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的原罪阐释

2011-08-15 00:49刘明静
山花 2011年16期
关键词:拉伊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

刘明静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历来备受评论家所称赞,被公认为古希腊悲剧中最成熟、典型、完美的命运悲剧。《俄》剧取材于英雄传说中忒拜家族的悲剧故事。《俄》剧的不幸之源可追溯到其父拉伊俄斯那里。拉伊俄斯早年流亡伯罗奔尼撒时曾诱拐年轻貌美的男子克律西波斯,并因意外导致克律西波斯自杀身亡。此事激起了诸神的愤怒,为惩罚他的荒唐行为,运命注定他的儿子将要杀父娶母,自此也注定了忒拜家族不幸的运命。为了逃避这一命运,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儿子刺穿双脚(“俄狄浦斯”的希腊原文即为“双脚肿胀之意”),弃于荒野。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理性智慧与命运的第一次正面冲突。

似乎为命运所保护的俄狄浦斯被一位怀有怜悯之心的牧人送到另一处。成年后的他,从阿波罗神谕中得知了自己弑父娶母的命运。由于误将养父母当做亲生,他决定逃脱命运,奔走他方,但事实证明,正是这次理智地逃亡成为命运实现的关键。这是剧中人物又一次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以后的俄狄浦斯如何想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动来逃避命运然而却恰恰为命运所利用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正是他引以为荣的智慧、勇敢和自信,最终一步步无情地将他推上命运的断头台。而这一切的美德也正是他之所以遭受苦难的根源。他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对子民充满仁爱和同情,他拥有超人的智慧和勇敢。这美德彰显着人的生命的激情,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尤其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意味着古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苏醒和个人精神的张扬。为反抗逆伦的命运,俄狄浦斯远走他乡;猜破女妖谜语,为民除害;先知虽多次警告,但为解决陷入瘟疫灾难中的子民,他不顾一切追查元凶;尤其当他得知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就是自己时,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了责任,自戳双眼,自我放逐。这种种都是体现人的坚强意志和理性智慧的英雄行为。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就是源于他对这种充满理智和美德的英雄行为的过分自信。《俄》剧中悲剧人物对命运的一次次抗争便是理性精神、自由意志与神秘命运的矛盾和冲突。 那么,作为一种他在(或彼在)的缘由,命运又是什么呢?“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命运是一个仇恨人类的人;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威力的很有权势的任性的人物,常常预先对他打算杀害的人说:‘我就预备这样干,你倒来试试阻拦我’。命运也是这样干的,它预先宣布自己的决定,向我们证明,我们无力与他抗争,无力避开它,同时在嘲笑我们的软弱、笨拙,想和它抗争是失败的尝试中感到的快意。”在《俄》剧中,命运就是阿波罗的化身,他向拉伊俄斯预言他会死于儿子之手,向俄狄浦斯预言他会杀父娶母。但并未告诉他的生身父母是谁。只是远远地坐观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的无谓的努力,越是挣扎离命运的结局越近。越是避开犯罪,越是陷进命定的罪恶之中去。在命运面前,人显得极为渺小、无奈,只有安于命运的摆布。纵观古希腊悲剧与神话,命运之剑不仅高悬于凡人、英雄和君王之上,而且连诸神对它也无可奈何。那些早就无生死之忧的神祗们,往往也不得不带着敬畏和恐惧听命于命运的摆布。“命运”注定了克洛诺斯万神之王的高高地位却也命定了他终将为自己的小儿子宙斯所推翻,尽管他以一个又一个地吞食自己的子女作为防范。“命运”告诫宙斯:一旦他与自己恋慕的女神忒提斯结婚,他的主神地位便可能被他们所生的儿子攫夺,他便不得不把自己心爱的女神下嫁给后来成为阿基琉斯的父亲的凡俗之人,在命运面前,众神退位!在索福克勒斯的剧中命运是一种他在的缘由,以正直公义,无法反抗而又不乏冷酷的高高在上的阿波罗神隐喻地存在着。然而,《俄》剧中触发“命运”这一缘由发生的契机则是人类无法逃避的、普遍必然的“原罪”。所谓的“人类的原罪”,既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上“罪”,如敲诈勒索、打家劫舍、草菅人命、以权谋私、剽窃拒付等之类的事;也不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罪”,不能用道德来规定。它是人类本体论的上一种“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罪”是通常所谓的法律和道德意义上的“罪”得以存在的根源和前提条件。没有人本然意义上的“原罪”,也就没有现实社会中各种“罪”的表现。而这一“原罪”是从亚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开始的。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是神对他所创造并赋予了灵气的人类亚当的第一次警告。”“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神造齐万物之后,自觉地上需要人,便以地上的泥土造人,虽然神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灵的活人,但神在赐予人类生命的同时并没有赋予人类辨别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和能力,最初,人类是以孤独姿态被迫丢弃于万物之中的。出于最本能的好奇心,并依着肉体的盲目引导:“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 ,人最终摘吃了那智慧树上的果子,明亮了眼睛,获得辨识善恶、羞辱的智慧,然而却终不能如神一般,相反却遭到神的宣判与惩罚:“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尘土……”。从此,神永远的封锁了通向永恒生命树的道路。我们的祖先以永恒的生命与幸福为代价换来了智慧与理性。自此,人被永远地逐出了象征着永恒生命与幸福欢乐的伊甸园,成为有限的存在着,这便是我们的祖先所犯下的“原罪”。在此意义上人的“原罪”即包括:第一,因撒旦的诱惑,凭肉体的引导,偷吃智慧树上的智慧之果,获得辨别善恶的智慧和能力;第二,因神的审判,人从此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和幸福而成为有限的存在者,匮乏者。苦难状态从此成了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成了人类的普遍必然的命运。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人类最初作为一个被动者被强迫来到世界中,不知善恶、羞辱,如一个被遗弃于世的孤儿。因着“蛇”的诱惑,出于最本能的好奇心,背叛神的意志。又无条件地接受神的惩罚,被剥夺永恒生命与幸福,终身劳苦,又一次被遗弃,且背负原罪成为更孤独更苦难的存在者。所不同的是,人拥有了与神一样的辨识善恶、羞辱的智慧和能力。然而,当人类用理性和智慧明亮双眼之后,却又不断地追忆、缅怀着伊甸园的美满幸福时光,希冀人生能够不要如此劳苦,生命能够永恒存在、得以完全。自此,人类走上了无限追寻永恒生命与幸福的漫长道路,每个人都成为有限的匮乏者,“原罪”既已犯下,永恒生命之路便无法重开,终其一生都不断地填充自己的匮乏:知识的匮乏、情感的匮乏、物质的匮乏,甚至生命另一半的匮乏等,这一切都是在赎祖先留给我们的原罪,追寻自己本来应当拥有的无限性。虽然结果往往注定以悲剧收场,但人类对此从不释然,对于无辜被迫承担的“原罪”人类总耿耿于怀,任何社会意义上的法律制度、伦理道德都无法抑制住这种对自身生存合理性强烈寻求的原始激情,对此,脆弱的人类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特有的执著与强悍!要为这原罪承担责任,自此,他们便开始了茫茫寻求与追逐无限的苦难历程。

