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囊内镜在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

2011-07-06 09:1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左爱丽郭晓丹李雪荣
陕西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经肛进镜经口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西安 710004)李 路 董 蕾 左爱丽 郭晓丹 李雪荣

小肠具有较弯曲、位置游离及距消化道两端较远的特点,普通内镜难以达到深处,其他常规的诊断方法如血管造影、小肠钡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造成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很难得以确诊[1]。双气囊内镜 (DBE)具有消化内镜的众多优势,不仅可对全小肠粘膜进行直视下观察,还可行活组织检查和内镜下治疗[2]。我院对 2006年 5月至2009年 12月 90例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DBE检查,并作 6~12月的随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90例,男 49例,女 41例,平均年龄为 47.6岁 (9~ 76岁)。 90例患者均有柏油样-暗红色样血便或不明原因贫血,并经多次胃镜、结肠镜、腹腔动脉造影、小肠钡剂造影、腹部及盆腔影像、血液生化等检查未能确诊者。

2 方 法 仪器:富士能 EN-450 P5型 DBE,包括内镜和外套管两部分,内镜顶端有可装卸的气囊,充气后直径 2.5cm;外套管气囊充气后直径 5cm,两只气囊充气后压力均为 6.5~7.5kPa;气囊充气及放气由专用气泵控制。检查方式包括经口侧进镜或经肛侧进镜,怀疑病变位于空肠及回肠上中段者选择经口侧进镜,怀疑病变位于回肠中下段者则选择经肛侧进镜,病变部位难以判断则选择经口侧进镜。若单侧进镜未发现可解释临床症状的病灶时,于进镜终止处用亚甲蓝作粘膜下注射标记,作为从另一侧进镜时汇合的标记,以完成全小肠检查。拟经口进镜者,检查前禁饮食 12h以上;拟经肛进镜者,检查前行肠道清洁准备,麻醉前4h禁饮。由麻醉科医师协助行丙泊酚静脉推注麻醉,在全程吸氧、持续心电监护下行 DBE检查。由双人配合操作,术者和助手利用双气囊交替充气、放气,内镜和外套管相对滑动交替牵拉及推送进镜。

3 结 果 本组患者中,除因肠粘连 1例经口进镜仅至空肠中段及 1例经肛无法进入回肠改为经口进镜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检查,共检查 125例次,其中经口途径检查 52例,均插镜至回肠中下段;经肛途径检查 17例,均插镜至空回肠交界处或空肠下段。从两侧进镜 21例则汇合完成全小肠检查。其中经口同侧进镜2次者 3例,双向并单侧进镜 3次检查者 2例。明确病因后症状复发再次检查 9例,均从单侧进镜。平均经口单侧检查时间(44士 17)min,经肛单侧检查时间(52士 18)min。检查过程除了咽喉部损伤、小肠或结肠粘膜擦伤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有一过性腹痛、腹胀者(发生率 3.37%),经解痉对症治疗后均获缓解。小肠病变检出结果:90例疑及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 72例检出病灶,总体阳性率为 80.0%(72/90)。检出阳性病灶中以血管性病变最多,占 43.1%(31/72);其次分别为憩室(15.3%,11/72)和小肠肿瘤(占13.9%,10/72),见表 1。因 DBE发现阳性病灶指导外科手术治疗者 34例,获临床痊愈者 32例,占被发现阳性病灶患者的 44.4%(32/72),其中最多为血管性疾病(13例,占手术者 38.2%,13/34),肿瘤及回肠憩室次之(各 9例,占手术者 26.5%,9/34),见表 2。行内镜下治疗患者有 5例,其中 P-J综合征 1例(行高频电圈套治疗两次),血管性疾病 4例(行氩气凝固或硬化剂注射治疗),经随访均获良好疗效。

