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现象的“文化解码”

2011-08-15 00:43谷宁谭德晶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周立波大众文化大众

谷宁 谭德晶 中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周立波现象的“文化解码”

谷宁 谭德晶 中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2008年底,梳着小分头,穿着得体西装的周立波因创作以上海话为主、普通话为辅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我为财狂》等走红全国,接下来他因拒上春晚、《壹周立波秀》在全国掀起了“周立波”现象,如何在文化领域对这一现象进行解析,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周立波;现象;文化;解码

周立波,一个声称“我只适合在吃大米的地方立足,不适合在吃馒头的地方立足”“我只是上海人民的小菜,赵本山才是全国人民的水饺”的上海男人,在 2008年底,因其创作以上海话为主、普通话为辅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我为财狂》等走红全国,2009年底更因其拒上春晚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在2010年的《壹周立波秀》里他改变风格,以普通话为主,在几个电视台轮番播出,掀起了一阵阵收视高潮。

对这样一个人,大众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敢说真话,敢批判现实,是上海人民的骄傲,有人却说他只是在哗众取宠,这就是所谓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无论对周立波这个人持何种态度,谁也不能否认目前此人在全国的“火”,“周立波现象”在全国的风行。在文化领域,这种现象是大众文化的代表、表现,因此在大众文化领域对此现象的流行进行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容也必然复杂,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那就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其典型代表就是古代的“文字狱”、当代的“文革”。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有意或无意没有与官方思想或者说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而受到迫害。但是近二十年以来,这种现象有了很大改观,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官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大众一定的话语权和一定的言论自由。可是这些权利和自由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谁也不能超越。人们并不能真正做到“心口如一”,特别是一些处在特殊位置上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都是冠冕堂皇的话、空话、套话。如我们每天所听所见的CCTV等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报纸上的各种声音、各种文章。评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他们都是站在官方意识形态的立场,代表的都是党中央和广大群众。而正是他们口中所谓的广大群众对这些人、这些节目、这些文章已经麻木,这些东西激发不了大众的兴趣。虽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能在网络上自由发表意见、评论,但这毕竟是在网上,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从而少了一份真实感与认同感。另外,在网上也不是绝对自由的,被“和谐”的东西也不少。埃塞俄比亚有句谚语,“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默默地放屁”。建国60年来,从餐桌围炉,到手机网络。讥讽时政,调侃领袖的笑话,就是粮食断绝的时候,也从未断绝过。但在舞台上,钱越多,赵本山们就越嘲讽弱者,不嘲讽强者。范伟们就只忽悠江湖,不指向庙堂。久而久之,人们迫切希望有个公众人物能站出来,能公开传达一些与众不同的信息,敢于表达一种不同的声音。“时代造就英雄”,和谐社会需要有人给现实一些讽刺和针砭,周立波顺应时势站了出来,因而成为了“英雄”。他从嘲讽弱者,转向嘲讽强者;从媚俗,转向刺秦;从忽悠百姓,转向针砭时弊;从央视的形式主义方言,转向舞台上的地方主义本位。

周立波用笑来突破言论禁区,以娱乐的幽默软化僵硬的政治,他调侃毛泽东、江泽民、温家宝等领导人,也触及文革、雷锋,甚至是共产党和台湾问题。发表“领导怎么会无知呢?当然大多数无知的都是领导,这就叫大智若愚!”“对于倪萍的不反对不弃权,周立波建议她参与政治协商时至少要假装讨论”,“先谢国家再谢爹妈,雷焦人民,这位提案者肯定是官腔打多了,想让全国老百姓跟他一起打官腔”,“两会代表思想过于天马行空,两会代表两种出路,要么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么被群众打成一片一片”这样“大不敬”的言论。这些行为、言语是绝大多数公众人物不敢公开表达的,却也是深得民心的。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中国,“官”,特别是“大官”的轶闻轶事是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若有人能对这些“大人物”进行调侃、讽刺,即便这人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和当前执政者对着干,他的这种言语也能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受到大家的欢迎。因而也就有上海学者李天纲所说的,赵本山可以不谈政治,周立波不能不谈政治。周立波要是不谈政治,他就很难成功了。

“大众文化这样看来,就是一种不要思想,只要感性;不求深度,只求享乐,而且是坐享其成,不要观众动脑筋参与的逃避主义文化。”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能感受到周立波带来的种种欢乐,被空话、套话蒙蔽的空虚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内心的各种不满、不平衡情绪在表面上得到了宣泄。“事实上这是逃避现实。我是一个现实的人,我知道现实是不同的。有时候我真想同他们一道嚎啕痛苦一场。为什么不?这样我其他那些久被封闭的情绪可以有个发泄口。”阿多诺认为电视的欺骗手段主要是一种“伪现实主义”,绝大多数人其实知道周立波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收视率,追求经济效益,现实并不会因为他这几句话而发生改变,但聊胜于无,沉醉于这样一种“伪现实”能带来心灵的暂时解脱,能让自己活得轻松点,获得一种心理上的短暂平衡,何乐而不为呢?周立波自己也曾坦诚说,他不是学者,他的职责是让大家笑。于是周立波火了,追捧他的人越来越多了,他的演出场场爆满,甚至还有人不远万里坐飞机赴沪去看他的表演。

