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茄子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二)

2011-08-09 08:43莫贱友王益奎胡凤云郭堂勋
长江蔬菜 2011年20期
关键词:病部分生孢子茄子

莫贱友 ,王益奎 ,胡凤云 ,郭堂勋

(1.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3.广西大学农学院)

6 茄子白粉病

6.1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相应的叶背面则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仔细观察,可见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叶面不规则形白粉状霉斑增多,斑面上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扩展后白粉病斑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白面粉(图1),故名白粉病,白粉病会导致叶组织变黄干枯。

6.2 发病规律

该病由真菌的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等方式进行传播,侵染后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致该病流行。发病温度16~24℃。

6.3 防治措施

①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

②发病前,使用保护剂进行防护,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大生(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内吸性杀菌剂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 000~6 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大棚栽培时,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常用的有硫磺熏烟消毒,即定植前几天,将棚室密闭,每100 m3用硫磺粉250 g,锯末500 g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放置在棚室内,于晚上点燃熏1夜。

7 茄子绵疫病

7.1 病害症状

图1 茄子白粉病

图2 茄子绵疫病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染幼苗叶、花器、嫩枝、嫩茎等部位。幼苗发病,嫩茎呈水渍状萎缩,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引起幼苗腐烂猝倒。叶片发病,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初期呈暗绿至淡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斑点,常有明显的轮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病原菌菌丝体及孢子囊),干燥时病部组织干枯。在发病盛期,花器受害,病部呈水渍状褐色湿腐,向下蔓延,潮湿时长有白霉。嫩枝茎部染病,多从分枝处或由花梗及果梗处发生,病斑初呈梭形、水渍状,后变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绕茎一周,病部萎缩,上部枝叶萎蔫枯死,病枝易折断。果实发病,多从近地面的果实开始,初期果实腰部或脐部出现水渍状小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大呈稍凹陷的黄褐色至暗褐色大斑,半软腐状。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霉层,最后蔓延到整个果实,使果实收缩、变软、表面有皱纹,果实内部变黑腐烂,干燥时,最后干缩成僵果。湿度大时各部位的病斑上均会产生灰白色絮状霉状物(图2)。

7.2 发病规律

茄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Dast.)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为第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土中可存活3~4 a。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卵孢子经雨水溅到植株幼苗、茎、叶等部位,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导致幼苗的茎部等部位的组织发病,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田间主要借风、雨和流水传播,形成再侵染;茄子生长期间,如气候条件适宜田间可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生长后期病菌在寄主体内形成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此病的发生流行与温度、湿度、土壤及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0℃,高温、多雨高湿条件利于病害发生。气温25~32℃和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极易发生和流行。地势低洼、雨后水淹、土壤黏重、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连作地、管理粗放等地块,发病较重。

7.3 防治措施

①选种适宜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一般圆茄系品种表现抗病。

②实行轮作,避免与番茄、辣椒等茄科、葫芦科蔬菜连作。

③深沟高畦栽培,施用充分腐熟农家肥,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清沟排涝,防止漫灌;及时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和病果,清理残株败叶,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病原菌;改善株行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防止或减少病菌孢子经雨水反溅传播。

④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和预防,可用58%雷多米尔·锰锌、72%克露(霜脲·锰锌)、72.2%普力克(霜霉威)等药剂500~800倍液,应视病情决定喷药次数,每 5~7 d喷 1次,连续 2~3次。

8 茄子灰霉病

8.1 病害症状

茄子叶、茎、果均可受害,主要发生于成株期,其中以果实发病受害最重。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后扩展至幼茎,幼茎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成株期叶片感病,多在叶面或叶缘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浸状大斑,或由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形成褐色与浅褐色相间的轮纹形病斑(图3),潮湿时,病部腐烂,病斑上密布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致整叶干枯。茎秆和叶柄染病也可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病斑可绕茎枝一周,导致上部枝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也可形成霉层,病枝易折断。果实染病,先在幼果顶部或蒂部附近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后扩大呈暗褐色,病部逐渐下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状物。

8.2 发病规律

该病由真菌的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次年条件适宜时,感染植株,病部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多在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引发病害,也能由果蒂部侵入。该病病原菌喜低温高湿环境。持续的高湿度是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导因素。光照不足、气温较低(16~20℃)、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极易造成灰霉病的发生流行。种植密度大、连作地、氮肥偏多、植株长势衰弱时灰霉病容易流行,病情加重;门茄和对茄易受害。

8.3 防治措施

图3 茄子灰霉病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瑞丰2号和瑞丰3号紫长茄等。

②苗床消毒,培育无病壮苗;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高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技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土壤中病菌向地上部传播。

③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带出田外或大棚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④田间或大棚发病初期及早喷药保护和预防,每次喷药前把老叶、黄叶、病叶、病花、病果全部清除,以减少菌原基数,并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可选用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25%啶菌噁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 5~7 d 喷 1次,连续 2~3次。

9 茄子褐纹病

9.1 病害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地上各部位均可发病。苗期受感染,病斑多在茎基部,初呈水浸状近梭形或椭圆形、凹陷,边缘暗褐色,后迅速扩展环绕茎部,导致幼苗猝倒死亡。幼苗稍大时,则呈立枯状,病部产生稀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叶片感染,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深褐色,病部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晰,中央浅褐至灰白色,病斑上轮生许多小黑点,病组织脆薄,易破裂成穿孔状。

茎秆受侵染,多位于基部,病斑呈褐色、梭形、稍凹陷,后期呈中间灰白、凹陷的干腐状溃疡斑,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病斑绕茎扩展,病部表皮常干腐而纵裂,皮层脱落而露出木质部,遇大风易折断。

图4 茄子褐纹病

果实受感染,果面初生浅褐色、近圆形的凹陷病斑,扩大后变暗褐色,呈半软腐状,潮湿时,果实腐烂。病部常有同心轮纹,其上散生许多隆起的黑色小粒点,病果常落地软腐或在枝上干缩成僵果,病果中的种子灰白色或灰色,皱瘪无光泽(图4)。

9.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茄褐纹间座壳菌 [Diaporthe vexans(Sacc.et Syd.)Gatz.],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亦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或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2 a,在土表病残体上可存活2 a以上。播种带病种子,能引起幼苗直接发病,土壤带菌能引起茎基部溃疡。植株感病,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和重复侵染。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后直接从植株表皮或伤口侵入。病害潜伏期幼苗上为3~5 d,成株7~19 d。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 28~30°C,高湿(相对湿度>80%)、连续阴雨条件下,病害容易流行。降雨量、降雨天数和时间是本病流行的决定因素。多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植株生长衰弱、偏施氮肥等条件下,病害常偏重发生。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较紫黑皮茄抗病。

9.3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 可选适宜当地种植的白皮和绿皮长茄等抗病品种。

②培育无病壮苗 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消毒,对可疑种子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用冷水将种子预浸 3~4 h,后用 55℃温水浸种 15~20 min,再用冷水降温,晾干备用)。选用无病净土作苗床,或用福尔马林消毒土壤,也可每1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 g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 g,与细干土10~20 kg充分拌匀,用1/3药土铺底,播种后,将剩余药土覆盖在种子上。

③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采用高畦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及时摘除病枝、病果烧毁或深埋;合理密植,雨后注意及时排除积水。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 000~8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8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每5~7 d喷1次,连续2~3次。茎秆发病,可用70%代森锰锌200倍液涂抹病部。

猜你喜欢
病部分生孢子茄子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茄子
愿你的成长路上有“茄子”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小捣蛋鬼
苹果轮纹病与炭疽病的区别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
外科日间病部运行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