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组织演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011-08-08 04:00王孟钧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参与方参量动力

曲 娜,王孟钧

(1.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建筑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项目组织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需求。项目组织模式随建设环境、行业发展等变化而不断进行演化:一方面,新型模式如CM、EPC、战略联盟、供应链、伙伴关系等开始出现,并为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传统模式的框架下,项目组织各参与方的关系结构、权力分配、组织效率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状态。虽然不少学者对新型模式的特点、应用理念、应用范围、操作方式等做了总结和对比分析,但仍然缺少对项目组织模式演化的机理分析,关于组织演化根源和方式的认识尚不清晰、明确。本文从工程项目组织属性的分析入手,构建项目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模型,对工程项目组织演化动力机制作用过程进行分析,探寻提升工程项目组织价值的途径。

1 工程项目组织的自组织性分析

工程项目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工程项目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临时性的组织,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建筑产品特点决定了其不能通过工厂化生产获得,而是需要组织各专业性企业协作生产,生产活动与产品交易是同时进行的,既具备企业的生产性质,还具有市场的交易性质。因此,工程项目组织处于市场与层级经济组织之间的状态,属于中间性组织[1],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多层网络结构性和复杂性属性。

不难看出,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各子系统之间差异性可能导致系统具有不稳定临界状态的特性,各子系统之间的竞合关系表明了其的非线性作用。在这种非线性作用下,系统的随机涨落就有可能形成巨涨落,突破组织系统原有结构的束缚,形成有序度更高的新结构。因此,工程项目组织具备自组织条件,其演化具有自组织性,本文亦从自组织的角度来分析演化动力机制。

2 工程项目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动力是作用在有机体上推动其行为,使事物产生目的性变化的力量,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和选择性,其效果则表现为有机体的行为。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机制指系统内在机能与运行方式,通过对微观层次运动的控制、引导和激励,使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转化为系统宏观定向运动。工程项目组织演化,是一个克服熵值增加、提升组织有序性的复杂、非线性过程,因此,其动力机制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动力要素构成。工程项目组织演化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工程项目组织系统演化的力量,即各动力要素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并通过相互作用促进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及行为选择,从而产生维持和改变组织熵值和有序性、推动组织演化的合力。

根据对工程项目组织的理解和调查问卷分析,工程项目演化动力机制的行为主体即参与方是指业主、监理方、承包商、专业分包商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方等组织核心层;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结构动力要素、利益动力要素和关系动力要素3个方面。工程项目组织演化动力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组织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动力要素的优化作用。构建动力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组织演化动力机制模型Fig.1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evolution of the project organization

工程项目组织参与方的利益获取动机引发项目组织的自创生,而追逐利益的天性使各方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处于竞争并合作的状态[2],根据收益预期和反馈来调整各自行为,寻找并维护组织整体的平衡态。在这种竞争与合作中,各参与方通过博弈,达成了项目组织稳定态的基本结构,即组织的利益分配模式、组织结构、流程、制度以及组织文化得以确定,个体行为在动力要素的约束下以项目组织整体运行状态呈现出来,实现组织协同。但工程项目组织的属于开放性系统,环境的变化(如政策变动、天气变化、建筑市场的波动、组织各参与方的不规范行为等)会给组织的稳定性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涨落由此生成。当涨落产生的能量无法被组织吸收消化,组织会被推向临界状态,并在各参与方竞争博弈所形成的组织宏观状态量——序参量的役使作用下,完成组织结构的演化。由此,存在组织演化阀值的概念,即组织维持现有稳定或发生演化的临界值如何界定,与哪些因素相关。在此,运用哈肯模型进行分析。

3 基于哈肯模型工程项目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机制模型作用过程分析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建立哈肯模型,将一定外部条件下,由系统内部不同变量相互作用使系统发生演变的过程用数学形式进行了描述。本文基于哈肯模型,对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机制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这里暂不考虑随机涨落项[3-4],建立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序参量的演化模型如下:

式中:q1和q2是状态变量,并假设q2在短时间内是时间 t的函数;λ1,λ2是阻尼系数;a和b反映q1,q2的相互作用强度。设λ2≫λ1,且λ2>0,则表明状态变量q2是迅速衰减的快变量,由此,可采用绝热消去法令q2=0,得到方程(2)的近似解:

将方程(3)代入方程(2)中,得到序参量的方程:

