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40例

2011-07-12 08:29严凯云任惠锋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1科咸阳712000
陕西中医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丹红红花稳定型

严凯云 任惠锋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 1科(咸阳 712000)

本科近年来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40例,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按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 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心肌酶、心脏 B超等排除 AM I及其它心脏病,其中男 49例,女 31例;年龄 45~76岁;全部患者均有胸闷、心前区疼痛等典型心绞痛表现,发作时心电图有 ST段、T波改变;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40例,病程 5~10年,合并高血压 19例,高脂血症14例,2型糖尿病 7例;对照组 40例,病程 5~10年,合并高血压 20例,高脂血症 11例,2型糖尿病 9例;2组间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在二级以上者;有严重心脏外的其他器质性疾病;影响心电图确诊心肌缺血的体征。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6)20m L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 L,缓慢静脉点滴,1次 /d,10d为 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心绞痛每天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并在治疗前、中及后描记心电图。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 ST段及 T波基本恢复正常,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复查 ST段低平,T波倒置有所纠正;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复查 ST段低平,T波倒置无好转。

治疗结果治疗组 40例中,显效 32例,有效 7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 97.5%;对照组 40例中,显效29例,有效 14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 82.5%;治疗组中有 9例出现头痛、头昏、恶心,3例出现血压下降,经调整滴速后恢复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例)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导致缺血性心绞痛。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同时伴血管痉挛,引起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两种药物成分组成,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是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是为辅药。二药相辅祛瘀生新,除邪而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其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制已被大量试验所证明并进入临床使用,疗效确切[1]。在常规应用硝酸酯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同时加用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和减少缺血范围。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液流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缺血、缺氧状态,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供氧,阻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环节,防止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抑制血小板粘附,清除氧自由基,促进纤溶系统,溶解冠状动脉内微血栓,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及向心肌梗死的转化。研究证明丹红注射液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 GPⅡ b/Ⅲ a受体的激活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有效改善心脑血流量,能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稳定相关的冠脉病变。另外丹参有类肝素样作用,且比肝素安全,可促进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从而减轻 UAP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红花含有红花黄色素及红花醒甙,红花黄色素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有预防血栓形成和发展或促进血栓溶解作用[2]。本组治疗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明显改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1] 胡小戎.丹参的药理、临床应用与制剂研究 [J].中国新医药,2003,2(6):54-55.

[2] 周志群 ,罗 娟,李 琼.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865.

猜你喜欢
丹红红花稳定型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