周立波的走红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他自己及他节目本身的魅力。他的节目“及时性”非常强:白天股市跳水,急煞股民,晚上一定成为周立波的笑料;小布什白天被记者扔鞋,晚上就被周立波调侃;南韩前总统卢武铉自杀,晚上周立波就作点评;金融海啸的原因,什么叫次贷危机,被他演绎得既透彻又轻松。在他引发的笑声中浸透的不仅是快乐,还有对社会现象、对社会事件的回味和反思。他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提供给观众新的、多视角的思考。

周立波给人们带来了欢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逄增玉甚至认为周立波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文化生态,有利于喜剧文化生态均衡。但按照阿多诺的观点,这“是一场骗局,它的承诺是虚假的,它提供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假的快乐,它是用虚假的快乐骗走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活动的潜能。”马尔库塞也认为这是虚假的需要,“表面上看是投其所好,实际上却是束缚了大众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人们无以发觉自己是身患痼疾,从而错过治疗,终而是沉溺在郁郁寡欢之中。”周立波把民间舆论搬到了舞台上,说出了大众不敢在公共场所说的话。从感官上会让大众有一种“痛快”的感觉,不过也只是暂时痛快,很多人是一觉醒来继续回归麻木。他并没有给人们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呼吁大众一定要行动起来去反抗一些不合理的现实。相反,他导致了一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大众沉溺在那种虚假的快乐中,他是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办法代替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

但其实很多观众除了收获快乐外,也能透过欢乐的表层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某些深意,正如本雅明所指出的,“大众观众并不纯然是无意识的,并非麻木不仁,对银幕上的东西不作分析全盘接受。”彻底麻木的人肯定存在,但只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鉴赏能力,也有对国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周立波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也希望通过周立波多多少少改变中国一些不合理、不利于国家长足发展、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最起码能给某些人敲敲警钟。无论他们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有这些期盼总比一味沉迷于虚假的快乐要好。因此,周立波的走红,周立波现象的风行,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当前这个商业社会,面对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现实,我们不能要求过高,更别说苛求了。周立波能起到一点启发作用,大众也应该满足了。

有些人奇怪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力提倡和谐的国家,周立波怎么还没被“和谐”掉呢?毕竟他的很多言语行为已经触及到官方意识形态的痛处了。倘若周立波是生活在古代或者“文革”时期,他应该已经受到处置了。但时代不同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改变了,统治者也不再那么死板了,何况周立波的所说所为相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是无伤大雅的;而且他这种模仿肯定是有思量的,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自己心中不要尖刻,要坦荡。我学领导人,有人就为我担心,有的就断章取义,我一点都不怕,说你把原始资料调出来看。因为我对整个语言、语气的把握,包括上下文、深浅,应该是拿捏得很准的。”因此他并没有触怒当局。温总理知道周立波在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中模仿他,并没有动怒,反而在一个会议场合,他说上海有一个周立波,把我调侃了一把,而我也心平气和的接受了。中共中央常委李长春到上海调研时也指示:周立波现象值得研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要进行反思。上海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了研讨会来讨论周立波现象,各方反应都很正面。

周立波没有被封杀的原因除了以上几点外,最根本的就是当前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控在官方手中,而根据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霸权之广被接受牵涉到社会中的主导集团对他的下属阶级作出的一系列让步和妥协,只要让步不对它大一统的支配构成威胁。”既然周立波的言行没有对这种领导权构成威胁,领导者又何必找他的麻烦呢。更何况这正好又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领导者的肚量、政治的民主、氛围的宽松。这会让人们感觉到身心的自由,更加拥护当局统治了。可能周立波也是察觉到了这一点才会这样“放肆”吧。但同样根据这个理论,也可以预知周立波不会有更加惊世骇俗的话语举止出来了。他只能做到在一定程度上调侃政治、讽刺现实,再进一步,领导者们不会同意了,他们之前的妥协是因为周立波没有威胁到他们的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的至尊地位以两种方式展现自身,其一是‘支配’,其二是‘知识和道德领导权’。”无论是谁,只要霸权即领导权受到了恶意的挑战,领导者们绝对会作出反应。周立波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他深谙领导者的心理,他完全知道接下来他应该做什么,有哪些是他绝对不能做、不能说、不能触碰的。除非他想消失在这个舞台上,否则他不会做出危及到自身及自身利益的事。其实周立波早就说过:“这个不能学了,再学就被抓进去了。”但因为他的语气,他接下来的行为,以及当时舞台上的那种氛围,很多人将这句话视为了玩笑话,可这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心里。

周立波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人物,由他所带来的这种现象在大众文化领域还是一个挺新的话题,但他的流行完全可以在大众文化理论中得到解释,对他这种现象的“文化解码”还在进行中。

[1]南方人物周刊.

[2]陆扬.《大众文化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8页.

[3]同上,第97页.

[4]同上,第45页.

[5]同上,第48页.

[6]同上,第55页.

[7]同上,第66页.

[8]同上,第64页.

谷宁,(1987.5--),性别: 女, 籍贯:湖南湘乡,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谭德晶,(1954--),男,籍贯:湖南常德,中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

猜你喜欢
周立波大众文化大众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浅析“大众文化”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