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魏延为何让孔明放心不下

2011-06-15 02:25王景明
群文天地 2011年17期
关键词:汉中刘备诸葛亮

■ 王景明

牛人魏延为何让孔明放心不下

■ 王景明

魏延,性格决定命运

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到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前来投降刘备,待关羽带魏延来见时,诸葛亮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刘备惊问何故。

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君,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城,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由于刘备讲情,诸葛亮才放过他,但还是对其严加训斥一番。诸葛亮临死之前还惦记着魏延,对杨仪说:“我死之后,魏延必反。”授予杨仪一个锦囊,说魏延反时再打开。后来,魏延果然桀骜不驯,进而拥兵抗令,与马岱商议投魏,再与姜维、杨仪对阵。第一百零五回说杨仪依诸葛亮之锦囊妙计,让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便献出汉中。魏延狂妄地大叫三声,被马岱出其不意斩于刀下。原来这一切都是出于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

那么,魏延真的造反了吗?根据历史记载,以魏延的资历、为人,投敌叛国证据不足,定罪不可靠,历史学家对这一事件的定性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一代名将魏延落得如此下场,可算凄凉。

魏延出身和履历不详。《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人蜀”。义阳县,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部曲本是汉代军队中三级编制的名称,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

魏延很牛。魏延的牛不是平白无故的,他是刘备非常赏识和器重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对于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从曹操手中夺得的汉中郡,刘备不敢怠慢,在这座军事重镇的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思量。对蜀汉而言,汉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荆州,蜀国有了汉中,不仅能够保障剑阁、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为北伐之基地。基于此,镇守汉中的大将人选,刘备自然思前想后。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当时关羽正镇守荆州,不可能调离原来的防区。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廉颇老矣”。马超威名显赫,但因其是“羁旅归国”的降将,刘备对他始终隔了一层。在此情况下,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然而,舆论似乎没有对刘备产生影响,他选择了魏延督守汉中,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这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不仅反映了魏延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表露了他深得刘备的信任。

魏延的牛还来源于他的自信。魏延的确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他镇守汉中前前后后共十五年,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接任的王平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了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后来姜维接手,形势大变。他一改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撒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为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所以魏延牛得很有底气,因为他的御敌之策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魏延的牛更来源于他的勇略远过于他的对手。王双,曹真手下大将;张邰,曹操著名猛将;郭淮,曹魏关西首屈一指的重将,魏延先后与之接战,大败郭淮、截击王双、诱杀张邰,随着他们一个个地成为魏延的手下败将,魏延的身价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很牛的魏延是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人。魏延性格太傲。他与杨仪的矛盾众人皆知。他的功劳,大家有目共睹,他的骄傲也是人们体会得到的。面对趾高气扬的魏延,人人都让他三分。可是又恰巧碰上了杨仪,两人的个性都很强。杨仪是襄阳人,他的才干在刘备集团里是少见的,所以杨仪也很自负。虽然两人一个武将、一个文臣,但“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他们的矛盾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两个人不能坐在一起,碰到一块儿就要争吵。魏延一火,就拔出刀剑,在杨仪脸上比画,杨仪则是涕泗横流。两人积怨很深。

魏延的地位太高。北伐军中,当时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杨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费祎在诸葛亮死后才任后军师,姜维是中监军征西将军,诸人的地位都不如魏延高(当时五虎将都已去世)。正因为如此,诸葛亮预料到自己死后,依着魏延高傲的个性,他是不会甘心居于人下的。

诸葛亮了解魏延的性格,加上他的官职高,不放心是有理由的,但他不放心的不是魏延的叛变投敌,而是担心他会自行其是。魏延早就有不服诸葛亮之心,他的战略战术常常与之不合。首次北伐,魏延曾建议,分给他一万人马,绕出子午谷,不过十天,可到长安,与诸葛亮东西夹击,可一举平定咸阳以西数百里。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太冒险,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派兵出子午谷偷袭魏国,这个冒险之举诸葛亮活着还可制止,而死后能管得了?冒险如不成功即全军覆没,连锁反应就是蜀汉的政权败亡。以诸葛亮谨慎的个性,他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因此,孔明病危,“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没找魏延商量身后事,计划中的防范对象就是魏延。

性格决定命运。魏延身死族灭,是与他的个性分不开的。骄傲,使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不屑众人对他的看法;骄傲,使他不懂得什么叫顾全大局。诸葛亮死后,魏延想当然地以为蜀汉这个家该由他来当,他已然以诸葛亮的继任者自居,怎么会听从杨仪的调度和指挥呢?当冲突发生之时,魏延、杨仪均上表斥告对方叛变,后主刘禅与众大臣商议判断,蒋琬、董允皆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可见魏延的人缘实在糟糕。若是事情止于此,尚可挽回,魏延最大的错误是率其所领径先南归,并把返回成都的栈道烧了,他的本意是不让杨仪回去,可是这样一来就授人以口实,难以自解。

有才的魏延的挑战惹恼了绝对权威的诸葛亮,得罪了同样有才气的杨仪,而又缺少自知之明,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个人恩怨,这就是自掘坟墓了。

杨仪,魏延的生死冤家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中,他做的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没多久投靠了关羽,当时关羽正在做襄阳太守,于是就任命杨仪为功曹,并且派他去蜀中见刘备。

刘备见到杨仪,和他谈论军国政策,政治得失,刘备对杨仪的回答十分满意,“大悦之”,就开始提拔他。

杨仪最憎恨的人是魏延。杨仪很自负。杨仪的才干在刘备集团里是出众的,这位财政及运输上的高手,深得诸葛亮倚重。

自负的杨仪又恰巧碰上了孤傲的魏延,他们的矛盾势如水火,只要坐在一起就要激烈争吵。

杨仪和魏延同病相怜,诸葛亮曾经在去世以前,秘密地上了一道表给后主,特荐蒋琬做他死后的职位继承人。诸葛亮的“丞相长史”有两个,一个随侍在他身边,是杨仪;一个留在成都,称为“留府长史”,先是张裔,后为蒋琬。

杨仪是在汉中随侍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却落了空。为什么?杨仪不是没有能力,办事以迅速著名,但他恃才傲物,看不起同僚,除了与“前军师”魏延不和睦外,与尚书令刘巴也有矛盾。诸葛亮怎么会保举这样的一个杨仪,做未来总揽军政的人呢?

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踩他的脑袋,愤愤道:“庸奴!复能作恶否?”灭其三族。可他自己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杨仪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应该接替诸葛亮秉持朝政。但他回成都后,被拜为中军师,没有实际统领,只挂了个闲职。对于蒋琬的任命,杨仪非常不服气。比起蒋琬,杨仪觉得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能力也强,所以深为不忿,常发怨言。当时大家都听到杨仪的怨言,没有人敢和他接近,惟恐惹祸,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他。

杨仪又口无遮拦,对着费祎发牢骚:“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带着军队投奔魏国,哪会落得今天的境地!现在我实在很后悔当初没有那样做。”

费祎将他的这番话秘密上表,杨仪遂被废为庶民,贬徙到偏远的汉嘉郡。到了那里,杨仪还是不甘寂寞,又上书诽谤,言辞激切,朝廷这下火了,下令收押杨仪。杨仪羞愤自杀,妻子回到成都。自以为是,不能顾全大局,导致了可悲可叹的下场,自负的杨仪像极了孤傲的魏延,虽然这是他最憎恨的人。

猜你喜欢
汉中刘备诸葛亮
汉中姑娘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创新|汉中乡镇改革试验
读懂刘备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诸葛亮隆中决策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