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以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为例

2011-08-15 00:47刘建凯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化局江苏淮安22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乡镇民间特色

刘建凯(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化局 江苏 淮安 223000)

淮安楚州,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里,也是闻名遐迩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璀璨文化。以博里农民画、仇桥杂技、南闸民歌、“十番锣鼓”等为代表的楚州民间特色文化是文化百花苑中的奇葩,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今天,得到了传承和光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地一品的喜人局面。

一、发展现状

1.博里农民画。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博里农民画,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他们已创作出近万幅的优秀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其中1000余幅在省级以上展览、发表、获奖和收藏, 有248幅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曾代表国家赠送给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仇桥杂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仇桥的民间杂技如鱼得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通过近30年的努力,全镇现已拥有26支杂技表演团队,1000多名演员,每年在全国各地演出近万场次创收千余万元。其中很多优秀节目和演员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多次被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3.南闸民歌。南闸民歌这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白马湖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今,近千人的民歌演出队伍中,不仅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稚气末脱的学童,更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民歌手。近几年,在一年一度的白马湖区域文化联谊活动和美食文化节上,南闸民歌频频亮相, 深受群众亲睐。

4.“十番锣鼓”。楚州“十番锣鼓”着为古代宫廷音乐盛行于清朝道光年间, 后因日本军阀入侵驻楚遭毁销声匿迹。如今已由区文化局和区文化馆牵头利用4年时间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得以重新再现。

上述特色文化项目目前均巳被列入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十番锣鼓”2008年、2009年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厅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车桥的剪纸、泾口的高跷扑蝶以及其它乡镇的庙会文化、诗歌文化、花卉文化、联谊文化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各地特色。

二、几点做法

1.追根溯源,摸清“家底”。特色文化渊远流长,它扎根于民间丰沃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间属性。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民风的变化,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文化的生存危机,甚至消亡。为了挖掘、恢复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调研队伍,在全区各个乡镇以及村组农户进行走访调查,追根溯源,摸清特色文化资源的“家底”。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挖掘整理并恢复了传统特色文化项目如十番锣鼓、民间号子、高跷扑蝶、“笑人会”、庙会等七十多项,为加快楚州特色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培植”,注重效果。一是勤“松土”,多“施肥”,为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纳入目标考核。以区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楚州区培植和发展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实施细则》, 明确职责和具体责任实施单位,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责任网络。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补贴一点,各部门和单位支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捐赠一点,文化部门有偿服务挣一点。通过这些方法,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剪枝育形”,枝繁叶茂,使民间特色文化得以茁壮成长。在这方面,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打基础。其次是通过活动展示,使农村特色文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另外,采取“横向联系”举办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联谊活动来增强特色文化的辐射力。三是努力实现一乡一品、一地一品,凸显农村特色文化风采。近几年,我们对创建特色文化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期实施。在条件比较好、并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树立典型,逐步向面上推广,使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在全区遍地开花。

3.打造品牌,集约发展。一是整合资源,打造具有楚州地方特色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农村特色文化多年来囿于本乡本土,不能形成合力产生较大影响。对此, 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将零散在各个乡村的农村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和交流,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之目的。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介特色文化。通过利用文化阵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努力形成品牌优势, 打造楚州民间特色文化“旗舰”。三是重视经济效益,盘大搞活市场。我们相继成立了文化服务公司开辟了文化礼仪服务、文化纪念品开发、文化中介等服务项目,利用举办各类展销会、洽谈会和赴国外学习考察等之机,及时推出楚州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几个问题

1.经费严重紧缺。由于苏北地区特别是楚州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资金严重紧缺,特色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的乡镇甚至无投入,百分之六十的乡镇特色文化建设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2.观念比较陈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主要领导主要精力忙于抓经济,而忽视了群众文化,给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被动。

3.艺术人才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都相继去世,新生力量非常薄弱,即使懂一点门道的所谓艺人也都外出打工糊口,从而造成了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后继无人。

四、几点建议

1.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摆上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近几年也都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然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各级政府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由于乡镇机构合并其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投入,要给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发展和壮大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让各类艺术人才有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另外,文化主管部门还要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让民间特色文化艺术逐步登上艺术大雅之堂。

2.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民间艺术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和艺术表演人才,但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必须定期地对他们组织培训,特别是楚州区的泾口高跷、车桥剪纸还要培养新人,要在相关各中小学组织建立特色文化兴趣小组,使这支队伍不断增加新生力量。同时,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3.把艺术推向市场,走产业化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民间特色文化艺人也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商品竞争意识,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亮点和品牌,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做强做大,并确立投入产出的概念,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注重研究市场信息,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4.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客观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加快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近期发展规划和长期远景目标。同时,每年年初要把民间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加以考核。在此基础上,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做到月月有汇报,季季有检查,年年有考核总结评比,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力求求真务实,切忌浮夸走过场。

猜你喜欢
乡镇民间特色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