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艺术探析

2011-08-15 00:42□陈
戏剧之家 2011年1期
关键词:朗诵者演讲者听众

□陈 欣

演讲艺术探析

□陈 欣

演讲术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的传统科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重西方的演讲艺术。在众多的演讲活动中,公众往往将演讲与朗诵混为一谈。尽管演讲与朗诵都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一种传情的艺术形式,但是两者的性质、要求、目的、侧重点和表现形态各不相同。本文旨在辨明演讲与朗诵的差异,并阐明一篇成功的演讲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价值的主题、严密的逻辑性、浅易生动的比喻、容易引起共鸣的题材、肢体语言的运用、反复训练的技巧。

演讲 朗诵 艺术

演讲术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的传统科目。社会活动家需要通过演说来达到自己的社会目的,律师需要通过辩驳来证实自己的陈词,科学家通过演讲让自己的科学证明更深入人心。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传统的隽永含蓄的表达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大众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重西方的演讲艺术,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接受这种不同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国家公务员的述职演说、企事业单位的岗位竞聘演讲、大学生的求职面试,都是施展演讲艺术的空间。社会各界更是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演讲活动。

在众多的演讲活动中,公众往往将演讲与朗诵混为一谈。这种看法夸大了演讲与朗诵的共同点。无疑,两者都是口语艺术,都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都需要辅以体态语来表情达意,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简单地说,演讲与朗诵都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一种传情的艺术形式。那么,演讲与朗诵究竟有什么差异呢?

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同。演讲属于演讲学范畴,它是一种直观地、形象地传达自己独特思想的口头表达方式。演讲有很多类型:例如,具有宣传鼓动性的演说,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有逻辑层次的学术论文答辩,法庭上律师的辩护词,甚至祝祷词和悼亡词等等。朗诵则是对作品的再次创作,即用自己的独特表现方式,通过口语再次传达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朗诵的体裁也有很多:例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等,都非常适合运用朗诵来传递精神实质,使人在抑扬顿挫的声调中感受美好的艺术氛围。

第二、两者的要求不同。演讲对于原创性的要求更高。不论是事先准备的演讲稿,还是即兴演讲,都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来进行创作。朗诵更多是使用现有作品,照本而诵,要求朗诵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感世界,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因此,演讲给予演讲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演讲者常常根据所处场景的临时变化,灵活处理自己的讲稿,并在演讲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创造出讲稿中没有的妙语警句。相比之下,朗诵作品给予朗诵者的自由空间就小得多。朗诵者所能发挥的全部激情,都必须限定在朗诵作品的范围内,并竭尽所能地展现出作者的全部思想情感。

第三、两者的目的不同。演讲的目的在于直接应用,是一种直截了当的社会需求。演讲往往针砭时弊,与社会的热点问题或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因此,世界著名的演说家往往又是知名的政治家。1858年6月16日,当时还只是伊利诺斯州共和党代表的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裂开的房子》的演说。林肯运用“裂开的房子”这种新鲜贴切的比喻,尖锐深刻地指出了美国社会奴隶制存在的问题,从而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朗诵的目的在于间接体验,朗诵者可以超越时空去领略作者的思想境界,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最优秀的朗诵者往往是著名的艺术家。

第四、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演讲侧重于讲理,朗诵侧重于抒情。演讲主要传达演讲者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态度,重在思想的表达和理论的阐述。因此,演讲讲什么,怎样讲至关重要。演讲者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更注重自己的逻辑层次。同时,演讲者为了使自己的观念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往往运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来讲述,让自己的演讲更为亲切和生活化。演讲的语速可以偏快,保持自然流畅,使之首尾连贯一致。朗诵主要传递朗诵作品的内在情感,更多的是情感的张扬与宣泄。因此,朗诵诵什么,怎样诵非常关键。朗诵者往往通过朗诵华丽典雅的篇章,向听众传递作品的声韵美和韵律美。朗诵的语速可以偏慢,关键是传递艺术的美感。

第五、两者的表现形态不同。演讲更富于人格魅力,而朗诵更注重艺术表现。演讲者往往使用生活化的口语,深沉而含蓄地讲述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给人以启迪、警醒和震撼。演讲者深沉的哲理思考、敏捷的思维、出众的口才,都是其人格魅力的充分体现。例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演讲,闪耀着这个天才音乐家的超人天赋,讲述了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演讲者所焕发出的独特气质。他的演讲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量,启发人们深入思索艺术的本质。朗诵者往往使用凝练的书面语,在舒缓的节奏中展示作品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朗诵重在通过朗诵者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才能,展现出作品美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使人沉醉。所谓“余音绕梁”就是朗诵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朗诵还可以辅以音乐和舞蹈,使之更艺术地展现作品的精神实质。

