物治疗同A组。

2.3 C组

采用药物治疗,并在发病3 d时开始头针治疗。药物治疗同A组,头针治疗同B组。

2.4 D组

采用药物治疗,并在发病7 d时开始头针治疗。药物治疗同A组,头针治疗同B组。

2.5 E组

采用药物治疗,并在发病14 d时开始头针治疗。药物治疗同A组,头针治疗同B组。

2.6 观测指标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标准)[3]。分别于治疗前(患者入选时、发病24 d之内)及疗后(疗程结束、治疗4星期后)记录其评分值。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

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

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用配对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

由表2可见,五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五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E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B组、C组、D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介入头针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表2 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A组比较2)<0.05;与E组比较3)<0.05

3.3.2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A组和E组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B组、C组、D组三组间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发病7 d内的3个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与发病14 d时介入头针治疗有显著差别。A组显效率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这可能与样本数少有关。

表3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A组比较1)<0.05;与E组比较2)<0.05

4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针灸大成·玉龙赋》:“卒暴中风,顶门、百会”,《针灸大成·卷八》:“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均提出中风病早期可运用针灸治疗,并且取头穴和井穴。针刺头穴具有醒神开窍、通经活络的作用。窍开神醒,经络疏通,肢体功能自然得到恢复[4-8]。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了早期介入针刺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笔者曾在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治疗时间窗的研究中,观察到早期针刺能使大鼠脑梗死的体积缩小,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9];一些研究也证实了早期针刺可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的氧代谢,保护神经元,减少脑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更好地发挥脑的可塑性,通过外周刺激的传入,使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可塑性重组,激活大脑固定的神经通路[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头针治疗的四个时间点,即B组(24 h)、C组(3 d)、D组(7 d)、E组(14 d),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分值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A组,说明头针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于发病24 h之内至14 d均可采用头针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进行头针治疗的B组、C组、D组、E组间比较,可以看出B组、C组、D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临床疗效均优于E组,即发病7 d内针刺干预的疗效优于14 d后针刺干预的疗效,说明早期介入头针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病程7 d内的3个时间点(B组、C组、D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发病7 d时与发病24 h之内、3 d时介入头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可以初步认为急性脑梗死头针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应该在病程7 d内。但对于7 d内的3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的原因,是否与发病7 d内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局部血管处于麻痹状态,自身调节能力丧失,对针刺的反应并没有因超早期介入而增强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LV Gui-fen.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arly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Acupunct Tuina Sci,2006,4(3):148-149.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3.

[4] 朱首豪,林敉祥,王少贞.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11-12.

[5] 柴路,马荣芳.针药并用辨证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34-536.

[6] 穆艳云,李忠仁,程洁,等.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影响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3-5.

[7] 李淑萍,霍国敏,孙朵,等.波形交替电针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9-230.

[8] 黄凡,邝伟川,周飞雄,等.飞经走气针法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80-83.

[9] 孙晓伟,邹伟,于学平,等.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治疗时间窗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9,26(2):66-68.

[10] 张梦佛,董勤.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介入时机及选穴特点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1):116- 118.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 Times on Scalp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150040,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 times on scalp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One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five groups. Group A received routine medication. Group B, C, D and E received scalp acupuncture within 24 hrs and at 3, 7 and 14 days after the onset,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routine medicat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five groups of patients using the 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The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 in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ll the five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and the marked efficacy rate between group A or E and group B, C or D (<0.05).Scalp acupuncture has a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 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scalp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s at the three time points within 7 days after the onset, but there was as compar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at 14 days after the onset. It is preliminarily considered that less than 7 days after the onset is the optimal time for scalp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upuncture therapy; Cerebral infarction; Point, head and neck

1005-0957(2011)11-0730-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1.730

2011-04-06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GC08C424)

于学平(1962 - ),女,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头针神经功能针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