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创业教育研究

2011-06-16 11:01陆红霞
科技视界 2011年25期
关键词:就业观毕业生高职

陆红霞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系 江苏 常州 21316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基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定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一方面突出强调了促进就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在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中,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理论与实践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扩招以来逐年上升,大学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就业观念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高职毕业生树立新型的就业观。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首先,我们对近五年(2006~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情况进行统计,2006年为28.5万,2007年为35.5万,2008年为 42.7万,2009年为 45.9万,2010年为 53.2万。预计2011年我省高校毕业为53万,比去年减少0.2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毕业研究生3.6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本科生23.2万人,同比去年增加0.3万人,专科生26.2万人,比去年减少3.1万人。预计还有大量外省高校毕业生来江苏就业,就业形势还是较为严峻的。其次,对近五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知,专科生就业就业率略高于研究生、本科生。最后,我们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分析,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相当大,在劳动力人才市场,高级技工、技师越来越走俏,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由麦可思研究院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八成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薪近2000元。从以上情况可知,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准备

高职毕业生就业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本文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观、就业观等几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2.1 知识技能

对我们大专生来说,打造个人品牌的重点应该是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以有用够用为度,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专门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职业道德观

(1)以德为先 没有良好职业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往往缺乏奉献精神,很难“将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对自己的第一要求”,严重时会将个人的不良倾向波及和影响到整个团队。

(2)务实为本 现在不少毕业生自认为怀才不遇,眼高手低。任何成功都是点滴积累的结果,务实型人才往往乐于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人才方能成为企业的“栋梁”。

(3)团队合作 成功离不开团队全体成员竭诚的协同努力。一个缺乏团队精神的人,很难与别人合作,也很难认可别人的贡献。这样的人才,将会与团队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团队,即使有“一技之长”,也很难有机会施展,最终无法为团队创造出应有的绩效。

(4)诚实守信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是: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守信,就不知道他可以怎样做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2.3 就业观

我们提倡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所谓“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就是大学毕业时只要条件基本认可的单位接收,就先工作 。 实现就业,走向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适合,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有所提高,感到自己已基本成熟,具备较良好的自信心后,待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就可以大显身手,走一条创业之路,去追逐自己心仪的事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是一个有志有为青年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正确选择。

(1)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就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

(2)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高职学生的自卑感或盲目自傲都是自我认识失调的心理反映。因此,应学会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和心理测试,在择业中要减少盲目性,以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3)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培养锐意创新的精神。

在求职择业方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和创业的艰辛,大都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首先,要彻底抛弃奢求洁净、高雅、轻松的工作环境和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其次,要懂得创业的艰辛。凡事都有成本、都有代价,青年人求职就业过程中要付出的就是吃苦和精神上的磨练。要正视困难,树立信心,把压力当作进取的动力,把挫折看作人生的洗礼,把吃苦当作人生的精神财富。

3 高职毕业生创业调查与分析

作为就业的一种新方式,大学生创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一方面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2010年就业蓝皮书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6月2日在北京发布。该蓝皮书称,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 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该蓝皮书指出,自主创业者的创业理想是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本科44%、高职高专48%),这与2008届相近(本科41%、高职高专48%)。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创业的2009届毕业生比例为10~15%,因而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才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4 高职毕业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但是,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需要许多知识和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创业素质。

关于高职生的创业素质,比较认可的有四方面:一是创业意识。它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现为主动、自立、自强,能自主学习,自我推销,产学合一,工学结合。二是创业品质。分为创业人格品质和创业心理品质两部分:创业人格品质包括诚信、踏实、合作等要求;创业心理品质包括坚韧、积极、乐观、宽容等要求,面对挫折与困难,能予以摆脱与超越的能力。三是创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税收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创业技能。包括创新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流能力等[2]。

根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构建并实施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五环复合”创业教育模式[3]。课程教育(开设必修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选修的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提高创业素质。)、渗透教育(结合各门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术课的教学,通过点拨、提示、操作、实验等途径有机渗透相关的创业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陶冶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增加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活动教育(结合校内外、课内外学生的各种社会、科技、文化活动进行创业教育。在活动中将兴趣提升为创业意向,将特长发展为创业才能。)、环境教育(提倡和宣扬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对创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教育(通过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业的舞台,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相辅相成,构成创业教育模式,并以此为途径,实施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不间断,使就业指导像一条线一样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把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高职毕业生树立新型的就业观。

[1]侯天佐.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132-133.

[2]朱祖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66-67.

[3]万由祥,孔新舟,张勇,等.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报告[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2):61-65.

猜你喜欢
就业观毕业生高职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