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失的村庄存留历史

2011-06-20 08:59宋海年
博览群书 2011年9期
关键词:自然村志书食堂

○宋海年

为消失的村庄存留历史

○宋海年

《褚家塘志》,褚半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褚家塘是上海西南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原上海县莘庄公社下属一个生产队,在城市化进程中于2010年被全部拆迁。褚半农的《褚家塘志》留下了一部值得一看的地方志书。全书十六卷,分为概况、政事、土地、经济、农业、住房、人口、物产、风俗、方言、人物、艺文、事录、杂记、文献、附录并附索引。

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从资料性上考察,《褚家塘志》是一部资料翔实完整、求真存实的志书。全书资料全面而系统,如卷三“土地”中记有土地改革后,“褚家塘共有土地面积427.953亩(其中国有142.151亩,私有285.802亩),基地面积15.744亩”等,并按户列表展示是时各家庭占有土地与房屋情况。这类有价值而完整的典型资料还有很多,如绞圈房子不仅是当地,也是吴地极有特色的住房。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被人重视,早在清光绪九年(1883)上海出版物上就有明确记载。卷六“住房”中就详细记载了这种已经消失的特色住宅,并绘制了平面图,配以建筑词语例释。全书另有地图4幅,包括自然村图、位置图、土地田块图和老宅住房分布图,形象直观反映了这个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貌。卷首48幅反映当地特色的老照片,为我们留下当年生产、生活的印记,图表、照片的使用,又使志书体例更完备。

《褚家塘志》是各类资料齐全的一村之史。阶级斗争是当年头等大事,卷二记载,1950年土改评定阶级成份后,到1964年“大四清”运动时重新划定成份,“共有地主2户,富农5户;地主分子2人,富农分子2人,坏分子1人,右派分子1人。另有富农成份、不戴富农分子帽子者3人”,以及“‘五类分子’子女31人(其中男18人,女13人,含第三代8人)”。卷十三中另有生产队多次批判“四类分子”,还发动群众批判其他人等记录,志书对历年开展的政治运动作了客观记载。卷十五“文献”保存了1966年“褚家塘生产队四清运动总结”、1975年“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几十条标语口号等内容,对于“文革”前夕的农村四清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实质,以及“文革”中农业学大寨的精神面貌,都有活灵活现的反映,都是宝贵的第一手原生态史料。

《褚家塘志》记载内容实事求是反映了一方地情。志书卷十三不取“大事记”之名而取“事录”,从1942年至2009年,共收记录497条,除了有阶级斗争、大批判等外,还有大跃进时深翻土地、密植种秧,评工记分时小包工、大寨式,公社办食堂时拆灶头、出饭率,连合作化后拖拉机第一次来耕地、第一次使用电动脱粒机、第一批退休的农民、最后一位乘坐花轿的新娘、何时始用电灯、始通自来水等,都有明确的记载,连起来就是这个村几十年的历史。

卷十四“杂记”有日本侵略军罪行、反动标语事件、老宅出土银元事件、大寨式评工记分、黄金瓜种植法等9节,内容各自独立而五花八门,作为资料却弥足珍贵。其中“出饭率”颇有时代特征,指一斤米能烧出多少斤饭。人民公社食堂初办时,让大家放开肚皮吃,不需要出饭率,101天后即按出饭率分饭。食堂为提高出饭率,就往米中大量掺入卷心菜、胡萝卜等,志书居然保存有当年11条出饭率记录。1960年1月12日的记载是:“本来食堂一斤米烧二斤七两饭,现在陈进余试验成功一斤米烧五斤饭!比过去整整多了一倍。社员个个笑逐颜开。”“一斤米烧出五斤饭,是先将米放在蒸笼里蒸一下,淘洗后放在碗里,再放进蒸笼里蒸熟”,这种饭松如米花而不耐饥。既能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也避免了村志记述千篇一律、雷同化的通病。

根据《褚家塘志》是部小志的特点,作者依照收集、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合理设置篇目结构,区分不同层次的入志资料,以小见大,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自然村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史。每卷例目都有可信的资料及相关的知识来作分析,各卷有机结合,合而为一,构成了20世纪中国江南农村60多年生活画面的小型百科知识全书。

褚半农先生曾参加过1980年代上海第一轮编修地方志工作,除参与编纂《上海县志》外,还主编过《上海县教育志》,积累有丰富的志书写作经验。因此《褚家塘志》的编纂体例、正文撰述,既有自己的创意,又很全面而合乎方志写作的规范。作为目前上海唯一一部自然村志,志书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褚家塘的历史和现状,这为我们研究村史,研究同祖、同宗、同姓的村庄历史演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文献。

(本文编辑 杨剑龙)

猜你喜欢
自然村志书食堂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学珍食堂
《山顶上的足球场》
食堂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高校食堂的奇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