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采集支撑系统的架构研究及实现

2011-08-09 02:53黄耀军赵岩王尊义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1年8期
关键词:信令核心网镜像

黄耀军,赵岩,王尊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 518048)

随着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业务和质量成为通信运营的关键环节,为了提升网络质量、开发更多增值业务,各类支撑系统随之产生并发展壮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采集支撑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首次提出采集和应用相分离的新型架构。同时本文对采集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底层分组化传送网集中部署采集模块的技术方案。

1 采集支撑系统现状

1.1 现状

目前现网的支撑系统,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业务拓展类型,如小区短信系统,通过对A接口进行关键信令的提取,提供区域短信服务;另一种是质量提升型,如Abis、A接口、专线等信令监测系统,通过信令提取,挖掘网络隐患,提升网络质量。其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采集支撑系统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采集和应用,其采集部分通过和网络的耦合,获取网络信息;其应用部分则对信息进行后处理。目前这两个模块一般合设,不同采集系统单独部署其采集及应用模块,实现各自的支撑功能。

图1 现网采集支撑系统架构

1.2 存在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些系统都是各自部署,并且其采集和应用是合并在一起。随着网络规模的发展,这样的架构存在较多缺点。

1.2.1 部署效率低

当采集和应用合设时,在部署时需要到各个机房、或设备侧部署采集机。如果网络较为分散(如分布到多个机房),则采集机数量需要翻倍,部署效率较低。

1.2.2 建设成本高

另一方面,各个支撑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存在重复采集的缺点。如针对A接口的信令,在核心网质量分析系统中,需要进行采集;在小区短信系统中,也需要再次对A接口信令进行采集。这种重复采集以支持不用应用的情况,造成建设成本较高。另外由于采集探头的专用性,也使得系统造价整体较高。

1.2.3 系统协调差

各个采集支撑系统独立建设,也带来另外一种问题,即系统之间协调关联性较差。例如进行网络质量分析时,需要关联多个接口的信息,而目前这样的系统架构,难以在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关联分析。

2 采集与应用分离的新型架构

2.1 分离的思路

目前,架构分离成为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分离一方面使得网络部署变得灵活,另一方面在分离之后,其功能模块分工更为专业和精细,设备性能和网络容量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省以分离为主题的网络演化主要包括如下:2006年开始部署“控制与承载”分离的软交换架构;2009年部署“业务与控制”分离的IMS系统;2011年部署“前端和后台”分离的分布HLR系统。通过这些架构分离,网络容量、安全性、部署效率都得到较大提升。

2.2 采集与应用分离的支撑架构

将分离的思路引入到支撑系统中,把采集和应用进行分离,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汇聚收敛点,将采集进行集中化处理,之后形成开放的数据接口,和应用系统对接。其原理如图2所示。

图2的系统架构和现网的架构(图1)对比,可以发现,这种架构突出两个特点:首先是采集和应用分离,将原来合设的采集部分和应用部分分开,其次是采集集中化,将分离出的采集部分集中部署。将采集部分获取的信息进行适当整合,并存放于数据库中,和应用部分以通用接口(如ODBC或IIOP)对接。

图2 采集与应用分离的支撑系统架构

2.3 特点分析

这种分离式的采集支撑架构,克服了之前采集支撑系统存在的部署问题、建设成本问题、系统关联问题等,具有如下特点。

2.3.1 一点接入,多样采集

通过在收敛比较高的汇聚点(如底层分组传送网中的某节点)上部署集中采集点,可以用尽可能少的采集设备,获取较多类型的数据信息。

2.3.2 扩展良好,易于部署

由于采集部分从系统中分离出来,且集中部署采集点,对于今后全IP化的网络演进,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 集中采集的实现

上述以分离架构为思路的支撑系统,其关键在于选择高收敛比的汇聚点。结合组网、收敛性能等因素,有如下两种方案。

3.1 选择核心网侧CE设备

目前采集技术主要包括跨接、串接、分光、镜像等4种技术手段,跨接、串接、分光由于部署分散而导致收敛性差,不适于大规模部署。

另一方面,随着核心网IP化的深入进行,核心网侧的CE设备汇聚多种业务流,通过在CE上进行镜像可以采集较多业务信息。因此这种方式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集中采集方案。

