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中国艺术品

2011-07-25 06:21栗新宏
视野 2011年19期
关键词:伦斯苏富比拍卖会

*栗新宏

“这幅画应该能过亿!”在北京嘉德春季拍卖会预展现场,齐白石巨幅《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面前,几位藏家纷纷给出自己的判断。两天后,这幅作品上拍,经过逾半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当手持3093号的年轻女子报出4.255亿元的最终价后,在场的预言者几近崩溃。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并非国内书画的最高价,2010年保利春拍的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书画拍卖的巅峰。在外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热钱的冲击下,国内整个艺术品、文物的拍卖价格都在连创新高。

艺术品收藏是个“局”

在国内收藏界开始进入亿元时代的狂欢时,国外收藏家纷纷选择出手套现,不少高价成交的艺术品,送拍者多为港澳台及海外藏家。

借着古代艺术品“高热”,当代艺术品也向资本市场深处掘进。今年举办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推出收藏中国艺术品最知名的海外收藏家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尤伦斯当代艺术收藏”拍卖专场,其106件中国当代艺术品,都是尤伦斯在中国经营20年的收藏。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关注当代艺术的人很少。当时,以很低的价格就可以买到诸如陈逸飞、曾梵志、张晓刚、方力钧等当今最为著名的当代画家的作品。尤伦斯之后,国际著名收藏家、前瑞士驻中国外交官乌利·西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作品,20年的时间共收藏1000多件。

从2001年起,以艺术基金为代表的海外资本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这很快促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步入高峰。这些海外基金,一部分对中国当代艺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还有一部分人则成为如今艺术品市场中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操控价格,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庄家”。

海外资本进入的方式也十分多样。国内不少著名艺术机构背后的资金就来自海外,它们通过设立奖项,以学术或公益的方式,绕开画廊制度低价“吃进”艺术作品。低价拿到作品后,尤伦斯们紧接着各显神通,开始一系列的运作。通行的模式是为包装画家办画展、设立相关奖项,最后高价拍卖出手。

从2005年起,中国新油画在各大拍卖市场中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3月,苏富比率先在纽约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世界拍卖市场上第一次完整地出现了中国新油画的身影。中国画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方力钧的《光头》系列、岳敏君的《笑脸》系列、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等,在这场拍卖会上,总成交额达到了1323万美元。拍卖会的成功,迅即在亚洲区域市场中得到了更强的回应。一周之后的4月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现场的热情几乎达到了“爆棚”的程度。

由此,原本市场非常低迷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突然间一夜成名身价暴涨,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度成为中国在海外最“畅销”的文化产品。

“古”与“今”的价值之争

行业评论家表示,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存在严重的炒作现象。例如,2007年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岳敏君的油画《金鱼》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成交。当时在现场无人举拍,而是三个电话委托买家在竞争,这种手法是一些炒画者惯用的。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代表中国古代艺术最高水平的黄公望、八大山人及近现代艺术最高水平的齐白石、黄宾虹等诸多公认的大师之作,也仅仅徘徊在几十万元的水平。

国外藏家所推崇的中国当代书画,是否真的物有所值,业内一直争议不断。从油画语言本身说,中国人油画练得再好,在西方也只能是二流画。但当代艺术花了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将中国的拍卖价格提升到“天价”。在西方,这个过程要花十年时间。以香港苏富比2006年秋季拍卖会中的拍品估价为例,一件齐白石的国画作品《毕卓盗酒》,被认为是大师人物画中的精品,其估价在80万至120万港元之间。而一件张晓刚的油画作品《血缘系列:大家庭》估价竟达880万至1200万港元。齐白石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而张晓刚只是1958年出生的职业画家,少有人知。由此可见,国外艺术基金推崇的国内当代画作有两种:一是放大中国国民缺点的作品;二是有政治素材的画作。这与上世纪90代热炒日本及前苏联的当代艺术如出一辙。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际炒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上设的“局”尚属肤浅,真正资深内行的炒家,玩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品。半年前创造了5160万英镑天价的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从英国媒体刊发的现场新闻图片来看,在伦敦博罗镇简陋狭小(据现场买家称不足100平方米)的班布里奇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全部都是华人面孔。据参与此次拍卖的北京收藏家描述:“这个安静的小镇可能从来都没有迎来过这么多中国人。这只瓷瓶的拍卖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之间在互相竞价,而且争抢非常激烈,以致后来都以100万英镑的幅度进行加价。”

“救国宝”or“埋地雷”?

纵观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风云,不难发现一波波天价潮流的幕后“庄家”,大多是港台及国外的艺术品商和收藏家。国内很多古董商豪情万丈地去“救国宝”,其实对方早放着家里的“宝”等着你去抢救,行话就叫“埋地雷”。爱国热情容易被国外拍卖行利用,圆明园兽首原来的价格只有1500万美元,外国收藏界也对此不屑一顾,但在爱国人士回收时其价格一路攀升,直至3000多万欧元。

从明式黄花梨家具到掐丝珐琅器、文房雅玩,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品和高端官窑粉彩,在国内藏家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已经被炒出了天价。在我们明白了掐丝珐琅器应该是天价的时候,人家早已悄无声息地囤积起来了。

拍卖行以及藏家采用的手段并无新鲜之处,无非是通过制造事端、引起关注,然后挑动“口水战”,进行“金钱械斗”,最终坐享“渔翁之利”。这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举国追逐艺术品的热潮并无二致。其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海外拍卖行和藏家总是善于发现国内藏家所没有发现的价值,而且有耐心慢慢积累,精心梳理,出版、展览,逐步推升其价格。美国、欧洲、香港、台湾还有东南亚的华人炒作者们喜欢的方式是:把一件还过得去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是有赝品嫌疑的所谓“回流作品”,拿到有勾连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联手“做局”拍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纪录,然后等上几年再次拿出这件作品拍卖,希望有后来的富豪能够顺利“入局”。

目前诸如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之类的明清官窑高端瓷器,大量的藏品其实在国外。而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更高的商周期的青铜器,却价格远逊于前者。背后的原因,是大量藏品仍在国人手中。

据不完全统计,文物收藏量在10000单位以上的古董商在全球有3000人左右,正是这些不同国家的重量级古董商在全球控制并推动着一个复杂而紧密的文物交易网络。

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显示,外国博物馆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加上这些国家的私人收藏,其数目在1700万件以上。而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一面高价从国外回购流出的艺术品,一面国内的文物和艺术品仍在以极低的价格不断外流。

(李胜摘自《财经国家周刊》)

猜你喜欢
伦斯苏富比拍卖会
Q6 苏富比有多“乱”?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一位天才的诞生——毕加索作品展亮相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苏富比纽约总部翻新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关注2017秋拍第一轮:聚焦苏富比近现代书画
DARKLY REAMING DOCUMENTARY
广东崇正2017年春季拍卖会
“抛售”艺术藏品,中国尤伦斯时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