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宝玉新生润 沧海明珠更吐茫——简评《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

2011-08-15 00:43程起骏
群文天地 2011年9期
关键词:楹联文化

程起骏

打开装帧古朴典雅的《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一书(下称《大全》),读到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常江先生为此写的序中说,他见到此书的瞬间,突然想到“我带副白手套来就好了”。这位对文学和楹联学有着很高造诣,与湟源有着深厚因缘的专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这本古籍的崇敬之意。我算半个湟源人,对湟源也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但对楹联知之甚少,所以抱着“看热闹”的心情,随手翻来,渐渐觉得此书墨香盈袖,古气沁人,非同凡响。它所反映的内容古老而亲切,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突然,我也有了一个想法,读如此好书,应浮一大白。我从酒柜中专挑了一瓶“丹噶尔老酒”,满斟浅饮,细细品味着《大全》的三味。我仿佛漫步在昔日丹噶尔繁华的闹市,大街小巷,农家庄廊,古寺古庙,山水林间,一副副楹联,诉说着千古往事,人世百态,深沉悠远,动人心弦。因此,不由地也要说上几点读后感。

康乾盛世的遗韵 丹地辉煌的写照

《大全》虽定位于清末,愚见以为此书的主体形成于康乾之时,出之秦晋文人雅士、民间楹联作者之手。然后由山陕儒商将初本带至湟源落地生根,代代相传。传至民国初年,由湟源楹联学者阎泰昶先生辑而成《大全》。

康乾之时,国家完成了大统一,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给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康、雍、乾三代皇帝重“文治武功”。由皇帝敕修、钦定的类书之多,没有哪一个前朝可类比。如由乾隆皇帝钦命编纂的《四库全书》收书3400多种,7900余卷,其工程之浩大,创当时世界之最。此举在全国范围内,带动了经学、方志、谱谍、艺文等各类文品集册成书的活动。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表达各阶层心声的楹联学也应运而起,进入了全盛时代。康乾二帝就是楹联大家。至今民间广为流传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联,据说出自康熙之手。无论真伪,此联气势不凡,底蕴深厚,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下,当时的文人雅士,楹联学者,广泛收集各种楹联辑而成册,流传后人,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时尚。楹联成为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特殊的文化产品。

《大全》有两大特点:其一,从产生的地域而言,涵盖面甚广,但主要表现的是秦晋二地和湟源的地域风貌。联中所述的山川地理、物候民俗可为此论点作证。如戏台联:“秋稼起云盈四坐,秦腔弄月庆三台”,点出秦地;其余如高腔联,点出山西。乱谈联为河湟戏种。联中多处有汾水、渭水、华山、岐山等地名出现。这是《大全》初本来之秦晋的有力佐证。其二,从文化形态而言,反映出了康乾盛世的文气、大气和壮气,也杂有很多湟源地区的文化特色。

《大全》在湟源问世,自有其社会渊源。在清代,湟源以它独特的地理交通优势,成为清王朝经营广大藏区的前沿基地。以湟源为中心,辐射环湖、西藏、新疆、河湟的民族贸易蓬勃发展。遂使善于商道的山陕商家蜂拥而至,大批资金和先进经商理念的融入,使湟源成为名副其实的“环海商都”。其间,一些亦商亦儒的大小掌柜,就将秦晋的楹联文化带到了湟源。楹联成为他们的住宅、商行、货栈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大全》中商文化的意识十分强烈,共为70余种商铺作楹联近200副,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对商贸的认知也很超前。如“汉史中存货殖传,周官半是理财书”、“生意与姑山并茂,财源似汾水长流”,这是山西楹联落湟源的又一印证。因此,我认为《大全》的初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书的。又从《大全》附录的阎氏家谱序中得知,其族“原籍陕西姚州孝家村人,以始祖推之,是望族之裔,书香之后”。从此始,阎氏世代与文结缘,根深叶茂而源远。以谱向上推,此位始族很可能就是将《大全》初本从秦地传到丹城的人。此本代代珍传,到阎秦昶先生时,由他精心编辑誊录,并将湟源的楹联和自己创作的楹联加入,珠联璧合,遂成一部秦晋文化与湟源文化相结合的、特色独具的楹联大全。

