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中的预设和蕴涵

2011-08-15 00:47孙东菱刘向兵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30000长春人民广播电台吉林长春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蕴涵歇后语外甥

孙东菱 刘向兵(.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吉林 长春 30000;.长春人民广播电台 吉林 长春 30000)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歇后语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燕策》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从结构上看,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歇后语在实际的语言中和惯用语、成语一样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但是歇后语的本身却可以视为一个陈述。任何一种陈述中都存在着预设和蕴涵,笔者想从对“预设”的一种理解——使话语有意义的必要条件对歇后语进行研究,论述歇后语中一些预设和蕴涵的特点并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研究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

一、歇后语中的预设和蕴涵

预设是说话者在说话前假定某事成立。对预设的概念很多人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预设是真实值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预设是施行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有人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使话语具有意义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预设都是使一个命题有意义的必要条件。蕴涵是就句子的本身而言的,是所说话语的逻辑推理。

(一)歇后语中的蕴涵歇后语的前后部分大都可以在中间加上“是(那是、那真是)”使之成为判断句。例如,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以改写成 画蛇添足是(那是、那真是)多此一举。根据蕴涵的定义可以看出后半部分是由前半部分推理得到的,也即前半部分蕴涵后半部分。以上面的歇后语为例,蛇是没有足的,画了蛇以后再添上足是费力不讨好的,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是多此一举。如果按照Leech的 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检验一下,上面的说法依然成立。Leech 认为如果X和Y之间是蕴涵关系,当X被否定时其蕴涵就不一定存在。仍以上面的歇后语为例,如果否定前半部分,画蛇不添足,那么后半部分,多此一举就不成立,也即画蛇不添足不蕴涵多此一举。

(二)歇后语中的预设

在一般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蕴涵着后半部分,也即后半部分可以由前半部分推理得到。在交谈或写作时,作者或说话人,往往只说出或写出整个歇后语结构中的前半部分,读者或受话人根据语境自己完全可以体会出后半部的含意,品味出歇后语的言外之意,体味歇后语的诙谐与幽默。因此笔者对所调查的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结构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结构主要有两种:谓语句和名词性短语。其中谓语句较多,名词性短语少一些。谓语句又分为动宾谓语句、后补谓语句、连动谓语句、兼语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歇后语的前半部谓语句囊括了这些句型, 例如,雪人洗脸----- 面目全非(动宾谓语句);砍树吃橘子-----不顾根本(连动谓语句);铁匠打铁不用锤 —— 好手(后补谓语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主谓谓语句);让结巴念绕口令-------强人所难(兼语谓语句)。有的歇后语中还包含动词性谓语句中的两种比较特殊的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例如,把珍珠当泥丸——真不识货; 兔子被逼急了—— 还会咬人哩。还有相当一部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仍然是一种陈述,里面仍然有预设。例如,八旬奶奶三岁孙 —— 老的老,小的小;白纸黑字 —— 黑白分明。

前面已经阐述过在歇后语中,预设主要在前半部分;前半部分蕴涵着后半部分,但也有例外。如:见惯了骆驼——看不出牛大来。在这个歇后语中需要对其进行整体上的理解。“见惯了骆驼——看不出牛大来”预设“骆驼是比牛大的”,如果没有这个必要条件,此歇后语是不成立的。

二、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研究歇后语的含意

含意实际上就是“言外之意”,是指“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所利用到的言词以外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形音义所承载的意思。”(徐盛桓)含意可以根据很多种方法推导出来。本文在研究歇后语中的含意时,主要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出发对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进行分别及整体的分析。

(一) 比喻类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分析

从修辞的角度讲,歇后语分为比喻类的歇后语和双关类的歇后语。首先看比喻类的歇后语。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歇后语中的预设一般在前半部分,前半部分蕴涵后半部分。因此,可以看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整个歇后语的主体部分。而且作者或说话人在运用歇后语产生一定的交际效果时,往往只采用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歇后语含意的产生主要在于前半部分的巧妙的预设。在绝大多数歇后语中,预设中所蕴涵的词义关系是矛盾的或者是相融的或者是顺承的,由此产生言外之意的基础。例如,叫你上坡你偏下河——故意捣乱;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剥葱捣蒜——干的是小事。可以看出这些歇后语的言外之意来自于对前半句中所含预设的巧妙安排。对于读者或受话人而言在蕴涵之意不被提供的情况下,要想体味出言外之意就可以通过所提供部分的预设的内容,利用识别矛盾,求异存同和求同存异的方法来理解作者和说话人的意图。

(二)双关类歇后语含意产生的原理分析

在推导语句含意的许多方法中有一种是从语句中的词义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词义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来推知含意。在3.1中对含意的推导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一方法。要分析双关类的歇后语,只采用上面的方法是不够的,这样的歇后语需要进行双重分析,第二重分析就是“以音求意”。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仍然从预设和蕴涵的角度来看,“外甥打灯笼”预设“外甥的矛盾方是舅舅”。“外甥”和“舅舅”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所以如果能够识别出外甥的矛盾方-----“舅舅”,就有了体会出“外甥打灯笼”的蕴涵之意----“照舅”的基础。不过“外甥打灯笼”蕴涵“照舅”并不蕴涵“照旧”。如果在事先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一条歇后语的情况下,要想从“照舅”联想到“照旧”就必须借助语境根据“舅”的音------“jiu”来联想它的同音字,进行第二重的推理分析,“以音求意”。

(三) 歇后语中蕴涵之意的双重性

很多歇后语的蕴涵之意都具有双重性。前面主要分析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产生言外之意的基础。还有很多的歇后语,推出蕴涵之意后,甚至在前后两部分都给出的情况,也需要读者或受话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体会出言外之意。即很多歇后语的蕴涵之意具有双重含意。例如,八字写一撇——少一画。“八字写一撇”预设“八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由“撇” 画和“捺”画组成的”,如果能识别出“撇”画的矛盾方,那么就有了理解“八字写一撇”的蕴涵之意“少一画”的基础。但是,此歇后语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要求读者或受话人推出表层的蕴涵之意,还要推出隐含之意-----比喻缺得太多。

1.George Yule.Pragmatic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33

2.Stephen C.Levinson.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99~204

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13~316,263~264

猜你喜欢
蕴涵歇后语外甥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唱歌催眠
我的超级老爸
歇后语知多少
假装
磕头
9月,秋高气爽
勾股定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鸡当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