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1-08-15 00:43张南枫
群文天地 2011年17期
关键词:乡镇农民群众

■张南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还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以为,要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必须得寻求科学、有效、长远的几个途径。

途径之一: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资源重点向新农村倾斜。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新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区、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文化站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资源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鼓励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新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比如,每年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向农村下拨的文化经费、配发的文体活动器材、书籍报刊、电视和电脑及电影放映机等,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集中投放。尤其是对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宣传任务。出版部门选题规划要向农村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其次,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途径之二:加强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培训,发展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首先,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要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乡镇文化站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科学界定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职能并授予相应的职权,配齐配好文化专干,确保在职在岗,切实让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管理职责。其次,要努力提高队伍业务素质。鉴于文化工作的专业性,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应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并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与此同时,市、县区文化馆应增强培训职能,加强对乡镇文站专干、村文化室、乡村业余演出队、放映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文化队伍中,稳定乡镇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应灵活多样有所创新,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的结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靠“送”,更靠“种”。“种”文化是“送”文化的延伸,也是其重要目的。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队伍。尤其是鼓励、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特色文化,提高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农民自办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在传承优秀民间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地陕西宝鸡市为例,全市人口371万,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所辖十二个县区,百分之三十的行政村的农户不依靠公共财政投资,由农民个体或群体投资,自己主办、自我参与、自我享受的农民自办文化迅速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其种类主要有农民自办庭院文化、自办文化经营户、自办业余文艺团队等。除此之外,农民自办文化室、图书馆,农民自办电影放映队、户,农民自办民俗艺术馆也为数不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自办的秦腔自乐班数量最多、普及最广。被调查的自乐班成员和当地农民说,自乐班真正是群众戏,群众演,群众看,自娱自乐,是扎根农村的宣传队,是农村基层不走的剧团,是农民群众演戏看戏的主要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总体说来,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对培育农村文化内生机制,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实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文明程度具有积极影响。

途径之三: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群众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坚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活动。要继续开展“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鼓励专业文艺团体、群众团体等各种小分队,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笑送给广大农民。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民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实践中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宣传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开展各种小型化、经常化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使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切身需求。

途径之四: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换的场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没有文化市场,文化就不能在流动中发展,不能在交流中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文化事业创质量、创品牌、创群众基础,就能很好地发展成为产业,文化产业体现出了文化的更大价值、更现实价值。在农村文化事业与产业之间,同样存在这样的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和规律。所以,各有关部门值得深入研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路、模式,这不仅能开辟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同时也能反过来使农村文化艺术得到更大发展,步入保护、开发、上规模、上水平的良性运行轨道。

文化的内在活力在于与市场接轨,而文化经纪人就是接轨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应当鼓励大胆尝试。重点推动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西部和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通过各种有效的调控,把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进一步培育和拓宽农村文化事业产业及市场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乡镇农民群众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