演讲与朗诵,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必须掌握演讲与朗诵的基本技能。这要求演讲者和朗诵者通过演讲稿和朗诵作品,用有声语言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实质和审美感受,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因此,演讲和朗诵之前,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材料的选择是演讲与朗诵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说是大厦的基石。众所周知,传达情感的方式和技巧有很多,并且可以在准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可是,再好的技巧,也需要一个好的文本来展示。这就好比一道精美的菜肴,虽然会用到很多烹饪的技巧和繁杂的调料,但这道菜成功的关键却在于它的原材料。因此,演讲与朗诵的第一要务,在于选材的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材直接决定了演讲与朗诵的成败。选择了好的材料,还需要进行恰切的处理。这里,笔者将重点谈谈演讲的选材和艺术。

古希腊大雄辩家德摩西尼,为了丰富自己演讲稿的内容,曾把历史学家赛吉德斯的著作抄写了8遍。英国首相丘吉尔常常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来做40分钟的演讲。成功的演说家都知道,演讲成功的条件包括:

第一、有价值的主题。

有价值的主题,可以让演讲稿和演说家同样名垂千古。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3月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集会上,发表了震撼中外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作者的理想在文章中不断升华,描述了对于消除种族隔离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由于这篇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鼓舞着人们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为消除种族隔离而奋斗不已,被誉为永恒的经典。

还有一些名人写给名人的著名的悼亡词。例如,雨果写的《巴尔扎克葬词》、恩格斯所作《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些演讲词,都用简洁的方式,回顾了伟人跌宕多姿的、为了全人类奋斗与奉献的一生。

第二、严密的逻辑性。

严密的逻辑性是任何一篇演讲稿都必须具备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参加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其参赛作品《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获得了该届“演讲与口才杯”特等奖,可以说是当代演讲的经典范例。这篇演讲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快、鲜明生动。

全篇文字普普通通、平实淡雅,却孕育着感人至深的道理,在“渴望年老”的感叹声中,演讲者确定了自己的答案。他从卡萨尔斯对于成为一名优秀大提琴家的答案谈起,接着讲述了季羡林和冰心的故事,最后确定自己的答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文章一开始言语简洁,直扣主题;主体部分又列举了几个例子,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白岩松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十分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一样动人心弦。

这是一篇朴实深刻的演讲稿,语言浅显,平实生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几个事例的拣选组合、演讲的首尾呼应,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实例进行说明,最后在结尾对全篇演讲进行总结和升华。演讲中部的几个典型事例相当关键,不仅要选取有说服力的案例,还必须选取大家都熟悉的,这样才容易引起共鸣。因此,作者选择了“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季羡林和冰心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同时也是代表中国某个特定时代的世纪老人,他们都有着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是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因而他们的事例也是最有效的演讲实例。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这些人物对当代人的影响。于是,文章就有了那一段——北大学子对季羡林先生无声而崇敬的问候。总之,这篇演讲逻辑严密,说理充分,情理兼顾。正如郑范锡所说,演讲“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起承转合、秩序井然地传达的方法的重要性也不亚于内容”。

第三、浅易生动的比喻。

即使具备了有价值的主题、严密的逻辑性,对于成功的演说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演讲深入人心,让自己的思想走进别人的心灵,一定要有易于为人接受的浅易生动的比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其演讲充满哲学的思辨色彩,不太容易为普通民众所理解。然而他却擅长用人们自身的生活感受,让深奥的哲学生活化,生动、透彻地阐述真理。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有一段关于死亡的著名演讲:“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因为它跑得比死要快。我,因为上了年纪,动作较慢,所以就被死亡赶上了;而控告我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富有活力,却被跑得较快的邪恶、腐败追上了。”这里,他极其诙谐幽默地用轻松的语言、浅易生动的事实,说明了他对于死亡的看法。

不仅“死亡”这个抽象的概念难以表达,“音乐”的概念同样如此。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1811年论及音乐创作的情由时,曾这样描述:“当一个主题被自然地放在了面前时,我的旋律就从热情的源泉,不择地涌现出来;我追踪它,再次热情地抓住它,我眼看着它飞逝而去,在一团变幻激情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我又激情满怀,再次捕捉到了它。”这里,作者也同样运用生动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第四、容易引起共鸣的题材。