从方程(4)中求解出q1,代入到方程(3)中,则表示q1决定了q2,q2随q1的变化而变化,因此,q1是慢变量、序参量,q2是快变量,表示某一时段组织动力要素的状态。q1通过支配q2而主宰着系统的演化。

工程项目组织系统的序参量为价值创造,而系统的宏观结构,是由确立系统价值创造目标背后的各参与方利益目标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共同决定。在既定的价值创造目标下,各参与方就各自利益获取相互竞争与合作,当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巨涨落而使某个参与方的利益获取达到阀值时,系统内部可能出现序参量独立主导系统演化的局面,其状态变量即动力要素状态量演变为伺服量,系统的宏观状态也由价值创造目标确定[5-6]。依据上文,有序参量方程:

求解q1有:

当λ1<0时,q1=0是稳定解;

当λ1<0时=0是不稳定解为稳定解。

参量-λ1表示系统演化的控制参量,为动力要素耦合形成的合力,是促进系统协同的非线性控制力量和维持系统原有状态的控制力量2种相互矛盾作用力的统一体。由上文分析可知,λ1=0是系统的分岔点,过此点标志着系统性质发生显著改变[7],如图2 所示。

图中实线部分表示稳定状态,虚线部分表示不稳定状态。当控制参量λ1由负值越过0点时,系统原来的稳定定态失去稳定性,新的稳定定态形成上下2个分支。

图2 系统分岔图Fig.2 Bifurcation diagram of System

(1)当λ1<0,即控制参量 -λ1>0,此时,唯一的定态解q1=0,表明改变系统原有状态的非线性控制力较小,不足以突破维持系统原有状态的控制力对系统的控制作用。

控制参量大于0,表明改变系统原有状态的非线性控制力量很大,打破了项目组织系统原有的状态,使系统变得不稳定,从而转向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然而,系统的演化并非确定唯一的,而是存在分岔:

(1)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序参量为正。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序参量为正,在图2中表现为原点右侧上方分支稳定态时的序参量值。此时,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正协同效应,表现为系统整体的正向合力,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演化。

(2)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序参量为负。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序参量为负,在图2中表现为原点右侧下方分支稳定态时的序参量值,可理解为组织系统的有序状态发生了衰退,新的稳定结构的序化程度低于原结构,即改变系统原有状态的非线性控制力虽然能够突破维持系统原有状态的控制力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却无法对系统的演化做出有利的引导。

4 结论

(1)工程项目组织的演化取决于控制参量和序参量状态:控制参量大于零,表明改变系统原有状态的非线性控制力量较强,打破了项目组织系统原有的状态,会使系统变得不稳定;项目组织系统在临界状态的演化方向也不是唯一的,演化后的稳定状态存在正协同、更有序和负协同、衰退的2种方向。

(2)在工程项目组织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序参量虽然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支配着子系统的行动,但序参量的形成源自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控制力量——动力要素耦合形成的合力,系统内部的控制力量对系统序参量的演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动力机制协同,合理设计动力要素,进行竞合关系的动态构建,不断提升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是实现组织在临界状态更快向有序状态跃进、组织演进的有效途径。

[1]董丽雅,吴忠培.中间组织的成因: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视角的扩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6(7):12-16.DONG Li-ya,WU Zhong-pei.The formation cause of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the extended analysis perspective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The SAR Economy,2006(7):12-16.

[2]马克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391-392.Max.Das Kapital Vol I[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983:391 -392.

[3]Pfeffer J,Salancik G.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 Row Publisher,1987:86 -87.

[4]Gnyawai D,Madhavan R.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a structure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431 -445.

[5]王福涛,钟书华.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72-77.WANG Fu- tao,ZHONG Shu-hua.Research in evolutionary dynamics&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cluster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8):72-77.

[6]李振华.基于复杂性的企业协同竞争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LI Zhen-hua.Research in enterprise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mplexity[D].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05.

[7]哈 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3-25.Haken.Synergetics:the mystery of nature[M].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ress,2005:23 -25.

猜你喜欢
参与方参量动力
基于秘密分享的高效隐私保护四方机器学习方案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太阳黑子自动识别与特征参量自动提取
基于含时分步积分算法反演单体MgO:APLN多光参量振荡能量场*
基于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识别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动力船
涉及多参与方的系统及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
基于IPD模式的项目参与方利益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