3.2 选择分组传送网汇聚点设备

目前,传送网正在向分组化方向演进,PTN和PON技术在传送网内大规模部署。从业务、组网、和设备上看,传送网可以作为良好的支撑系统采集点。

3.2.1 从业务上分析

传送网作为各类网络、业务的底层承载技术,具有良好的业务汇聚性能,尤其是目前PTN、PON具有良好的二层收敛、统计复用功能。在接入网侧,目前PTN在接入/汇聚层广泛应用,承载3G基站、2G重要基站(Abis口IP化后将承载全部)、集团专线、家庭客户等多个类型的业务;在核心网,PON、IP over WDM在骨干汇聚层广泛应用,和各大核心机房、重要核心设备相连。因此从业务类型上看,在分组化的传送设备侧进行采集,可以实现一点接入、多样采集的效果。

3.2.2 从组网上分析

目前传送网的组网模式是环状组网、逐级汇聚的模式,这种组网结构具有较好的汇聚性能。

图3 在分组传送网上部署集中采集

如图3所示有两种采集方案:采集点1是在接入层进行采集,这种采集方案可以采集单个接入环(1Gbit/s)下的所有业务类型,如各类基站Abis口(2G、3G基站)、集团客户、家庭客户等;采集点2是在汇聚层进行采集,此节点汇聚了多个接入环的业务流(10Gbit/s),具备更高的收敛性能。

3.2.3 从设备上分析

从设备上看,目前各大主流分组传送设备都是以路由器平台改进开发而来,如华为PTN1900(接入环)、PTN3900(汇聚环)。这些设备和常规二层数通设备一样,具备良好的数据镜像功能,可以很容易实现采集功能。如华为PTN设备具备本端光口1∶1的镜像功能,远端光口N∶1的镜像功能(通过远传汇聚实现)。

3.3 两种实现的对比

在核心网CE上进行集中采集,这种方式比较成熟,但缺点是只能采集核心网侧信令,无法采集无线Abis信令、专线接入信令等,且大量采集会对CE设备性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

在分组传送网上部署集中采集,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收敛比,并且可以同时获得多种业务类型(包括核心、无线等)的信息,使不同系统之间的有效关联成为可能。因此可以预计,这种方式将成为今后支撑系统建设的主流方案。

4 实施难点及现状

在分组传送网上选择合适的汇聚点部署采集,可以获得高收敛性能的效果,但也存在如下实施难点。

4.1 数据流速率匹配

传送网的数据流速率较高,尤其在汇聚环上进行采集时,其速率一般为10Gbit/s。如何在高速流速下进行数据提取,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目前是通过过滤采集、高速缓存等方式,通过一定的过滤器,只采集专门的隧道,从而将速率降下来,达到采集的效果。

4.2 数据分组识别问题

分组化传送网的数据封装格式和TCP/IP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以PTN为例,在原来TCP/IP封装基础上,增加了MPLS-TP等PWE3类型的封装,这种封转数据是和具体配置有关,是一种静态数据配置结构。因此在利用现有开放的采集工具(如SNIFFER 等)之前,需要进行处理预处理。将数据流进行高速缓存,之后进行PWE3数据解封、IP分组还原,完成数据分组识别。

4.3 项目现状

本项目目前在某移动公司某新建传输接入环设备上进行试点部署,接入层设备为PTN1900,采用1:1镜像模式,采集下辖多个Abis接口和多条专线业务类型,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处理,后续计划选取汇聚层设备进行测试。

5 结论

采集支撑作为重要的网络运营手段,在通信网络日常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各种采集平台由于采集和应用合设,存在扩展性差、重复采集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采集与应用分离的支撑系统架构,并且对分离后的采集模块进行集中化部署,通过开放接口和应用平台对接,实现一点接入、多样采集的效果。另外本文还针对集中部署采集点的方案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基于分组传送网接入、汇聚设备进行集中采集的实施方案。以此提高采集效率,充分发挥支撑系统的效率。

猜你喜欢
信令核心网镜像
镜像
SLS字段在七号信令中的运用
GSM-R核心网升级改造方案
移动信令在交通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镜像
5G移动通信核心网关键技术
基于信令分析的TD-LTE无线网络应用研究
核心网云化技术的分析
LTE网络信令采集数据的分析及探讨
VoLTE核心网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