《大全》中的相当一部分楹联是土生土长的湟源货,集中反映了湟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环海商都,湟源各类商行店铺栉比,它们都要以相应的楹联做装点。《大全》中所列三十余种商铺,似为湟源所有。如盐店、靴铺、馍馍铺、马市、宰杀行、车马店、铁匠铺、油坊、磨坊、皮影、羊圈、牛圈、骡马夹板、陈醋店等的楹联,很有湟源味。说明当时楹联覆盖面之广,需求量之大。湟源为农牧结合之地,各民族文化交汇之处,不同宗教的寺庙林立,这在楹联中也有所反映,如牛王、马王、牛马王、龙王、水神、药王等庙观的楹联,说明昔日湟源地区,宗教很兴盛。其中有佛爷经堂九联,是专为湟源的藏传佛教寺院而作。楹联写得十分贴切,意境高妙。如“心将流水自清静,身与浮云无是非”、“禅心朗印千江月,真性清舍万里天”、“案上梵经皆贝叶,尊前拳石亦青山”;湟源排灯,历史悠久,名满河湟。《大全》中,元霄一章,有写排灯的楹联十多副,写出了湟源排灯的精气神。如“千门灯火耀天地,一轮明月照山河”、“玉宇无尘千倾碧,银灯不焰万家春”等。上述各类楹联,反映出了湟源社会百态以及环海商都昔日的辉煌。

蕴藏大美 寓教与联

《大全》所录1400余副楹联,从形式到内容,即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壮丽,又有下里巴人的朴实厚重。读《大全》心中不由地涌动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令的气韵;恍若又见《红楼梦》、《西厢记》、《金瓶梅》等经典大作中的一些场景。《大全》将中华千古文脉传承融汇于一身。

我爱《大全》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的气度。楹联作者们将自己心灵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祝愿,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所以具有超越时代、弥久而新、气韵高远的美感。如书房联:“词倾三峡水,笔扫九天云”;厅堂联:“大开宇宙云生画,高卷簾笼月满堂”;吕祖联:“精气神被我炼成一片,儒释道是谁分作三家。”联中透出的昂扬意气,给人一种天地为家的精神感受。这也是康乾盛世大一统在文化上的折射。

我爱《大全》的意境美。意境是楹联作者把它感于外又动于中的思想情感,凝聚到两行字中,变成情景交融的隽永画面。从庄严的寺庙宫观到百业商铺,从前贤古圣到贩夫走卒,联中都渗透着意境美,使各种楹联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如“数竿修竹三间屋,一片闲云万里心”,写出了道家空灵的心境;“四座明月浮全斝,一曲春风满画楼”,写的是酒馆的雅致和欢欣;难能可贵的是羊圈、驴圈的楹联,也有大意境:“分开野色寻秋稼,踏破岚光下碧岭”,此联顿使圈中的驴,有了些文气和仙气,大有可与陆游、张果老跨下的驴并驾齐驱之气势;眼镜铺联:“日月双悬新眼目,光辉四射锦乾坤”,凡载眼镜的诸公,读此联之后,应对自己的眼镜有新的认知;特别是那骡马夹板三联,意境别样,神形兼备:“行处啼似追风去,走时影如逐电来”,将骡马的神骏,车户的得意都刻画出来,余味无穷。读者不妨闭目做想:那稍子马、辕马的夹板上贴着鲜红的对联,雄赳赳,气昂昂,奔驰在乡间的大路上,尘土飞扬,“花儿”声伴着鞭稍清脆的响声……这不正是昔日湟源的一道风景线吗?

追求和谐,寓教于联,是《大全》的又一大特色。统观全书,辑录和创作者,十分重视中华传统道德的坚守的发扬。楹联创作者们,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他们对仁德、忠恕、宽厚、亲情等价值的认知和追求。为官的应“为霖为雨济苍生”。为商的要“敬守公平不二价”。子女要尽孝道,手足须重亲情,夫妻应恩爱,持家要勤俭,待人要和气,求学须刻苦等等。寓教于楹联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受教。故《大全》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进一步开发《大全》之我见

《大全》是一颗沧海遗珠,欣逢盛世,腾腾而出,为丹噶尔又添了浓浓的一笔古意,我认为这是湟源人文蔚起的又一吉兆。这笔文化遗产有待于深入研究开发,现提三点意见。

一、《大全》有其独特的文化蕴含和地域特色,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申请经费,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大全》的各个方面。如:书中反映出的民俗风情,历史背景,文化传承,楹联的发展轨迹等。为这颗明珠光射四野、为县域软势力的提高、为中华楹联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从《大全》中选一批有关楹联,广泛应用在湟源的城隍庙、北极山、将军府、演艺厅等各类商铺景点上,为其注入文气,增添光彩。

猜你喜欢
楹联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教学初探
楹联简史三字经(九)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