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

2011-06-08 07:13李璐路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女权运动离婚率单亲家庭

李璐路

摘 要:6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美国社会出现了高离婚率、未婚同居、同性恋及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也日益加强。本文就60年代以来的美国家庭变迁进行初步分析,指出美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家庭 女权运动 单亲家庭 离婚率 未婚同居

家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代表家人们在一起生活的那间温馨的房子,下面连在一起,代表了家人团结互助,相濡以沫!在英文中,家庭被译成Family。现在有一种很有趣的拆字法, 这个家庭一词的可由6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即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家庭=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不管当初人们发明这个单词是否是出于此意,家庭一词在任何语言里都会被认为是最温暖的词之一。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人会在你背后默默地支持你,尽力量来帮助你,给你勇气和关心;当你高兴时,他们会替你开心,甚至会比你更加雀跃;而在你难过时,他们会分享你心中的苦楚!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性解放运动及女权运动的发展,传统家庭观念已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不再认为建立家庭是必须的,离婚率逐渐攀升,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未婚同居或者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

一、女权运动

60年代以来,影响美国家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女权运动。“妇女学家们指出,妇女的个人理想和他们在家里传统的从属地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要求接受教育,改变现状。十九世纪初美国政府决定: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可以入公里小学和中学上学。这样以来,妇女文盲率显著下降。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前七十年间,从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比男孩子还多。”(万松玉 智友,1983:101)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说为他们找到好的工作提供了基础。而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工作更改变着家庭地位的变化。

王毅平在《美国妇女家庭地位变化的四个阶段》中指出,“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莱萨和约翰的看法,美国的婚姻制度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夫妻平等的程度都有所提高,妻子们在家庭中都获得了更多的权力。第一阶段:男女主仆。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妻子要完全听命于丈夫。直到1850年,几乎在美国的所有各州,殴妻还都是合法的。第二阶段:夫唱妇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妇女走出家门寻求工作的机会增多。更多的妻子如今能够自立,从而如果有必要的话,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认为妻子是必须听命于丈夫的传统观念。尽管绝大多数妻子还都宁愿呆在家里,但她们可以外出工作这一事实,却增加了她们在家庭中的权力。第三阶段:男主女次。在二十世纪,越来越多的妻子开始走出家门从事工作。例如,在1940年的美国,在外面有工作的已婚独女只有14%,而在1980年,则有50%还多。据斯坎佐尼议为,当妇女们迈出这一步时,她们的权力相对于其丈夫来说增加得更多。妻子的收入成了维持家庭生活标准的重要来源。在决定家庭事务方面,她比以前只作为家庭主妇时有更大的发言权。第四阶段:夫妻平等。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时任何以丈夫及其职业为主的婚姻感到强烈不满。越来越多的美国妇女已经认识到,在婚姻中她们应当与丈夫平起平坐,而不是处于次要地位。”(王毅平,1992:47)可见,当妇女广泛就业,经济上获得独立的时候,他们在婚姻家庭中就更有发言权,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中有对传统观念十分抵触的,于是推迟结婚或不结婚。“如年龄在20~24岁的女性未结婚的比例由1960年的28% 增至70年代的48%”(周剑云,1998:89)

6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在美国出现两大分支“其一是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发起的妇女平•等权利运动;其二是要求妇女解放的激进的女权运动。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走向了极端。她们认为,女人是受男人压迫的一个‘阶级,婚姻是男人施暴的条件,妻子不过是妓女,家庭责任则是一种奴役。她们主张对男人展开‘性战,有的主张以群居来代婚姻,家庭和生儿育女的责任,有的还认为不要男人,女人也可以得到性满足。”(刘绪贻 杨生茂,1989:323)

随着妇女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那个看似舒适,实际是自我束缚的小屋。他们走出家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随之而来的是节节攀升的离婚率。传统家庭模式的裂变意味着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

二、单亲家庭

60年代,反文化运动在西方兴起,于是嬉皮士,摇滚乐和性解放也开始盛行,特别是性解放思潮影响了美国达10余年。这个思潮对传统家庭模式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主要体现在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剧增的单亲家庭、未婚同居、群居和成年人单身家庭的普遍存在。