正因为人类离开伊甸园之后,由一个以他律为缘由的自在的存在者成为一个以自律为由的自为的存在者,即他超出自己的自然存在,成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自觉个人之后。人类意识到自己的被抛弃、被悬空状态,意识到自己的匮乏性、缺失性、有限性,即他意识到自己此在的“空虚”状态,在“此在”中无法掌握、无法明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他便必须为自己设置 “此在”的根据,“作为可能的存在,作为各种可能的聚焦点,他必须自我决断,自己决定自己的意义”,“但人发现自己已经被抛弃在世界上,事实上存在着,他已经失去了某些可能性,由此他绝不能完全支配自己”。一如海德格尔所说:“自身之为自身不得不为自身设置它的这根据,这自身绝不能控制这根据,而是不得不生存着接受根据性的存在。”用萨特的话就是:“人不得不自由”,“人没有不自由的自由”。人的“原罪”便是在人真正成为“人”时深深刻在人类本体性中的本体论冲突。人与自然的分裂及人类意识的自我分裂,灵魂与肉体,此在与彼在,有限与无限,死亡与超越,幸福与苦难,短暂的满足与无止境的追求——这种种对立正是人类的本体论的存在状态。

这一“原罪”是与生命同在的,是每一个自我固有的,是必然普遍存在的,是充分个体化的,每一个现实的人都能切身体验到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生命物欲与精神的分裂和冲突,切实体验到不能自足的缺陷状态,这便是人类“罪”的意识,人类的“罪感”,这种无法逃脱的“原罪”也是人类苦难状态的根源。