演讲的主题确立了,方式确定了,比喻也有了,还缺一个重要因素:演讲的题材。演讲题材应该算是演讲中的核心因素。题材不能是普普通通、随便寻来的,应该是能引起共鸣、激动人心、使人振作的。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于1879年11月13日在芝加哥田纳西陆军团宴会上发表演讲。众所周知,马克·吐温的演讲以诙谐幽默见长,面对这个严肃的团体,他该怎么办呢?演讲的场合是宴会,在宴会上谈及深刻的话题,未免太煞风景。但是选择的题材也不能毫无意义,应该能够讲述某种人生哲理。同时,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职业相差甚远,很难找到一个容易产生共鸣的题材。这些难题都难不倒著名的演说家马克·吐温。他在如此短暂的宴会演说中找到“婴儿”作为产生共鸣的题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诙谐风趣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马克·吐温善于为自己的演讲营构一种氛围,正是在这种愉悦的宴会气氛中,消解了陆军团的严肃,从而产生共鸣。面对严肃的陆军团,铁的纪律和规则,都在婴儿的故事中消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幽默。这种幽默所带来的愉悦,无疑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这次演讲十分成功。

第五、肢体语言的运用。

演讲不仅需要内在的内容和精神,还需要外在的表现力。演讲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真挚的情感对于演讲至关重要。俗语云,“有了巧舌和真情,你能够用一根头发牵动一头大象。”演讲者应该像一团火焰,燃烧起来,去感染听众、点燃激情。

那么,如何表现演讲中的炽热而执着的深情呢?韩国口才大师金良灏博士认为,“视线交流是演讲最重要的技巧”,并将开始演讲的模式归纳为“LST”。即从望着最后一排人开始演讲(LOOK),然后微笑着从左到右、从后到前用视线和所有听众搭上话(SMILE),最后开始说话(TALK)。这里所说的“视线”,可以算是肢体语言中最为基础的元素。控制面部表情和动作,运用各种表达不同含义的手势,凡此种种的肢体语言,对于展现演说者的力量和气魄都有着重要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比有声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是肢体语言。早在人类历史的初期,我们就有无数丰富的肢体语言传递我们的情感。直到今天,印度舞蹈仍然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而著称。肢体的表现应该配合有声语言,从而传递出更可靠的信息,表达出更强烈的激情。

第六、反复训练的技巧。

反复训练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国立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詹姆斯·贝恩德博士指出,“要练就一副好口才,并不需要你一定是个天才。只要是具有常识性的人,人人都可以通过磨练提高演说的能力和影响力。”英国著名剧作家和评论家肖伯纳也认为,“演说就像滑冰。我们学滑冰时无不想象着身轻如燕地在冰上飞舞,但一开始别说飞了,不跌个一塌糊涂才怪……可只要你不在乎,继续练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滑行,最后也能掌握一些技巧。”我国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初到美国,演讲技巧并不高明,演讲术是他唯一没有拿到甲等的科目。可是他毫不气馁,勤学苦练,每天都在无人处练习自己的演说技巧,终于拿到了甲等。当代《东方时空》的主持人白岩松,在练习演讲的时候,对自己相当严厉,要求自己在两小时内的演讲毫无重复之处。

梅花香自苦寒来,那种三寸不烂之舌来源于后天的勤奋与努力。不论是演讲还是朗诵,都需要注重句子重音、语言速度与节奏、全篇情感的起伏。而这些技巧的展现,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打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虑及演讲者的个人风格和实际水平,精心准备每一场演讲。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未必能成功地做好每一次演讲。演讲的临场状况太多,需要演讲者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从容地应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正如爱因斯坦的逸闻趣事中描绘的那样:爱因斯坦的司机,在成功地替代爱因斯坦演讲完,却又不能回答听众提问时,从容应对:“这个问题,就交给我的司机来回答吧。”他所谓的“司机”,其实就是真正的爱因斯坦。如果我们每位演讲者,都能拥有爱因斯坦的司机那般的智慧与镇定,相信他的演讲就真正进入了一种境界。

[1]《成功者的语言艺术》.【韩】金良灏著,金莲兰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外国演讲词名篇快读》.李天道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陈欣(1979-),女,福建福州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朗诵者演讲者听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