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

2011-06-22 01:38谷小娟
活力 2011年8期

谷小娟

[关键词]虚假新闻;原因;治理办法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客观、全面、公正,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坚持做到这一点,从小处说,既涉及媒体的形象,也关乎编辑、记者的形象。从长远讲,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媒体的生命力,关系到整个新闻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各种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屡见不鲜,给媒体和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全国发生的近一千件有关官司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事实不准确引起的,有的是完全失实,有的是部分失实,还有的是因为细节问题的失实,就让被批评者纠缠不休,甚至被告上法庭。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采访作风不实,工作不细,造成人名、职务、数字、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这也是形成虚假新闻的一个主要因素。有的记者采访或写作时不认真,把副职说成正职,村东说成村西,去年说成今年,有的以点带面,任意夸大,把某村一户农民水稻河蟹双丰收换成了某村农民这个集体概念,把一个车间的工作说成是全厂的工作,把一个厂的一两项工作好说成是各项工作都好。还有的编辑任意拔高,在原稿“受灾农民王成接过救济款,感动得热泪盈眶”后面,加上了“他紧紧地握着乡长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知情者看到稿件后大笑,因为这个王成是个哑巴。这样的一些失实报道都会给人造成新闻虚假的印象,长此以往,就会使人对所有的新闻产生疑问,对媒体的客观、全面、公正产生疑问。

新闻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它既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细节,引用的各种资料、背景、数字、史实等有形的事实,还包括无形的事实,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事实所作的评价等等。新闻要做到客观地反映事实,就是要求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符合实际,准确无误。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搞批评报道时,记者不能带有任何偏见,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夹杂在报道当中,否则就难以做到公正。要坚持把报道事实同评价事实严格区分开来,让受众通过记者客观、全面、公正的报道去辨明是非,因为受众本身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而你的评价却不一定具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性。如果报道中需要对事实进行评价,则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绝不能带有感情色彩,夸大其词,着意渲染,更不能為吸引眼球而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

分析一下近年来一些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凭空想象、张冠李戴、道听途说、哗众取宠、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捕风捉影、偏听偏信。这其中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有些是因为作者的工作作风、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动机不纯,人为制造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提高素质,严格把关。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新闻编采队伍,是杜绝虚假新闻的根本保证。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增强防止虚假新闻的责任意识,使每一道环节都成为杜绝虚假新闻的“防火墙”。记者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务必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写作的过程中,务必反映原貌,绝不可随意想象、编造事实或任意扭曲角度。稿件完成后,要对容易出错的人名、职务、数字等进行核实,对每一个疑问都不可以放过。从编辑到稿件终审者,都要成为真正的“把关人”,都应该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疑点,提出疑问,对把握不准的地方绝不能轻易放过。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伤害稿件的真实性,不能改变稿件的事实部分,不能添加未经核实的内容,也不能制作文题不符的新闻标题。这些要求看似琐碎,却实属必要,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虚假,惹来麻烦。

第二,利益追究,严管严罚。一些人敢凭空想象地制造虚假新闻,无非是为了追逐名和利。对付这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媒体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虚假新闻举报奖励制度。可以设立“虚假新闻举报电话”,也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信息反馈会,使虚假新闻始终处于广大受众的监督之下。对于虚假新闻,一经出现,就要及时处理,在打击造假者的同时保护好举报者的积极性。要毫不手软地对造假者严肃处理。对因为工作失误,无意中造成虚假新闻的作者,要进行批评教育,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令其向被报道单位道歉,以起到黄牌警告的作用;对有意造假者,则必须让其吃红牌,是内部记者的,应该调离编采岗位,数年或永久不再聘用;是外单位作者的,则应通过组织途径,建议其上级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并永不再采用其稿件。要通过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对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氛围,进一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