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台:传统广播新突破

2011-06-21 06:19李俊健刘同顺
声屏世界 2011年12期
关键词:电台网民广播

□李俊健 刘同顺

在2003年博客诞生之日就有人预言:博客将成为传统广播的 “掘墓人”。时过境迁,八年之后,一个新的名词——微电台的出现,让这种预言破产了。微电台的出现再造了广播,也给广播行业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和蓬勃发展的新曙光。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旧媒介的消亡。

2011年5月10日,新浪针对日益红火的广播推出“微电台”这一营销产品。所谓微电台,其实就是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合作建立的传播平台。即网友或微博用户在上网聊天、浏览时可以直接在线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并与主持人和网友进行实时微博互动。自新浪网推出“微电台”以来,引起全国各地电台的高度关注,目前全国已有240多家广播电台(频率)争相入驻。微电台成为了广播业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微电台的特征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传统的广播传播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虽然有卫星广播、网络广播的出现,但都不占主流地位,绝大多数电台仍然沿袭着“我说你听”的传统播报方式和传播手段,传播者与收听者界限分明。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热线电话加主持直播”先河,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成为中国广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这种直播主持的方式也有缺陷,对话只是点对点,听众的参与面十分有限。

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同样推动着广播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自上世纪中叶起,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催生了人类社会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综观今天的传媒格局:一个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为载体的,传统传播手段与以流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数字化传播手段相互融合的传播平台业已形成。媒介融合时代,任何单一的传播方式与形态不仅不能一枝独秀,反而都将在发展中失利,只有走融合之路才会不断觅得生机,才会有发展空间,才会实现飞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发布的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是近两年新兴的零距离网络交流平台,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热点、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微电台的出现正是传统媒体顺应浩浩荡荡的新时代潮流发展与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兴媒体联姻的时代产物,广播正是看中了互联网这一强大的网民优势与之融合,融合后的广播,搭上了现代科学技术营建的高速通道,实现了主持人与网民从原来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使网上广播受众的反馈参与面大大扩展。微电台一经诞生就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

网民第一。微电台在节目制作和传播对象上,首先要考虑网络受众的需求,实现网络化广播信息接受的舒适性、第一时间的传播性和文字、音频、视频的互动性。目前,各家电台的节目都结合网站频道特点应网友的要求开设了一些以网络时尚为话题的广播节目,同时还依托微博开展各类活动,与网民近距离接触。

互动交流。边听边聊是微电台最大的特色,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同时,可以开通互动微博,利用微博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微博互动在不中断节目、不影响音乐欣赏的状态下进行,成为适合广播的互动方式。

在线直播。微电台的播出采用不受制于传统广播的“网上直播”形式,听众或网民可以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不过,如果微电台转播传统广播或播出录制节目,微电台的网民第一和互动特点将会完全不能体现。

网上点播。微电台实现了广播节目尤其是音乐的在线收听和点播。与一般广播节目上网不同的是,微电台的网民人数众多,互联网节目资料更加丰富,网民可以在微电台上以私信等多种方式更加自由地点播自己喜爱的歌曲、乐曲等,真正实现了网上点播。

引导舆论。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广播优势得到进一步拓展。但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网民的言论众说纷纭,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反面的、消极的。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评论,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微电台主持人可以成为网络谈话的组织者,因势利导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微电台的新突破

作为传媒人,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并没有像有些预言家耸人听闻地宣称的那样,随着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而消亡。相反,传统媒体只要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拓展其传播特性,注重新技术植入,走融合之路,完全可以觅得生机,拓展发展空间,焕发新的活力。微电台的诞生可以说对传统广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之路上,实现了强力突破。

1.微电台突破了地域限制,使传统广播的地方台在网络上成为全地域性广播。传统广播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可以覆盖全国以外,其他省市县电台只能覆盖本地区范围,覆盖成为许多电台做大做强的“瓶颈”。微电台的出现使这一束缚得到解放,互联网联通世界的这一特性使地方广播走出了当地狭小的地域,走向了世界这一广阔舞台。凭借微电台,广播可以轻松植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通过微电台,地方电台(频率)正在由封闭的区域性广播媒体,转变为开放的、全地域性的广播媒体。

2.微电台突破了终端制约,增强了广播的伴随性。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近百年来一直通过收音机等终端设备接收信号,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最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收听到有限的频率。微电台的产生突破了收听终端的限制,目前很多电台都能提供互联网收听服务,很多网站都收集了这些电台的收听地址,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收听节目,节目资源大大丰富。目前,电脑已经成为广播的又一收听终端,借助微电台,广播拥有了潜在的近五亿受众。

3.微电台突破了单一的稍纵即逝的声音媒体特质,使传统广播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兴起既为传统广播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与传统广播进行了多方位的融合。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并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的单项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仅有声音而无图像、不能自由点播选听节目的缺憾。微电台融会了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的优点,使广播节目能保存,有文字、有图像、有图片,可点播并可随意检索与下载,大大增加了信息量。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微电台将真正实现突出个性化服务的特色,为特定受众提供特定服务,实现和听众的交互性、互动性播出。

4.微电台突破了年龄界限,使传统广播由老年媒体向青年媒体群体扩大。中老年听众是目前我国广播媒体市场上的主力受众,其中55岁以上群体人均日均收听时间120分钟以上。由于收听习惯的影响,老年群体都是用传统的收音机收听节目。而目前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学生,占网民数量的三分之一。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抛弃了传统的收听广播模式,正利用电脑收听微电台,利用手机发送微博。现代的青年人正逐渐成为广播的收听群体,这也正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一种自然选择。

5.微电台突破了节目考核机制的弊端,使节目考评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收听率一直是考核电台节目优劣的一项主要指标,而这项指标的来源就是各大调查公司的百人抽样调查。这一结果的科学性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令人怀疑。微电台设置了排行榜、投票、点击量、收听时长等项目,让不同电台的受欢迎程度一目了然。微电台具备的这一功能相比较收听率调查有了较大突破,也更加科学。

事实上,微电台带来的突破是多方面的。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坚信广播在媒介融合时代必将大有作为。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广播人可以自豪地宣称:广播摆脱了窘境,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全媒体时代,而微电台正是一个突破口。

猜你喜欢
电台网民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