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上生态新模式—小规模养殖场利用沼气工程优化猪场生产环境

2011-06-22 07:53唐国策王洪戈缪冬梅
中国畜牧业 2011年22期
关键词:芦笋沼液沼气

文│本刊记者 唐国策 王洪戈 缪冬梅

特约记者 曹海平

◎养殖户施志忠家的配套沼气设施

◎上海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澄(左一)给记者详细介绍沼气技术

2011年9月27日,记者来到上海市的崇明县。这里的新型养殖模式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改观。政府出资为养殖户兴建的小型沼气工程,既解决了粪污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时也让农民用上了既便宜又方便的燃气。

崇明岛是国家级的生态岛,同时也是上海畜禽养殖的重点区县之一。崇明县畜牧办主任陆国香给记者介绍了该县畜牧业生产情况。该县生猪常年存栏16万~18万头,年出栏28万头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县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年出栏量的40%左右,其余60%的生产量来自于2300户农村中小型规模的养殖场。这些养殖场设施简陋,粪污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利用,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也给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控埋下了隐患,已成为该县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焦点问题,阻碍了崇明县生态岛、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此,崇明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近几年来先后采取措施进行试点探索,积极寻求符合崇明实际的养殖业污染治理模式,2009年上海市政府出台的生猪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政策,为崇明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注入了新思路。

于是,崇明县按照“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理念,调整和改变生猪养殖户的养殖现状,通过改造提升等手段来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行为,建立起种养结合的“畜禽-沼气-作物”、“畜禽-肥料-作物”等生态养殖模式,使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养猪和环境建设共赢的良好局面。政府首先成立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推进小组,通过慎重遴选,同济大学和上海林海生态有限公司成为了该县沼气工程技术支撑和专业化施工的首先单位。由县职能部门统一制定生猪规范养殖的改造标准和技术指南,政府以适当扶持的方式帮助养殖户按照规范进行“两分离、两配套”设施改造,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以及堆粪棚、集尿池的配套建设。为使政府投入的资金发挥长期效应,采取了低收费、政府适当扶持的措施,委托专业化公司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建成后的沼气工程进行后续的长效管理,确保工程可持续稳定运行。

◎农户徐琴郎(左)向记者展示沼气热水器方便好用

◎上海申烨奶牛合作社的沼气示范工程,基本能满足自身用电需求

◎农民正在收获用沼渣沼液做肥料种植出来的芦笋

◎同济大学在崇明岛上的芦笋对比试验棚

记者参观了养殖户施志忠家的配套沼气设施。政府支持了约50万投入建设这项工程,2010年12月建成。目前利用他们家养殖场的粪污转化的燃气,可供周边50多户人家使用。燃气通过管道接入了农户家庭,每家每户还配上了燃气计量表,按照使用量计费,每立方气收费1.5元,相当于液化气价格的40%,很受群众欢迎。像这样规模的一个工程,一年的维护费用大概2万元左右,基本能实现收支平衡,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后可实现一定的盈利,用于设备的优化,保证长期正常运行。

记者来到上海林海生态有限公司的示范推广点,这里的沼渣沼液用于周边两千亩芦笋配套施肥。同济大学还建了芦笋对比试验棚,使用沼渣沼液有机肥的芦笋明显长得更加粗壮。

记者来到农户徐琴郎家,56岁的徐琴郎是2009年的“三八红旗手”,她家实现了种养结合,年出栏300头猪,一共100亩地,种了芦笋,并配合政府建成了沼气示范工程,日子越过越殷实美好。

目前,崇明县已有20个沼气工程竣工投产,基本实现了运行成本与收益上的平衡。各方面情况良好,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养殖场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养殖场的粪污得到全部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周边农户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缓解了农村邻里矛盾。周边居民用上了低廉高效的清洁能源,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种植户用上了沼渣沼液有机肥,不仅改善了土壤,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体现,推动了崇明生态岛和新农村的建设。崇明县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实现生态岛纲要指标“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率80%以上”的目标,使崇明岛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生态县。

猜你喜欢
芦笋沼液沼气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微藻处理后的沼液对水稻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欧洲“芦笋季”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沼气能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沼气能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中国沼气》征稿简则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沼气在防治储粮害虫中的应用
沼液喂猪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