笔者认为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正是由人的这种原罪而导致的,即人的不完善性,人原本的有限性。当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与身俱来的“罪恶”,即人放弃了耶和华给予的无限性而自愿选择堕落为人。从根本上说俄狄浦斯是无罪的。他的所有厄运可归结于他的生父拉伊俄斯的对自己另一半的寻找。这种追寻的苦果,不但注定了忒拜家族的不行命运,也是导致俄狄浦斯悲剧命运的根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狄浦斯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拉伊俄斯之所以会“犯罪”,就在于他的原罪性,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因为当我们被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便被注定了是有限的,注定是要与无限的宇宙,无限的命运相抗争的,所以当我们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便在不停地寻找:寻找生存的资源,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寻找人生的出口,寻找知识,寻找爱情,寻找原本属于我们的另一半。往往我们可能会被这原本的“罪恶”遮蔽了双目而看不到欲望达到目的之后便也是灾难随之而来的祭奠,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不完整性,残缺性,人的无知与渺小。正是因为拉伊俄斯的原本的罪恶,正因为他遵循自己的欲望才导致自己以后的惨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并将之一罪恶延至下一代。虽然从根本上说俄狄浦斯是无辜的,但其悲剧命运的发生却不能说与他自己无关,他也有着人类本来的原罪,他对于理性知识的求解,对于理想正义的追寻,对于明智君主的努力靠拢,对于人的本质的无限追问,对于永恒真理的执著探究正体现了他原本的不完整性,对于自身真相的无限窥探。他太想掌握真理了,太想看清自己了,他原以为自己是真理正义的化身,自己是美德的榜样自己是能英明执政,一心为民的城邦“最伟大的人”、“最高贵的人”,他确信自己拥有真相。一如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理性是我们人的存在中最高级的部分:人类个人真正存在的东西。一个人的理性,是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他的存在的中心。”

总之,在俄狄浦斯的心中,理性在此时成了“人的最高特权的东西”,成了“人的骄傲的东西”,“理性的力量被捧为最高的力量”。当瞎眼先知特瑞西阿斯因俄狄浦斯的诬陷而愤怒地道出真相时,俄狄浦斯据以谴责他的正是用自己可以看见太阳之光的双目目睹的真理:他用自己的智慧杀死了女妖斯芬克斯人解除了这个民族的灾难,因他的统治治理这个城邦人民对他的爱戴和尊敬,他的子民称他为“最伟大的人”、“最高贵的人”。“别人有力量,你却没有,你又聋又瞎又懵懂。”俄狄浦斯愤怒他的无知正是因为特瑞西阿斯的双目是瞎的,他看不到真相。然而结果却正如瞎眼人所预言的:“……你虽有双眼也看不见你的灾难,看不见你住在哪里,和什么人同居。你知道你是从什么根里长出来的吗?你不知道,你是你的已死的和活着的亲属的仇人……”他的双眼欺骗了他。他的终身信仰的并以此为骄傲的理性与智慧背叛了他,既是如此留着双目又有何用呢,难道要留着来目睹自己的罪恶吗,目睹因自己的无知而犯下的滔天大罪吗?对于骄傲的俄狄浦斯说那是不可忍受的,所以他毅然地遵循自己的诺言:刺瞎双目,自我放逐。

用自己的过人机智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并因此而获得巨大荣耀的的俄狄浦斯,并非真正理解人是什么?一个如此聪明的大脑竟然看不懂人生之路,一个毫无罪过且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英雄与君王居然犯了滔天大罪,最终落得戳瞎双眼,自我放逐的悲惨结局,这正隐喻了人本体意义上的欠缺性。刺瞎双眼正是对那双经验之眼“屏蔽”对人生之谜了悟的最好惩罚。当然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并不是他不敢正视真相的消极逃避。相反却是他勇于面对自己,敢于揭露自己的最加佐证。正是在他目盲之后,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价值有了清醒的认识。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俄狄浦斯因失去了双眼而“多了一只眼睛”。海德格尔在他的《形而上学导论》中也解释说,俄狄浦斯“自行戳瞎双眼,就是让自己走进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正是他本身所无法逃脱的原罪意识所导致的,他所表现的对于理性知识的追寻,对自我本质的探究,对于真相的急迫窥探正说明了人本然意义上的无知,有限性。而又是必然性的无论谁都无法逃脱的,正如史铁生所说:“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欲望和人是一体的,可以置换为“原罪”与人是一体的。

人是什么?人是亏欠的,不幸的,在本体上是不幸的,人生的基本状态是苦难的,一如卢梭所“诅咒”:“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处枷锁之中”。然而却又必须活下去,不仅要具有俄狄浦斯王勇于正视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勇于超越苦难,虽然结果可能往往以同样的悲剧结束,虽然不管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与神一样的位置,不管如何努力抗争都无法成全自己的完满性,但最起码可以在同样的苦难状态中使自己活得相对幸福一些!这也是人不断追求的意义所在!

[1]罗念生.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译本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车尔尼学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

[3]圣经.创世纪[M].南京:中国基督教会.

[4]耿菲菲.圣经中“原罪”的本体论阐释,理论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网[J].第三期,1998年.

[5]耿菲菲,圣经中“原罪”的本体论阐释,理论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网[J].第三期,1998年.

[6]罗念生译,奥狄普斯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拉伊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
拉伊卜之战
伊布拉伊木
走进索福克勒斯的世界和《俄狄浦斯王》共鸣的舞台
存在主义视野下—《俄狄浦斯王》和《天边外》的解读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范拉伊模式下税收执法过错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歌剧《俄狄浦斯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