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话黄花

2011-08-03 07:19咸丰收
对联 2011年21期
关键词:革命党人招魂辛亥革命

●咸丰收

从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伊始,无数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从他们的第一次起义开始,直至辛亥年武昌起义为止,革命党人先后进行了十七次艰苦卓绝的斗争始赢得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年恰逢是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回顾这段沧桑的历史,不能不让人感慨唏嘘。在这十七次起义之中,闻名于世的除了给清政府以致命打击的辛亥武昌起义外,另一次举国皆惊之起义当推同是发生于辛亥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在起义推翻清政府的道路上,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屡败屡战,不断进行着革命活动。1910年1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起义者按计划起事,这已经是革命党人的第十次起义了。指挥者黄兴率领革命党人奋勇杀敌,在经过一昼夜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之后,许多牺牲的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暴尸街头。

这时,一位身在广州而没有暴露革命党身份的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利用自己《平民报》主笔的公开身份,巧妙周旋,将陈尸于咨议局前空地上的72具死难烈士遗骸安葬于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另一家保皇势力主办的《国事报》便撰文质疑潘达微做这件事的动机。潘达微便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写成详细的报道刊发在自己主办的《平民报》,既回答了《国事报》的质疑,又让国人知道死难烈士遗骸的去处。潘达写这篇数千字的长文时,将标题拟定为《谘议局前新鬼录,红花岗上党人碑》。写完后,潘达微意犹未尽,以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萧的“画菊”为意境,信手画了一幅傲霜秋菊,并题上了“碧血黄花”四字。放下画笔后,潘达微灵感突发,将文稿中的“红花岗”,统统改成了“黄花岗”,以别称黄花的菊花寓意革命烈士不畏艰难的崇高精神。这才有了“黄花岗起义”之名。

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在黄花岗建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首次举行了七十二烈士墓公祭活动。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并写下了祭文。同时,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挽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上联热情歌颂七十二烈士,浴血战场,英勇捐躯之革命精神;下联则表现四万万同胞对的深切悼念。整幅联对仗工整,辞真意切。“碧血黄花”于是就成了辛亥革命精神的象征。

1916年,滇军及广州各界人士再次举行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活动。主祭者为被誉为辛亥六君子的李烈钧军长。各界人士无数,场面庄严肃穆,声势浩大,比之东沙马路一带为之壅堵。革命团体、社会贤达所送的花圈挽联诔词堆积如山,佳作纷呈:

死国埋名,公等争先入地;

挥戈挽日,余也何敢贪天。

(李烈钧)

石破天惊,几辈捐躯扶国运;

风高日薄,三军洒泪吊英魂。

(朱庆澜)

慷慨成仁,千秋永留烈誉;

共和无恙,九原应慰英雄。

(萨镇冰)

我辈亦忧患余生,愧乏成功,大雅今犹伤板荡;

公等具乾坤正气,使其不死,中原当已赋澄清。

(广东省议会)

河岳仗生辉,死重广州三月;

英雄甘下首,冢同民国千秋。

(北洋舰队全体)

七二士悬首屠肠,光兹青史;

四亿人自由平等,视此黄花。

(方声涛)

黄花岗建烈士陵园的布置很是壮观,内建有两座高大的牌坊。第一座牌楼上,有鲜花围成的两个大横额,一个题词为“灵魂不死”,一个为“死士之陇”。牌坊两边挂有对联两副:

玄黄再奠;

俎豆千秋。

故老掩涕;

秋风生悲。

第二座牌楼上也悬挂着用有数丈长生花围成的横额,题词是“中有碧血”,旁边悬挂对联一副:

励此晚节;

鼓其雄风。

坟场前高悬五色旗,并以鲜花围绕丰碑坟茔,四周间用短篱围起,点缀着鲜花绿叶,寄托着各界人士对革命烈士的哀思。坟后搭建的一座四十余丈的长棚上同样也满挂挽联诔词。

滇军在将士在公祭结束后,还在东校场举行为参加护国运动而战死的将士的招魂礼。东校场演武厅左边建有一座招魂塔,高达十几丈,周围围裹着白布,塔身上悬挂着“南护国第二军战死诸将士招魂塔”的字样。招魂塔的四周悬挂着几十幅挽联,皆名贤手笔:

流自由血,复共和邦,魂兮归来,看取人间何世;

为国诛奸,为民除害,天乎未老,会招黄鹤他年。

(李烈钧)

死有余荣,百战河山豪骨尽;

魂归何处,万行涕泪朔风哀。

(朱庆澜)

可见,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政府是极其重视黄花岗起义纪念活动的。几乎每年的3月29日前后,社会各界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追思黄花岗先烈,通过黄花岗起义纪念活动建构集体记忆。孙中山先生在1921年所写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评价黄花岗起义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见,谈到辛亥革命是不能忘记黄花岗烈士们的功勋的,它也是辛亥革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次次纪念活动中的副副对联作品,即寄托了人们的哀思之情,也很好地诠释了辛亥革命精神。

(276633山东省莒南县汀水镇汀大路25-18号)

猜你喜欢
革命党人招魂辛亥革命
另类审问之“求你别死”
为水招魂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商人为何与革命对立
革命的帽子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