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超然”思想的成因

2011-06-08 07:13兰芳方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苏轼成因

摘 要:苏轼的词经过时间的洗涤依然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他的词作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已是家喻户晓。其词中所蕴含的“超然”思想更加富有感染力,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其思想性格的角度出发,研究苏轼词“超然”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苏轼 超然思想 成因

作者简介:兰芳方(1987—),女,重庆江津人,西南大学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苏轼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他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其思想自然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作用于他的创作活动。因此,他词中所体现的“超然”思想会受到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的影响。

一、多舛的人生经历

苏轼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出生,逝世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贬谪。[2]6

苏轼出身于并不很富裕的布衣之家,自幼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父亲苏洵是位博通历史而注视现实的政论家,受其父影响,儿时的苏轼对经书广泛涉猎,博闻强记。十岁时,母亲教他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决心以范滂为榜样,为国舍生取义。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入仕不久,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对新法的利弊看得比较清楚,在变法问题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加之宋朝朋党之争厉害,他的诗文被政敌随意曲解,有人诬其对皇帝不满、诽谤朝政,将他逮入御史台受审,即“乌台诗案”。出狱后,又被贬谪黄州。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里,受到一贬再贬的打击。其政治生涯失意之时多,得意之时少。

多舛的仕途生活,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虽然他的政治生涯极其不顺,但是他却没有被困难打败,努力地在波折的生活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出路。坎坷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对外界的敏感。丰富的阅历,充沛的情感,又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二、驳杂的思想性格

1.豁达的性格

王国维曾说:“东坡之词之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3]此话正说明了苏轼豁达的性格。他的豁达表现在不拘小节,对于不正确的事物,他总是快人快语,直接提出,因为他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4]163他又乐观自信,林语堂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他是“天生的乐观派”,他的浩然之气,豁达的性格特征在他的词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满庭芳•蜗角虚名》表达其超然的态度:“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來著甚干忙?”明·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卷十五:“坡老此篇专在唤醒俗人,故不着一深语。”[2]461他在《行香子•清夜无尘》中也说:“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又说“同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此词表达出恬淡又兼具热肠的情感,看得开,说得透,胸襟洒脱,真名士气质自然流出。又如《鹊桥仙•乘槎归去》下片云:“还将旧曲,重赓旧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想必要有非常豪迈的心情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来。陆游曾评价此句:“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跋东坡七夕词后》)[4]620

2.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庞杂地发展,影响着中国文化。苏轼对这三家思想各取一部分,使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并行不悖。他从小便树立了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而这一思想体现得最为深刻的是在乌台诗案后,生活在黄州的那段时期。他曾在《东坡诗序》中描述过那时的生活:“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悯其懃,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从他自述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很困窘,为解决一家人的生计,他在黄州的东坡上开辟出一块地自己耕种。但是在这年十二月大雪之后,他写的《浣溪沙》却这样说:“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尽管他的庄稼已被风潮毁掉,但有今冬大雪,预兆明年的丰收,只要百姓温饱,我就没有什么可愁的了。这种精神境界等于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与杜甫一样,有抱当世之志与及民之心的儒家思想。诗中还有不少的佛老思想,如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感叹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风度秋凉。”此处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大梦”表示对人生虚幻无常的感慨。大梦醒后他又说到:“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菩萨蛮•风回仙驭云开扇》)这时的他已看破人间杂事,具有仙风道骨的超然情怀。又《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此处的“垢”喻为烦恼,居士是苏轼自称,“水垢”、“无垢”取自佛经。《如梦令•自净方能洗彼》:“自净方能洗彼”,“俯为人间一切”。用佛家的“自净”洗去心中杂念,达到思想清空,超然杂尘,精神洁净状态。

总的来说,苏轼复杂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积极入世,只是在遭遇挫折后,心中郁结时,借佛老思想来调节内心。渐渐形成处变不惊、失意淡然、任天安排的处世心态。

三、结语

苏轼在词坛上作了巨大的贡献,其“超然”的思想与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驳杂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对其超然思想成因的探究有利于拓宽苏词的研究角度,但其中分析较为浅薄,关于苏词中所体现的“超然”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还需另案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3。

[3]郑同庆,王宗堂:苏轼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苏轼成因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