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强权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冲突

2011-08-15 00:47于志学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殖民弱势

于志学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种族问题现已成为文化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学者都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著书撰文加以论述。本文根据众多学者对种族问题的论述,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试图谈谈本人对文化研究中种族问题的看法,目的是揭示西方强权文化对其他弱势文化的压迫,唤醒弱势文化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指殖民地国家独立之后,西方通过文化霸权,用经济和文化方式继续对前殖民地国家进行统治。通过文化的不断渗透,西方的主流文化逐渐将殖民地的本土文化边缘化,并控制了被殖民者的意识形态,最后从精神上和心理上将被殖民者彻底同化。[1]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殖民比土地的占有更加可怕,因为它侵蚀人的心灵,所以也更具有残害性。其中,后殖民主义批评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后殖民批评“三剑客”的Edward Said、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Homi K. Bhabha.

一、西方强权文化与东方弱势文化的冲突

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成熟的标志,它对种族漫无边际的扩散进行重新审视,展示了19世纪欧洲历史学家,文学家、地图制作者,伪科学家和语文学家是如何清晰地将事实和幻想合并在一起来建构一个东方。那么,什么是东方主义?在一般人看来,东方与西方的概念是自然地、地理的、空间的概念。但Said指出,“东方”这个概念是被人为地建立起来的一种话语,“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将欧洲之东的地域空间命名为“东方”的。Said还指出,“东方学作为西方的产物,是为了控制、重构和压迫东方的一种话语系统。从根本上说,东方主义是蔑视东方的。东方或东方人作为西方人研究的对象,被打上了他者的烙印。东方是被观察者(watched),西方是观察者(watcher)”。Said分析了东方主义建构起来的三种典型的关于东方的形象:一是作为西方的理想梦幻,东方历来是浪漫传奇之地;二是作为失落了的人类的过去,东方市西方人失去的伊甸园;三是作为文明的西方的对立物,东方是落后、野蛮的象征。但这三种形象都不是东方的真实形象,而是西方为其自身利益、目的而建构起来的话语系统。[2]由此可见,在西方对东方长期的殖民过程中已经彻底形成了以欧洲或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即使在后殖民时期,各殖民地已先后独立,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仍然在发挥作用。东方便成为作为西方附属品的东方,东方人便是低于西方人的属下。

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传统意义上以军事占领和政治统治为标志的殖民形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瓦解,殖民的真正含义已经开始变为一种文化层面的含义,即认为西方对于东方的控制和统治以一种西方知识权力话语的形态出现,它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历史建构,进而威胁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因此民族认同的重构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二、白人文化与其他种族文化的对抗

在长期的殖民过程中,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极为强势的白人文化,对其他种族的本土文化进行压迫、侵蚀和残害,由此,在强大的白人霸权文化的冲击下,其他种族人群的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无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结和劣根民族的痛苦。这些种族的审美观产生了异化现象,他们自我厌恶,对自己的肤色、面貌产生曾很。他们竭力向白人标准接近,认为只有接受白人文化,才能为整个社会所接受。这样,他们失去了自我价值观,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本位,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彻底被白人文化所殖民。Wilcomb Washburn的《红种人的土地、白种人的法律》(1971)和Galvin Martin的修订卷《美国印第安人及其历史问题》(1987)详细地描述了将美国土著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视为外族人的政治。一些人认为在美国很多黑人跻身上层社会,特别是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这说明在美国种族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这些人一定没有看清种族问题的本质,部分黑人或其他种族的人在经济或政治上获得一定的地位不能说明整个种族问题的解决,正如一些学者都论述道:种族问题是文化问题,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和文化的烙印,因此种族歧视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若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或其他种族的人民应提高自我意识,重构自我身份认同。

三、弱势文化重构身份认同

但随着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各民族、各种族文化呈现多样化趋势,即,由最初的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再到文化整合。东方弱势文化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渗透。后殖民理论和文化帝国主义批评理论针对民族文化之间事实上存在的权力不平等关系,从文化角度对殖民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进行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对各民族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思考在何种基础上重构民族认同,以及在具体策略上如何重构民族身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Franzt Fanon在其早期著作《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不幸的人们》中试图向我们揭示: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政治、经济的独立是摆脱殖民统治的第一步,文化的殖民才是更深层次上的殖民,只有实现文化的解放,从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消灭西方殖民者所构筑的殖民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四、结语

作为弱势文化的东方世界或其他种族群体接受西方或白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并非在于其先进与优越,而是在于那种日益形成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威逼,因此,对弱势文化而言,需要在经济上和社会文化上明确自身的位置,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批评,重新建构自我的身份认同,这样才能建立本民族或种族的尊严和自信。

[1]曹云.强权文化的侵入与自我否定—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刘亚斌.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

[4]王琼.民族主义的话语形式与民族认同的重构[J].世界民族,2005(1).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殖民弱势
后殖民批评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强势妻子容易逼出“弱势”丈夫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多元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方式浅谈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