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高粱地

2011-07-05 19:24周有光
读者 2011年12期
关键词:遗孀通俗化口语化

周有光

在宁夏平罗的远郊区,“五七干校”种了一大片高粱,快到收割的时候了。林汉达先生(当时71岁)和我(当时65岁)两个人一同躺在土岗子上看守高粱。躺着,这是“犯法”的。我们奉命:要不断走着看守,眼观四方,不让人来偷;不得站立不动,不得坐下,更不得躺下;要一人在北,一人在南,分头巡视,不得二人聚在一起。我们一连看守了三天,一眼望到了十几里路以外,没有人家,没有人的影儿。没有人来偷,也没有人来看守我们这两个看守的老头儿。我们在第四天就放胆躺下了。

林先生仰望长空,思考语文大众化的问题。他喃喃自语:“揠苗助长”要改成“拔苗助长”,“揠”字大众不认得。“惩前毖后”不好办,如果改说“以前错了,以后小心”,就不是四言成语了……

停了一会儿,他问我:“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我开玩笑地回答。

他忽然大笑起来!他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问: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学员说:女人用的东西嘛!

林先生补充说,普通词典里没有“遗孀”这个词儿(当时的词典未收入该词——编者注),可是报纸上偏要用它。

“你查过词典了吗?”我问。

“查过,好几种词典都没有。”他肯定地告诉我——他提倡语文大众化的认真态度,叫人钦佩!

那一天,天上没有云,地面没有风,宇宙之间似乎只有他和我。

他断断续续地谈了许多哲学的笑话,什么“宗教,有多神教,有一神教,有无神教”……

“先生之成为右派也无疑矣!”我说。

“向后转,右就变成左了。”他笑了。

谈得起劲,我们坐了起来。我们二人同意,语文大众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他说通俗化让人容易看懂。从前有一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译“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口语化就是要能“上口”,朗读出来是活的语言。人们常写“他来时我已去了”,很通俗,但是不“上口”。高声念一遍就会发现,应当改为“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去了”。规范化是要合乎语法、修辞和用词习惯。“你先走”不说“你行先”(广东话)。“感谢他的关照”不说“谢谢他够哥儿们的”(北京土话,流气)。“祝你万寿无疆”,不说“祝你永垂不朽”。林先生进一步说,“三化”是外表,还要在内容上有三性:知识性、进步性、启发性。我们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讲演。

太阳落到树梢了。我们站起来,走回去,有十来里路远。林先生边走边说:教育,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社会推向更进步的时代。(紫灵儿摘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拾贝集》一书)

猜你喜欢
遗孀通俗化口语化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福建省老促会、老区办元旦、春节慰问革命"五老"及遗孀
黔西南州委离退局走访慰问异地居住离退休干部及遗孀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钟山区委离退局慰问老干部
黔西县委离退局中秋前夕走访帮扶特困老干部遗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