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研究

2011-08-06 07:35杨淑先赵新霞牛坡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郑州市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450003
中国药房 2011年33期
关键词:限度琼脂菌落

杨淑先,赵新霞,牛坡(.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郑州市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450003)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为外用半固体抗菌制剂,需要控制微生物限度。但由于该制剂中林可霉素为水溶性的抗菌成分,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因此,不能通过常规法进行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另由于凝胶为水溶性的基质,但具有一定的黏度,直接用薄膜过滤法也难以去除抗菌成分。因此,需建立合适的方法对该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笔者通过反复探索,经多次试验,最终选用以0.05 mol·L-1的四硼酸钠溶液[1]为稀释剂,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微生物限度检查。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HTY-2000A集菌仪(杭州泰林医疗器械厂);离心机(上海浦东物理光学仪器厂);一次性使用薄膜过滤器(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PYX-DHS细菌培养箱、MJ-160B霉菌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1.2 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 [CMCC(B)63 501]、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 102]、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黑曲霉[CMCC(F)98 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均来源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培养基[2]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菌液的制备[3]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2 h;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24 h。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 mL含菌数为50~100 cfu的菌悬液。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培养7 d,加入5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再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每1 mL含孢子数为50~100 cfu的孢子悬液。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

取样品10 g,加0.05 mol·L-1四硼酸钠溶液(85%磷酸溶液调节pH至7.0)至100 mL,边加边研磨,使供试品充分乳化,作为1∶10供试品溶液。

2.3 回收率的计算[4]

试验组的加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稀释剂对照组加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

2.4 细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2.4.1 试验组[5]。取1 mL 1∶10供试品溶液,注入500 mL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薄膜过滤,用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冲洗量为每膜1 000 mL。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含50~100 cfu的试验菌菌悬液1 mL,过滤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

2.4.2 菌液组[6]。取1 mL含菌数为50~100 cfu的试验菌菌悬液,注入平皿中,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2.4.3 供试品对照组。取1 mL 1∶10供试品溶液,注入500 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薄膜过滤,用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冲洗量为每膜1 000 mL。过滤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

2.4.4 稀释剂对照组。取0.05 mol·L-1四硼酸钠溶液1 mL,注入500 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薄膜过滤,用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进行冲洗,冲洗量为每膜1 000 mL。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含50~100 cfu的试验菌菌悬液1 mL,过滤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

上述各组培养后按规定方法计算菌落数,计算回收率;试验平行3次。菌落计数结果见表1,回收率结果见表2,其中供试品对照组均为无菌生长(表1中菌落数为2个平皿的平均值)。

表1 菌落计数结果(cfu)Tab 1Results of colony coun(tcfu)

表2 回收率测定结果(%%)Tab 2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由表1、表2结果可知,3次试验中细菌回收率均大于70%。

2.5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2.5.1 试验组。取1∶10供试品溶液和含50~100 cfu的试验菌孢子悬液各1 mL,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

2.5.2 菌液组。取含菌数为50~100 cfu的试验菌孢子悬液1 mL,注入平皿中,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2.5.3 供试品对照组。取1∶10供试品溶液1 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

2.5.4 稀释剂对照组。取0.05 mol·L-1四硼酸钠溶液和含50~100 cfu的试验菌孢子悬液1 mL,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

上述各组培养后按规定方法计算菌落数,计算回收率;试验平行3次。菌落计数结果见表1,回收率结果见表2,其中供试品对照组均为无菌生长(表1中菌落数为2个平皿的平均值)。

由表1、表2结果可知,3次试验中霉菌和酵母菌回收率均大于70%。

2.6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7]

因样品为一般外用制剂,根据微生物限度要求,控制菌只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查。

2.6.1 试验组。取1∶10供试品溶液10 mL,注入500 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薄膜过滤,用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冲洗量为每膜1 000 mL。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含10~100 cfu的铜绿假单胞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1 mL,过滤后取出滤膜加至相应的100 mL培养基中培养,依相应菌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2.6.2 阴性菌对照组。方法同“2.6.1”项,只是加入菌悬液换为大肠埃希菌。

