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生的视角报道时政新闻

2011-06-14 02:29郑晓华
科技传播 2011年10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传播效果新闻报道

郑晓华

摘要 把新闻报道等同于工作布置或机械传声筒,于是新闻就成了面面俱到的文件、讲话的翻版,受众自然不会喜欢。尽量简化程序性内容,去除枝枝蔓蔓。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必须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释疑,群众才会欢迎。

关键词 时政新闻;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程序性内容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08-01

空话、套话、程式化、不实在等等,这些往往是公众评价时政新闻时常用的词汇。在很多人看来,多数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时政新闻是社会影响力重大又具有较大信息量的一种新闻类别,应该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实际上在受众的认同度上却不高。追本溯源,除了媒体的取向、记者的报道风格等因素外,从认识和技术层面讲,媒体和记者理解新闻、表现新闻的角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目前媒体的各类新闻报道中,离百姓生活最远新闻类型无疑是时政新闻!时政新闻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党政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应该很高,但为什么老百姓对从上到下的时政新闻大多缺乏热情呢?

首先,报道的方式过于公式化。在目前的各类时政新闻中,新闻的要素往往都不缺少。以会议类新闻报道为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了一个什么会议,会议由谁主持、谁发表了讲话,会议有什么主要议程等等,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使新闻成为“新闻八股”,面对这样的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受众很难产生兴趣。

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程序性和模式化。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政新闻过程中担心遗漏程序、搞错姓名、级别和职务之类,但是只注重对程序性内容的要求,而忽视挖掘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这种新闻报道一定不会有太强的欣赏性。在我们日常的各类时政新闻报道中,程序性内容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但实际上,观众往往对谁讲话、谁主持、谁发言、谁讲了几点意见等并不感兴趣,而只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这些模式化内容如果经常出现在报道中,会使受众产生习惯性的“审美疲劳”,即使新闻中有些感兴趣的内容,也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对新闻内容的发掘与深度的把握比较肤浅。前面提到的两点还只是形式上的通病,如果报道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就更加难以吸引受众。新闻本身就要求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从中发掘与概括主题、意义,取其精华,完善提高。但在日常新闻实践中,很多记者往往是摘抄文件内容和讲话稿,满足于简单罗列基本要素,局限在新闻事件表面,虽然貌似面面俱到,其实是没有突出重点,好像是让受众自己去做“选择题”,没有做到把内容提炼和升华,往往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埋没在一大堆平淡冗长的材料中。我们有兴趣不妨做个试验,很多这样的新闻报道,拿来把其中的程序性内容剥离出去,几乎就不剩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这种新闻八股式的报道形式,往往使时政新闻陷入形式化和模式化,机械而无实质内容,这样的新闻做多了,形成了固定套路,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就是在一些领导或部门的潜意识中,如果新闻报道不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重点突出,就会遭到相关部门的电话问责,为什么没有进行全面报道,哪些内容没有说,哪些说得和通稿不一样。这种仅仅把新闻报道等同于党政部门的布置工作或传声筒的做法,自然不会吸引受众。

报道的语言干瘪生涩、套路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生活气息,这也是多数时政新闻不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字、语言生硬和套路化,这样的时政新闻报道形式是不会受人欢迎的。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报道视角出现了问题,他们表现和发掘新闻只是孤立地站在官方角度和立场,极少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观察、思考和把握新闻,致使报道的内容不被受众所理解,甚至原本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实事,群众也不一定买账,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就更是无从谈起。

要使时政新闻受百姓欢迎,真正起到新闻传播的作用,就应该以民生的视角,从群众关切和关注的角度去发现、发掘和表达新闻。这既是发挥时政新闻的最大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新闻的舆论导向、民生关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民生关注的热点做为报道内容的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新闻报道不能等同于文件、讲话、报告和总结,时政新闻要经常性地报道党政重要活动,必须要有所取舍,记者首先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养,从诸多的党政活动和繁杂的稿件中寻找和发掘出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凸显新闻“内核”。比如:去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全力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而丹东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端起点,为了让群众能深入了解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我们在新闻节目中开设了专栏,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剖析个案来解读政令,让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深入人心,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简化和精炼程序性内容,只保留新闻要素本身必需的内容。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程式化和模式化,撷取民众关注度高的重点问题展开,尽量压缩报道中程序性内容的篇幅,就可以成为一篇既有政治高度又有鲜明特点、很受欢迎的深度时政报道。

更多从群众关注的角度发掘问题的线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公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就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空洞无物的说教只能适得其反,冰冷面孔也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时政新闻的报道必须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去解疑释惑,受众才乐于接受。时政新闻只有抓住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找出对应的政策措施,就可以起到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民智民资、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的作用,这样的宣传报道才会真正产生社会影响力。

新闻报道的方式要灵活,新闻语言要新鲜活泼。时政新闻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应尽量采取多种灵活的报道形式,新闻语言更要贴近生活,缩小新闻与百姓的距离,让受众感受到报道的内容与他们密切相关,让时政新闻过去冰冷的面孔变得温和可亲,让政策文件和会议稿件之中的公文语言变成公众熟悉的生活语言,使时政新闻真正做到“百姓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把时政新闻做成群众的“实在新闻”。

参考文献

[1]杨妮.用“民生”的钻头开掘“时政”富矿——改进时政新闻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实践,2011(1).

[2]谭桂玲,王学君.借鉴民生新闻创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J].新闻传播,2010(4).

[3]韩梅.民生新闻给地方台时政新闻带来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9(6).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传播效果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