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铜币形式意蕴文化解读

2011-08-15 00:47徐长春张进平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铜币钱币圆形

徐长春 张进平(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钱币是商品交换出现后人类生活必需品,是反映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内容的重要实物。铜币作为货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几千年,它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始终。检视古铜币在中国传统文化内的发展进程,它历尽几千年的市井喧杂的洗礼,形成中国独特的铜币文化现象。古铜币可以折射出古人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的文化光彩和暗影。

一、古铜币形态变化

中国古铜币形制在符合实用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随着思维观念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曾有着丰富的存在形态。先秦时代,由于政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差异,使货币产生多样的形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仿贝铜币、布形铜币、刀形铜币、环形铜币、圆形方孔形铜币几大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圆形方孔钱作为唯一流通钱币形制,这种钱币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2000多年。期间王莽新朝时期,短短十几年中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曾又恢复使用过先秦布形、刀形的货币形制。清朝末年,引进西方机器制币技术,改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圆形铜元。另外也有桥形、鱼形、戈形等多种形式的铜铸件留存,但这些形制铸件是货币、饰品、冥器各方面学者的意见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本文不加详述。

二、古铜币形制与文化思维观念

由于古人思维观念是不断演化的过程,其对古铜币形制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在种族延续观念作用下,使古铜币具有了“生殖崇拜”观念的含义,“天然贝币和人工铸造的早期金属铜仿贝均形似女阴,隐喻有生生不息之意,与先民们的生殖崇拜异曲同工。”1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生产工具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也转移到对日常生活用具的模仿上来。由于人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状态、生产方式不同,导致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各不相同,因此,货币的形制也有很大的差异:黄河流域生产活动以农耕为主,出现以青铜农具鎛、钱为原型的“布币”;北方多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出现模仿刀具的“刀币”;东南部沿海地区以渔业为主,出现模仿海贝形态的“蚁鼻钱”、“鬼脸钱”。

古老的生殖崇拜观念用图形形式的表达,由最初的直接真实再现向抽象化表达方式转化,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岩画、陶罐、建筑等实践中常常把女阴或子宫表现成抽象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图案或符号,在中国人的文化思维中逐渐形成对圆形的崇尚。“尚圆”观念的形成亦有古人对天和太阳的敬畏、崇拜心理作用。经郭沫若考证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祭祀日神的记载,其中“宾日”、“入日”是殷人每天早、晚迎日出,送日落的礼拜。环形钱币就是这“尚圆”思维观念的转化的产物。蒋晓星直接指出:最早的圜钱——共圜,其“共”乃通假字,通“供”,代表了对太阳的供奉。2

圆形方孔钱“取旧说天圆地方之义。”3中国古人朴素直观的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天圆地方”观念在古代民间和著作中多有体现,较早的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讲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由于圆形方孔钱在中国历史上应用的时间最长,对这种形制加以多方象征色彩的演绎,认为“方圆”是“规矩”的象征,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将该形制和中庸之道的为人处事哲学相联系,“外圆内方”象征着外柔内刚“棉里针”的处事方法。

三、古铜币的计数与文化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间万物起始根源是“道”。按道家观点:把“道”视为一个整体,将其分为阴阳两方面,即《易•系辞上》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五行是在阴阳学说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具体的说明世间万物变化的运动规律,用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变化的基础,这五种元素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规律。阴阳学家根据五行规律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与“五行”相生相克作用有关:黄帝属土,夏禹属木,代黄帝而兴,是木克土;商汤属金,代夏而起,是金克木;周属火,代商而立,是火克金。

在铜币的计数上也受到中国阴阳五行哲学观念的影响,这在称量货币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阴阳学演绎出许多神秘的数字,秦朝规定的重量换算单位的数字都是与阴阳之数相合的。“周秦以来,率以十二为天道之数,……同时六分之好,亦为水数也。”4秦认为本朝属水,代周是水克火的结果。很多的计量单位都用水数——6为计数,如符信(通信信物,即通行凭证)、法冠(御史使节和执法官带的帽子)皆6寸,舆(车)6尺,乘(兵车)6马。货币的形制采取天“天道之数”,秦半两的形制直径12分,重12铢,秦朝记重24铢为一两,所以称为“半两”钱。

汉代统治者认为:汉代秦而起,是土克水的结果,故汉以土为本朝属性。根据《尚书大传•五行传》记载“5,10为土数”。所以汉代的计数多以5或10的倍数单位或进制。钱币的重量也采用5为单位——五铢钱。

四、古铜币流通与文化宣传

铜币在历史上是由国家统一铸造的(除特殊时期),对于铜币的文字和纹饰都有统一限定与设计,加之铜币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和流通,使铜币本身便具有宣传媒体的条件和意义,统治者会把铜币为宣传媒介向百姓传达政治思想和文化审美等信息。

1.艺术宣传媒介

古铜币主要是以文字和书法为装饰,这是中国铜币文化的一大特色。历代铜币上的钱文都是由当时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并且钱文书法代表了当时书法的最高成就。如:先秦一字或六七字的钱文是古朴豪装的大篆风格;秦“半两”小篆隽永俊秀风格是由李斯撰写的,唐八分隶两分篆的“开元通宝”是由欧阳询书写的,宋太宗赵光义书写真、行、草三体“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宋徽宗赵佶书写瘦金体“崇宁通宝”、“大观通宝”,金党怀英书写篆书“泰和重宝”,元周伯琦书写楷书“至正之宝”,清戴熙书写“咸丰通宝”、“咸丰重宝”等等。钱文中包含了楷、行、草、隶、篆各种书体,简直可以说是一部简化的书法史。统治者对钱文精心设计,有使铜币在完成流通任务之余,还承担艺术审美宣传作用的思考。

2.思想道德宣传媒介

古代统治者一直宣传有利于统治的伦理道德,对于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人或事一定是要加以宣传的,百姓之间也流传下一些关于人性,人伦关系以及道德行为的经典故事,在古铜币系统中的民俗铜币(不参与流通的铜币,只在民俗活动中使用)里专有此类故事宣传的铜币。

如田真哭荆花币,说的是宋代流行的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京兆(今陕西西安)有田真兄弟三人,他们分家后,还有屋前一株紫荆未分,他们约定第二天将紫荆分斫为三份,各得其一。但次日早晨,树枯萎了。田真悲痛的说:“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深受感动,就不分家了,紫荆就重又荣茂。田真哭荆的故事是教育人们兄弟要互相团结,才能兴家立业。像这样题材的民俗币还有很多,把此类故事图象铸在钱上,有警示、教诲时人的宣传用意。

[1]陈新余.中国钱币学基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91.

[2]蒋晓星.环钱与中国人对日神的崇拜[J].江苏钱币.1992,(2).

[3]郑家相.钱始半两说.古钱大辞典.下册[M].中华书局.1982,(12).

[4]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册[M].青岛出版社.2006,(12):442.

猜你喜欢
铜币钱币圆形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小品中的数学问题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王戎·随波
阿凡提分饭钱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