表1 DBE检查阳性病因分类

表2 行外科手术患者病因分类

讨 论

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是消化临床工作的难点,患者在发生消化道出血后,实行急诊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者,应高度考虑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随着胶囊内镜及 DBE的广泛开展,为小肠疾病尤其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明确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3]。本组病例研究中,经 DBE检查发现 80.0%病例存在可解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病灶,与其他研究报道近似(76%~80%)[4]。最常见的病变是血管性疾病(43.1%)、憩室(15.3%)和肿瘤(13.9%),与国内有关报道[5]有一定差异,即小肠肿瘤、血管病变、小肠憩室致小肠出血所占百分率分别为 56.6%、16.0%、12.4%。但与国外文献[6]报道接近一致,即血管病变占小肠出血的第一位原因,而肿瘤仅占 5%~10%。本组研究中,检出阳性病灶的 34例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经随访 32例 (92.0%,32/34)患者获临床治愈,表明 DBE对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具有较确切的手术指导价值。5例经内镜下治疗患者也获得较好效果,尽管例数较少,仍显示 DBE在开展镜下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组病例中 23.3%(21/90)的患者进行了双侧经口及经肛两次检查,这些患者均在单侧进镜未发现阳性病灶,再进行另侧检查,其中 76.2%(16/21)的患者发现阳性病灶。而只行单侧途径的 DBE检查,可能会影响对小肠病变的检出率。故一侧进镜未发现阳性病灶者,推荐另侧进镜检查,以免造成病变遗漏。而且我们发现,同一性质的病变不但在小肠有多处分布,且有不同的镜下形态表现,如同一病患的血管病变可在某处肠段呈弥漫性扩张状态,而在另外一处肠段则呈瘤样隆起,所以在发现可解释临床症状的小肠病灶后,因在静脉麻醉状态下,受检患者耐受良好,推荐继续进镜至小肠最深可检查部位,以获取更全面的内镜资料。

本组 9例消化道出血症状复发患者行 DBE复查,其中 7例为血管性疾病患者,2例为小肠溃疡患者,均在复查时发现阳性出血病灶。7例血管性疾病患者中,曾有 3例行手术治疗,检查中发现被切除原病灶肠管后,剩余小肠段仍有新的病灶出现,有 2例血管瘤患者,其复发病灶上尚有红色血栓。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对于血管源性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方式仍有很大局限性,更合理的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也表明DBE在开展小肠疾病随访和监测,并对某些特殊小肠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帮助。

本组 90例患者中,有 8例患者曾行胶囊内镜检查,有 5例发现可疑或阳性病灶,但仅有 2例与 DBE检查结果一致;6例患者行腹腔动脉造影,但仅有 1例间质瘤患者显示空肠下段浓集影,似对最终诊断无确切指导意义。因观察病例数尚少,还无法对 DBE与胶囊内镜及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符合率提供结论性意见。对于 DBE检查前无法明确的病灶位置,胶囊内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引导经口或经肛进镜。目前尚有待于继续积累病例,并可与其他小肠检查方法进行前瞻性及随机性对照研究,以证实 DBE是否可作为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因经济原因只能行胶囊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或 DBE单项检查时,首选 DBE似乎比较合适。

本研究结果表明 DBE对疑为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仍有 20.0%的患者未获得明确诊断。这些患者有 72.2%(13/18)只接受了单侧经口或经肛检查,可能会影响检出结果,另有 5例完成全小肠检查者仍无阳性病灶发现,考虑与检查时机及微小血管病变位于粘膜下等情况有关。总之,虽然DBE使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和其他检查手段如胶囊内镜、选择性动脉造影、同位素扫描等的综合使用,互相弥补,才可有效提高临床确诊率。

[1]Rosch T.Small-bowel endoscopy[J].Endoscopy,2002,34:896-900.

[2]Yamamoto H,Sekine Y,Sato Y,et al.Total enteroscopy with a nonsurgical steerable double-balloon method[J].Gastrointest Endosc,2001,53:216-220.

[3]Gerson LB.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the new gold standard for small-bowel imaging? [J].Gastrointest Endosc,2005,62(1):71-75.

[4]Di CaroS,MayA,Heine DG,et al.The European experience with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indications,methodology,safety,and clinical impact[J].Gastrointest Endosc,2005,62(4):545-550.

[5]刘胜春,姚榛祥.54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分析 [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127.

[6]Lewis B.Small intestinal bleeding[J].Gastroentero Clin NorthAm,1994,23:67.

猜你喜欢
经肛进镜经口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结肠镜不同进镜次数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结肠镜进镜难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三步法”输尿管镜技术在输尿管镜入镜中的应用
经鼻胃镜检查86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与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比较
经肛移除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9例回顾性分析
经肛拖出式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附视频)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