美国的离婚率在二战后节节攀升。离婚率直到60年代晚期也处在相对低的时期,但进入70年代后,离婚率开始不断上升,每三对新人中就有一对离婚,80年代后,就有一半的结婚者离婚。“根据瑞特吉大学1999年的研究:1970年以来离婚数量上升了30%,而结婚率迅速下降;25年前有53%的美国人对他们的婚姻赶到满意,但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了38%;今天有51%的婚姻以离婚而告终。”(勒贝伊,2001:62)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意味着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出现也意味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仅靠一份收入的单亲家庭,经济状况变得更加拮据。很多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而遭受了心理阴影。“不仅是贫困,家庭的‘无父状态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众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热心于挖掘这一题材。针对美国当代社会中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因缺少爱与关怀而日益变得冷漠麻木的现状,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们成长于缺乏爱与关怀的残缺家庭所致。家庭的‘无父状态给儿童的性格发展留下了心理障碍。‘每个人都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吗?。(周剑云,1998:90)

三、未婚同居

与攀升的离婚率相反,未婚同居的数量却在普遍上升。70年代,未婚同居者大约为100多万对,但到了80年代,却翻了两番。在性解放思潮和高离婚率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逐渐改变了对婚姻的态度,他们觉得当今的结婚和离婚都太轻率了。他们希望得到持久的婚姻却迟迟不肯踏入婚姻的殿堂,于是他们中更多的选择未婚同居来维持恋人间的亲密关系。他们追求幸福,却害怕束缚,只要使人快乐,他们就会努力追求。“许多美国学者的观点是60年代的性革命使整个社会的家庭价值与个人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婚姻、家庭状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60年代以前,男女婚姻大多由中间人介绍。那时,人们重视门当户对,婚姻不仅是当事人双方的大事,也是两个家庭的大事,这种传统婚姻模式组成的家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那时的离婚率相对也较低。但从60年代开始发生的改变,则排斥了大部分美国人过去所认为的那种理想家庭与性关系的共同价值观。”(孙建利,1994:35)别于以往,人们特别是女性可以选择单身或者与异性或同性共同生活。婚姻已经不是必选项,于是人们以最舒服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四、同性恋

“60年代的性革命使美国同性恋者运动也随之而起。此外,据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几乎半数的已婚男人承认他们拥有外遇。他们所注重的是获得快乐而活跃的性生活,对一夫一妻制则表示出不满。许多夫妇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其中一人或两人都觉得婚姻关系限制了他们和尽量多的人发生尽量多的性关系。” (孙建利,1994:36)

当更多的人们选择同居,同性之间的婚姻也开始慢慢出现。一直到上世纪末期,美国家庭已经没有一个主导模式了,以往的传统家庭模式-丈夫赚钱,妻子操持家务及抚养孩子-已经被打破。女权运动的盛行让同性恋者也积极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同性恋者向法院申诉,要求和恋人结婚及收养子女的权力。这种请求已受到美国一些部门的重视,甚至渐渐为一些人所接受,例如,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就支持同性恋者收养子女。” (孙建利,1994:35)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同性恋之间的婚姻以及以此为基石的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

结语

60年代以来,随着女权主义的盛行,性解放思潮的兴起,离婚率的攀升,未婚同居的普遍性,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已经不占据美国家庭的主导地位。妇女更乐意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单亲家庭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子女教育。未婚同居者更追求自由舒适的生活,向往婚姻却对婚姻持有怀疑态度。同性恋在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时,开始争取收养子女的权利。家庭变迁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但同时又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勒贝伊:走向分离的美国家庭[J]。徐小平 译,今日美国,2001年第九期。

[2]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人民出版社,1989。

[3]孙建利:遥遥欲坠的家庭-美国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 1994年第一期。

[4]万松玉,智友:美国妇女史和家庭史的研究概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四期。

[5]周剑云:70年代美国婚姻家庭变迁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猜你喜欢
女权运动离婚率单亲家庭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唐群英: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单亲家庭,风雨前行
清末民初“新闻豫军”革命性品格探析
离婚率与房价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离婚率逐年攀升 是什么让婚姻变得脆弱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