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

2011-08-15 00:47张慧斌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河南周口466001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文设置

张慧斌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 河南周口 466001)

目前我国有三种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美院,综合类院校,工科院校。各类院校因培养目标以及本身的师资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课程设置的侧重不同。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技术熟练操作性强,面向市场,能及时把握市场的设计动态,而人文素养、美感、形象思维、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较差。而美术学院和综合类院校正好和它形成互补的趋势,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美术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在设计课程设置上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设计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没有一个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设计教育体系难以统一,课程的设置更是如此。因此课程的设置除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外,很大一部分课程都需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制定。再加上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晚、发展快,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问题。

1.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表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在内容上没有延续性。我国大多还是传统计划型的“三段式”设计教育模式,而发达国家早已进步市场型教育模式了。现在,设计教育的课堂是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进度的,因为设计的前沿阵地是市场,是真实的课题,而课堂的教学内容总是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展开,很多院校的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是借鉴或者照搬其他设计院校的,跟着人家的路子走,缺少创新,课程内容陈旧。

2.选修课在数量和种类上都不够

选修课开设都是限定在某一专业学科,很少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学科、交叉的学科。比如某一学校没有环境设计专业而只有工业造型专业,就不会开设园林设计、小区规划等课程,造成学生知识面单一,视野狭隘,所学知识仅限在本专业的范围内,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性课程流于形式

专业实践课课时少,并且由于学校和企业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很多学生都得不到实践的机会。学生对于一个方案的设计仅限于文案、效果图阶段,广告、平面设计的学生并不了解市场;工造的学生既不了解市场也不了解材料以及施工过程,它们的实践课分为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大部分,从形式到内容,都缺乏明确的定量要求和实习的实效要求。学习基地较少,即使有,因为多种原因也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无法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所以实践课只能任其走形式,形同虚设。

4.人文课程少

除了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之外,基本上没有开设能够提高个人修养和扩宽知识面的课程。如环境艺术和工造专业,连最起码的人机工程学、材料科学、设计美学都很少开设。人文课的欠缺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电脑课程教育误区

近年来,随着电脑及软件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许多院校唯电脑是尊,所有的设计以电脑辅助设计为最终效果,并开设较多软件课。甚至所有专业课作业教师都要求学生用电脑来完成,以至于学生脱离电脑什么都做不了。

二、如何建构科学的课程结构

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然而设计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设计专业教学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1.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应具有适应性

专业基础课目的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具体应适应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表现能力与造型能力的锻炼。设计教育应该在一种充满审美氛围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广泛表现于设计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他们的智力,促进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只有很好的创意还不够,眼、手、心并用方能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在基础教学中,学生对形体、空间、材质、光色、节奏、韵律、对称、调和等的认识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基础课要加强原理方法论教学,打破原有的狭隘而僵化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的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改变以往设计教学中基础课和专业课脱节的现象。努力使基础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科学技术推动了时代的进步,然而优秀的精神文化在推动时代的进步与促进设计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使设计与国际同步的同时,也要注意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艺术设计的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并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不断注入传统文化的要素,使设计教育既保持中国文化的血脉,又洋溢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传统手工艺如陶瓷、漆艺、印染、雕刻等作为基础必修课。这样既增加了设计基础必备的动手能力,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又能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2.增加交叉学科课程的选修

艺术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是从人到自然再到环境的中介,他的功利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征决定了设计教育是一门涵盖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时下相当多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而且相互分割,或忽略了设计的技术性或忽略了设计的文化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地、系统地掌握。

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空间取向应表现为多维度、多序列、实现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的统一。针对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开设涵盖面广的选修课、辅修课、第二专业等一系列实用课程和文化、科学、教育等人文课程,形成高品位、宽领域的课程结构。如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应首先熟悉人机工程知识,了解人的需求,使用物的尺度,产品与人体接触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熟悉材料知识和加工技术,特别是关键的、特定用途的材料及性能。一个好的设计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和创造性的思维,还需熟悉材料知识和加工技术,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因此应增加相关的课程如工业生产、材料科学、销售学、消费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形态学、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3.增加实践课,校企合作

很多学校由于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导致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学校脱离实践纸上谈兵的教育只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无所适从。艺术设计的专业课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理论知识的人才,还需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因此,每学期都安排适量的实践课,有计划地从易到难进行实践,并逐渐增加课时量,使实践课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同时又向企业输送人才,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保证。

4.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实用性与前沿性

应按照专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从社会实际需要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应确定在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既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性、实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需求也在不停变化。这就必须使专业设置与时俱进,讲究实效性,瞄准市场的缺口,并及时做出调整。专业设置应注重前沿性与创新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新成就、新动态、新观点,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要做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做好市场调查,不断调整专业,既保证专业的持续、稳定性,又要使转业具有适应性、超前性。既要关注国际的新技术,又要留意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未来的市场为导向,制定适应未来技术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

5.开设人文课程,增强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离不开文化,中外传统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现代文化都对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如今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处理设计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值得深思的。

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广:消费心理学、市场经济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课程都要涉猎。综合类院校文化底蕴丰富,文理师资齐全,一般都能开设此类课程。因此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大量开设这方面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所长及实际需要自由选择,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在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的融合与渗透。艺术设计教学除了在公共选修课中讲授人文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将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从我国艺术设计长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看,课程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结构的更新、充实与优化。建构有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体系一定要遵循总的教学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内容、课程效应与实际应用、设计思潮与课程目标等关系。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是艺术设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柳淳.浅析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J].成功(教育),2010(6).

[3]师彦青.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艺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J].包装世界,2010(5).

[4]李嘉.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5).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人文设置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人文社科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