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因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2011-06-08 07:13周加顿珠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逻辑日本发展

周加顿珠

摘 要:我国唐代著名佛学译经师玄奘在印度求学时曾研习因明学,并在回国后将梵文因明著作《因明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译成汉语,因明学由此在中国汉地得以形成风气。随着日本遣唐使到来,日本学僧在研习因明的同时,还把大量的因明书籍带回日本。因明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历代高僧和学者的研习,逐渐将因明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而本文就是对因明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情况所做的历史性回顾和评述。

关键词:因明 逻辑 日本 傳播 发展

一、因明溯源

因明起源于古印度人对大自然规律的思考,其萌芽可上追溯到公元6世纪前后。公元2世纪前后,思维科学在印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有弥曼磋学派和胜论学派,前者创始者遮弥尼首先提出了作为人类认识途径的量;后者创始者迦那陀则提出了颇具自然哲学倾向的“六句义”,经过逐步的发展由医师学派代表人物遮罗迦编著的《遮罗迦本集》和陈那的《方便心论》的传播,奠定了古印度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基础。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作为医师学派继承者的正理学派在凝练《遮罗迦本集》四十四种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六种议论事项,即正理派十六谛。与之相对,陈那和法称则基于佛教立场在承袭《方便心论》思想的基础上,对正理学派的句意加以选择性的吸收,确立了以现比二量为基础的佛教认识论和逻辑学。因明学于唐代开始传入我国,玄奘在印度求法期间曾接触过《集量论》和《正理门论》等著作,回国后于贞观21年和24年分别将商羯罗主所著《入正理论》和陈那所著《正理门论》译成汉文,以供包括日本留学学僧在内的弟子们修学之用。玄奘在翻译以上二部著作时均在书名的前边附加了“因明”二字,[1]这样就使得原本旨在探讨“正理”的论著变成了以探讨因明的主要目的的著作,因明研究由此得以在中国展开并被传播到日本,进而在中日两国逐渐演变成为专门的学问体系。

二、因明传入日本的过程及古代日本的因明研究

自唐朝学僧玄奘译出《入正理论》和《正理门论》后,其弟子们相继为此二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或疏解。根据《因明学起源与发展》一书概括这时期大概有25部相关汉传因明二论的著作和注释,其中以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最具权威,在因明研究史上被通称为《因明大疏》,而日本的因明研究也是以注释《因明大疏》为前提展开的。

在唐贞观时期,日本留学僧道昭跟随玄奘学习法相唯识学,他曾虽没有撰写因明注疏之类的东西,但道昭以下数代的元兴寺僧人孝仁著有《因明入正理论疏记》,孝仁以后又有平备和神睿各自著有相同命题的《疏记》,以下又经尊应、胜虞、胡命、守印等的继承,逐渐形成了元兴寺因明研究的传统。在奈良时代的入唐留学僧中,玄昉在唐时曾跟随窥基的再传弟子智周学习法相唯识,由于智周和其师慧沼均通晓因明,并著有相关著作,因此玄昉对因明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他回国时将窥基弟子慧沼所著《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因明入正理论义断》和其师慧周所著《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后记》等窥基以后的因明著作带回日本,为后来以兴福寺为中心的展开因明研习奠定了基础。玄昉以后,不久即兴福寺系统诞生了一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因明注释者善珠,善珠著有《因明论疏明灯抄》,该书总共十二卷,字数多大三十余万的著作,此著作看成是荟萃各家因明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因此日本形成了以南方的元兴寺和北方的兴福寺为对峙的两大因明传承体系。

