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一体的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定位和能力培养探究

2011-08-15 00:47于文龙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工科艺术设计院校

于文龙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0)

中国经济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制造大国”,跻身“创造大国”的行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突破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模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入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征的设计符号和元素,成为一个现实有效的途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历史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创造大国无不重视自身的设计教育,设计人才所从事的相关产业则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在量上的增长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在质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量兴起的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构建良好的人才定位和能力培养系统,是今后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探索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担负了加快我国向“创造大国”前进步伐的重任。

一、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源起

从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成为潮流到认清“工艺”的重要性直至1902年清政府在南京创办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图画和手工等课程;从各级师范学校都开设图画、手工科到可以承接广告、商标图案、织物图案、室内装饰及家居设计的广告公司的层出不穷;从工艺美术概念的提出到建国后工艺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周总理提出“工艺美术学院要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要结合生产,要关心人民生活需要,学习先进技术”到1956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建立工艺美术学院并于同年5月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直至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现为江南大学)成立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开创工科院校举办美术设计教育先河。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既伴随了民族振兴和新中国成立的重大转折,又在发展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达到现今的规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最多的国家,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不断的探索,因此造成了一定的不足和缺失,尤其是在后起的工科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受到场地、师资、设备和办学环境的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发展缓慢,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市场期望不一致,人才能力体系的结构与全球设计业发展进程对于该类人才的要求不相符的现状。

二、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状态

自1998年工艺美术学科更名为“艺术设计”学科以来到2008年,国内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达1238所,在校学生120万人,这个数字也在呈现上升趋势,艺术设计学科在整体扩张的同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等问题逐渐成为困扰该专业发展的瓶颈,尤其在工科院校新办的艺术设计专业,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设计之“源”来看

“艺术”与“设计”结合成一个专属词汇之后,其内涵从不同维度可得出不同的理解。在哲学范畴中可视为“设计哲学”位于设计研究金字塔的最高层次,它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的概念与本质,设计思维与逻辑,设计观念与价值,设计智能与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1;在科学层面上则强调了设计的理性与“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高度统一。尊重客观事实,在设计实践中以科学的理性来指导设计实践,并最终验证感性思维的物化产品。在美学层面来看,艺术设计与美学相结合应持续关注社会时尚,在具有时尚特性的事物中给人以审美意义。从经济层面来看,设计已然成为现代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从设计创意、设计组织和设计评价的整个过程来看,无不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从以上艺术设计的关联来分析当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问题可得出:(1)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规模应考虑发展的全面因素,不可盲目扩张,在解决好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关系的同时,从设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出发来进行人才培养定位进而促使能力的形成。(2)以科学与艺术的联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将科学有关的内容渗透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中去,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为设计提供新的养料,这也正发挥了工科院校的背景优势。避免对纯粹的设计类院校的模仿而显得毫无办学特色。(3)强调美学指导下的时尚感,而不可把学生培养成绘图、制图的机器,摆脱工具的束缚,使设计结果具有美学认同感,而不是自我欣赏和愉悦,通过合理、适当的美学表达寻求设计成果的社会认同。因此,要在工科院校中加强美育教育,形成时尚观念,确保与设计前沿同步。(4)针对经济层面,一方面对于工科院校自身对于艺术设计的前景要有一定的分析,在实验场地和必要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在培养体系中要使学生具有成本核算、工程报价方面的能力,从市场出发形成具有市场观念和行业洞察力的学习习惯,避免设计的天马行空,最终难以实现。

从设计的源头厘清艺术设计的关联领域,从而全面的协调当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有关该学科开设的最终目的与发展规模的关系,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2.艺术设计之“特”

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授课模式多为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而较少采用教师一个人讲授,学生忙于记笔记的方式。注重实践环节但与其他专业的实验性质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并根据设计的过程与状态给予及时指导,这比单纯的讲授理论和验证结果更符合艺术设计自身的规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与学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关注先进技术手段、设计材料和媒介的同时,强调传统文化底蕴,这与工科单向的探究先进技术有所不同。在对成果的评价上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更加强调人才的全面性,关注更多的新生事物,积极主动的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目前的工科院校中由于管理上的原因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中与工科保持一致,这样虽然在教学管理,工作秩序上得到保证,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3.艺术设计之“师”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工科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即使在职称层次上相对合理,但学科背景也存在很多不足,纯粹的设计院校的师资十分匮乏,而纯粹的设计类院校的师资也具有非专业成分,在这样的循环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工科艺术设计专业为代表的,非独立性质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更是了了无几,一方面由于繁重的授课和科研压力使得教师无从参与市场,从事设计事务。另外,艺术设计市场的培育和认同,更需要社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空间。

三、构建多边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能力体系

针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和艺术设计的多元属性,构建多边人才培养定位与能力体系,可解构成交叉、融合的人才定位,发展、创新的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研究。

1.交叉、融合的人才定位

我国古代就强调“艺”的交叉贯通。《周礼•保氏》中说:“养国子以道,及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在现代解释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社会发展至今,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则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话题。就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可与工学相结合,形成新的“工”“艺”有机体,形成系统化的艺术设计语言。具体表现在课程中应设置能够体现与材料相关的材料科学、与预算相关的数学、统计学、科技原理等内容的课程。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结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教学单元艺工结合,文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的能力。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自己设计的思维和作品之中,达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具有科学的条理性,艺术的时尚性和设计的实用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将传统的精神财富与现代科技手段完美统一,丰富教学界面。

交叉型、融合型相比于应用型人才定位之于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并不是相悖的,交叉型强调了学习的广度和方法,而应用型则是人才培养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应当充分吸收本学科以外的思维方法、研究思路及评价体系、从他学科的角度审视专业内部的问题,明确发展路径。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在大专业下与科学相结合,从而渗透到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每一个章节和实践环节中。设计最后是要面向市场的,设计师也不同于艺术家,其作品不是个人的意念表达,宣泄个人情绪的媒介,而是要服务大众。因此,交叉不仅体现在学科层面,在商品层面来讲也要进行交叉,使商业意识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来,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为专业与市场,设计人才与市场需要搭建一个双赢的平台。交叉型、融合型人才的提出可使人才培养的定位体现出时效性和性价比高的特点。

2.发展与创新的能力培养

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的艺术设计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但却显得十分孱弱。工科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是解决其专业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在现有的政策条件和物质条件下工科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特色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挖掘、凝练发展方向,在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四年在校时间有限,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并延续旺盛的设计活力和敏锐的思路,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原因,掌握发展的方法,在巩固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发展能力的具体表现,发展能力还包括思维、沟通、逻辑、合作、抗干扰能力等几大方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项事业的生存发展之本,艺术设计教育同样如此。创新之路不仅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能力的重要标准。二者互相依存。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卓有实效的平台。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工科院校的优势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建立教学、科研、竞赛、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团队合作,与企业合作搭建多方位的创新平台,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创意产业,并以创意产业的带动力来检验人才培养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意产业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产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创新能力,前瞻意识。因此,通过人才培养开展以创新为灵魂的创意活动,通过创意来检验人才是一条健康、合理、有序的人才能力培养之路,在工科院校中通过资源共享、多元参与这条路是可行的,是值得尝试的。同时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注释:

1.林致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第23页.

[1]陆挺,蔚芹溪.《中国工科大学理想模式的成功实践?——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评析》.《艺术争鸣》,2010年第14期.

[2]葛蔓,李国娟.《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3]赵晓明.《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工科艺术设计院校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