菌检结果见表3、表4(表中“+”表示菌生长,“-”表示未见菌生长)。

表3 铜绿假单胞菌控制菌验证方法试验结果Tab 3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test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表4 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菌验证方法试验结果Tab 4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test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由表3、表4可见,试验组结果均为阳性,阴性菌对照组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方法可行,结果符合要求。

3 讨论

(1)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方法学验证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执行以来,遇到了各种剂型的前处理问题,特别是具有抗菌活性的药品,既要保证彻底除去抗菌物质,又要注意所采用的方法对微生物的损伤程度[8],因此,应对所采用的必需的试剂进行方法学的验证试验,保证所采用的方法为有效的方法。

(2)本品含量测定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含量测定供试液处理时既要通过薄膜过滤进样,又要保证林可霉素溶解完全通过滤膜。本试验借鉴了这种处理方法,达到既可过滤、又能使林可霉素通过滤膜去除其抑菌作用的优点,从而使微生物在薄膜上有效截留,并对四硼酸钠溶液的pH值进行了控制,同时也证明在四硼酸钠在本试验使用量下对微生物无毒性。

(3)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对于必须采用薄膜过滤法的品种,最大的困难是过滤速度较慢,因为多数品种为非全溶性的品种,只能采取上清液进行过滤。本品虽然为水溶性凝胶,但因凝胶的黏度严重影响过滤速度,因此,在分散凝胶的同时,选择直径较大的滤器,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也可采用温度不超过45℃的冲洗液,降低黏度,提高冲洗速度。

(4)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对于没有合适检查方法的品种,要充分了解供试品的本身特性及处方组成[9],甚至要了解有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谱,才有助于选择有效的方法,减少筛选的步骤[10]。本品中的林可霉素为抗细菌类抗生素,对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因此霉菌、酵母菌检查方法可直接试用常规法。细菌计数方法验证时采用薄膜过滤法,所用的冲洗量笔者曾以300、500、800、1 000 mL进行研究验证[11],最后确定1 000 mL冲洗量可达到消除抑菌活性的作用,同时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亦均超过70%。对于难过滤的品种,在过滤的同时进行振摇,有助于提高过滤速度。

(5)微生物限度检查时所采用的处理措施必须保证对微生物无毒性,本文所采用的四硼酸钠溶液(0.05 mol·L-1)经验证对微生物无毒性,可以作为前处理溶剂。

(6)对于抑菌活性较强的品种,又无理想的方法去除抑菌物质,可以制备1∶20的供试液,降低抑菌物质的浓度,增大接种体积,保证接种总量不变。但同时平皿培养基的量或者液体培养基的量应相应增加,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品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S].第2册.2002:147.

[2] 王文丽,马庆惠.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7):9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ⅪJ.

[4] 李近磊,王嘉怡,迟丹怡,等.复方克林霉素凝胶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方法验证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25):2 380.

[5] 李秋菲,唐振宏,张 芹,等.4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J].中国药业,2008,17(13):20.

[6] 严 红,薛 坤,张月丹.11种口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J].中国药房,2010,21(11):1 029.

[7] 易大为,陈 野,潘 强.薄膜滤过法在局部给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8,22(4):342.

[8] 汤 杨.克霉唑口腔药膜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4):27.

[9] 李凌云,邵红燕.红霉素眼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J].中国药事,2007,21(8):614.

[10] 罗书香.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资料分析[J].中国药事,2007,21(7):525.

[11] 王海华,韦 涛.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试验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3):47.

猜你喜欢
限度琼脂菌落
响应面法优化羟丙基琼脂制备工艺
消除国产琼脂磷酸盐沉淀的工艺优化及设计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指责也该有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模具的开发及改良
“菌落总数”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