纵观日本古代因明研究的侧重问题,其主要为九句因、四相违因、三十三种过等几项。善珠的著作《因明论疏明灯抄》标志着日本佛教界就《因明大疏》注释的巅峰时代的到来。自善珠以至明治维新之间,虽说一直不断的有综合性注释问世,但均没有突破善珠所开辟的格局。但善珠以后日本的因明研究一直朝分类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同时,在日本的佛教界也相应地形成了像研究竖义之类独具日本特色的运作制度,这些都为因明研究在日本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九句因原本是《正理门论》中的内容,由于窥基在解释因三相时做了引证说明,故成为后人探讨的主要议题。九句因很早就引起了日本因明研究者的重视,专门的著述而言主要集中在平安时代,如有药师寺平智的《九句義记》、东大寺泉球的《九句義私记》等。进入镰仓时代以后,研究者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四相违因等问题,故不见有关九句因的研究成果问世。把四相违作为单独的研究肇始于元兴寺系统明诠所著《因明四种相选记》开始,继而则有三松寺真慧所著《因明四种相选记》等著作颇多。四相违的研究从平安时代开始经镰仓、室町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而论著成果多集中在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在此之后,日本的因明研究重心开始逐渐向三十三种过方向转移。有关因明过类的问题研究始于平安时代元兴寺护命的《十四过类记》,稍后则有出自喜多院的林杯著有《因明三十三过本作法》。不过这些只是零星的研究而已,而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出现在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自镰仓时代起日本佛教便出现了宗派竞相独立和相互纷争得局面,为了确保自宗的合法性,在宗论中取得优势地位,所以各宗派对因明的过类研究均给予高度重视。在江户时代诞生的因明三十三种过类研究论著颇多,其中代表性的是中仁和寺慧晃所著《因明三十三种过本作法》。

三、因明研究在日本的发展

回溯古代因明日本研究的历程,古代日本的佛教僧侣们从未中断过对因明的研习,而且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不过就研究的范围而言,其始终未能超越出汉语因明的框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最主要的是古代日本一直没有获得直接接触西方或印度的机会。这种局面到了明治时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即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日本,通过西方或直接了解印度佛教的途径已渐渐被日本人所认识和掌握,于是在明治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日本在因明研究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

当代因明研究的主要线索为陈那的《集量论》而展开的。《集量论》核心在于阐述人的认识途径即“量”,由陈那提出的遣他理论对后来的印度各派思想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集量论》是由梵文撰写而成,但不久失传。目前流传下来的仅为两种藏文译本,当藏传佛教中的量论被西方学者发现后,他们立即注意到了其中的学术价值,便开始了对《集量论》及相关的全面研究。西方学者的研究很快影响到日本,日本学者中最早关注《集量论》的学者是精通中国佛教的东京大学印度哲学教授宇井伯寿。宇井伯寿著有《弘教论理》一书,对古今因明学的发展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在“陈那的论理学”一章中提到《集量论》“观离品”、“遮”、“离”等概念。宇井伯寿之后关注陈那遣他论的是九州大学教授伊原照连,撰有《陈那的语言与存在问题》和《陈那的语言观》两篇论文,通过对法称和陈那就语言与分别关系的解释,探讨了陈那的语言观。进入20年代70年代后,有关《集量论•观遣他品》的研究在日本学界仍方兴为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有陈那提出的遣他论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而且作为陈那继承者法称和护寂的相关理论也相继引起人们的注意。从横向看,研究范围从佛教文献逐步扩大到正理、声论等其他逻辑学派针对遣他论所做的批评性研究上。这一时期对于遣他的研究最大的成果是遣他的意义做出了相对一致的解释,从思想史的角度将陈那的遣他做了概括性的解释。80年代后期,通过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把遣他的研究推向了更加广泛的视野,结合现代语言学和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进行对比,提出了“语言价值论”的观点。

回顾近1300多年以来日本僧俗两界有关因明的传播和研究,可以说走过一条由汉文因明著作注释到分类细化的专题研究,再从因明研究转向逻辑研究,进而挖掘印度古典逻辑在当代应用发展的历程。从开始学习到现代的世界领先的因明学研究前沿,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因明新论》肖平 杨金萍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p50

[2]《集量论•观遣他品及遣他论研究的新近趋势》肖平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年版

猜你喜欢
逻辑日本发展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日本元旦是新年
逻辑
探寻日本
创新的逻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黄金时代》日本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