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2011-06-13 02:06王伟卓李成尧
山西建筑 2011年31期
关键词:库兹涅污染环境

王伟卓 李成尧

1 背景介绍

1.1 “先污染、后治理”的实质

污染是环境污染的简称,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在法律上,环境污染则是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劣于适用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治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技术和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减弱污染并消除污染带来的影响。虽然污染和治理都是环保领域的词汇,但是污染和治理的先后顺序,实质是发展模式的一种选择。

1.2 我国的现状

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现实状况是一部分地区污染严重,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现象严重,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人民的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污染所削弱甚至抵消。未来社会的发展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争论。

2 “先污染、后治理”的典型国家和地区

2.1 经济起步的污染过程

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过程,以西欧,美国和日本为代表。1934年5月美国发生一次席卷半个国家的风暴,卷起大量尘土,使芝加哥在5月11日降尘量达到12万t。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夏季经常出现光化学烟雾。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1952年12月的伦敦大雾中,由于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无法散去,迫使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日本由于人口激增,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使得大气,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以致出现了富山骨痛病案,四日市烟害案,熊本水俣病以及千叶铁公害案,43号公路案等大型公害纠纷案件。不仅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

2.2 发达国家的环境现状

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环境污染是相当恶劣的,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1962年美国的女海洋生物学家,美国著名学者R·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鸟叫没有生机的世界,那是一个死寂的春天。这本书的出版使美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民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威胁。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国家充分积累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展开了长时间的治理。现在的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局面,在居民生活的物质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的同时,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甚至优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1月23日《纽约时报》中报道,在一系列环境考察指标中,西欧各国,日本,智利排名靠前,而非洲,中亚,南亚国家名列榜尾。

3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分析

当发达国家在经历阵痛之后达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2],面对过去的历史,我们也许会有如下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是否一定需要放弃一部分的环境利益。

问题二:环境受污染到一定程度之后是否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改善。

问题三:“先污染后发展”的道路对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是一个可资借鉴经验还是一个不能重复的教训。

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充分探究这种发展道路的规律,这里我们介绍一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这种发展规律的概括(见图1)。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一个假说发展而来,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ene Gross-man)和克鲁格(Alan Krueger)在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先增长而后下降,其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在4000美元~5000美元),即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呈现倒U形关系,被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该假说的前提条件为不存在“生态阈值”[3]。

对于这个曲线经济学家从三个方面给予解释:1)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2)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3)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3.2 “先污染、后治理”的规律总结

第一: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经济的起步,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环境改善不是自发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技术的革新,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法律的不断完善等等一系列因素才实现了环境的好转。

4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

4.1 长期存在的争论

1987年吉林省长春市环保局局长李书才在《百家谈》发表了《“先污染后治理”是条规律》一文,然后在第二年1988年的时候,国家环保工业协会的杨作精同志发表了《“先污染后治理”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反驳了这个观点,可见争论还是存在的。虽然官方发布的杂志,期刊,还有我们使用的教科书都是众口一词说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发展的老路”,但是在一些非主流媒体上,仍然有人从经济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方面论证初期污染的不可避免性。

4.2 国内发展的现状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用低廉的自然资源,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我国单位GDP的耗能不降反升,2006年上半年重点控制的河流COD和大气中SO2仍然在上升,都是很好的说明。

4.3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4.3.1 我国必须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压力。经过建国多年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国家需要发展的压力,不允许我们的经济停滞不前。“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不发展绝无道理。为了尽快使我国国民享受到世界水平的、公平的富裕生活,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发展,而且还要尽快实现现代化。

第二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压力。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要求我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增长方面的攀比和竞争就是不可避免得了。

总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资金的迅速积累,这个时候环境效益很不明显,污染不可避免。

4.3.2 必须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第一,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不会必然重演。先行起步的发达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以损害环境的方式进行低成本发展,经过几百年对环境的滥用,环境质量(承载力)已大大降低,不容许后来的发展中国家继续采用此种方式。另外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都是靠不平等手段获得的,英国等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在世界大战积累的财力和治理资本[5],日本进行的侵略战争和美国的扶持等等都是中国不可能再具备的优势。另外一个方面,现在的污染恶化程度有大于治理技术发展速度的趋势。随着科学发展我们不能保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会自然改善。

第二,我国的实际情况特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低,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增长的不平衡性,我国把发达国家近50年~100年逐步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暴露出来,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问题交织重叠,更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6]。

第三,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在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基本上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全球环境影响不明显,因此,也未受到国际社会的约束。现在情况不同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保护全球环境的呼声空前高涨,为了保护人类环境,国际社会已制定出了许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条约。如果违背这些条约规定,就要受到谴责甚至制裁,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上会遇到种种限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们要在国际上争取公正的发展权,但也要履行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7]。

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面临保持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国家也非常重视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且不均衡的情况下,政府环境保护公共职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我们国家对于环保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道路仍然是曲折的,要达成最终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在众多基本国策当中,环境保护也许是执行的最不力的一个。

5 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反思

5.1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人生存所必需的使用价值的量是相对恒定的、有限的,人类今天的物质财富的社会生产能力和成果都可能远远超过了这一限度[8]。如果中国能源消耗水平像美国一样,地球根本难以为继,现在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并不是全人类的标准,而且也难以达到。一定程度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世界上是无法通行的,是一种不公平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一些国家越来越贫穷,而一些国家越来越富有。

5.2 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如果中国以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为模板,而没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很难通过自身的资源使得一个如此庞大基础的人口都达到富裕的水平。当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发生时,有可能出现相当恶劣的结果。这肯定是中国和整个世界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环境保护在深层意义上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

[1][日]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 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2]郑易生.环境与经济双赢乌托邦的误区与现实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3):35-37.

[3]穆红莉.熨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政策趋向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437-439.

[4]赵云君,文启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我国的修正[J].经济学家,2004(5):69-75.

[5]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6]王松雨沛.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314-315.

[7]曲格平.准确把握环境形势,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EB/OL].2006-06-27.

[8]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2009(13):83-85.

猜你喜欢
库兹涅污染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耕地非农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