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与“有所为”

2011-08-15 00:43周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政学院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无为统治者道德经

周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思政学院

论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与“有所为”

周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思政学院

“无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老子提出了“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因循自然”的无为思想,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按照人的本性去“为”,让所治之人,所治之事都能根据自身的规律和条件自我内化,自我调整,这样才能达到统治的最和谐的状态。老子的无为思想,无论对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还是对我们当今而言,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老子; 有为; 无为

“无为”思想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由“无为”思想发展出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功夫;也由“无为”思想发展出老子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 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一、“无为”产生的时代背景

老子李聃名耳,春秋时楚国古县乡曲里人(今河南鹿邑县),生卒年不可考,只知长于孔子, 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因而有条件博览群书。他留给后人惟一的着作是《道德经》。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就是《道德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军事等等,内容丰富,被誉为“万经之首”。全书共八十一个章节,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根据老子的思想,“道”是宇宙的本根,是万物产生、生长、变化的根源。道还是万物自身的内在规律,也可以理解为总的自然规律其实就是道。 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也有两重性。作为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总原则的“道”,包含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无”和事物运动规律的“有”。“道”产生“德”,德是遵循这种规律而表现出来的功能。“德”的中心思想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任何真正的学问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大思想家无不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社会精英,他们都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切身的感悟,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从而才能建立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思想体系。老子的思想当然也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我们应该把老子的思想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中,考察它的形成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世界环境来看,老子生活于迄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段时间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也是全人类发现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下,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两位大家。

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王统治下的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争夺霸权或兼并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统治阶级,土地兼并造成了贫富分化,土地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致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但遭殃的永远是老百姓。战争不仅使劳动人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而且沉重的军费开支和徭役负担最终也落在他们的肩上。各级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的野心和贪欲,更是“厚征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劳动人民陷于无穷无尽的苦难之中。面对残酷的剥削,百姓不堪忍受,走投无路之下,只有奋起反抗,铤而走险。先秦古籍中称人民的反抗为“盗”,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春秋初期很少有“盗”发生,而到了春秋后期,各国皆“患盗”。正是由于老子经历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看到了统治者的无道、贪婪,所以才会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最大量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1、无为与无不为的正确涵义

在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中,有“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之论。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呢?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似乎很容易理解。无为嘛,就是什么都不作为,什么都不做。而无不为呢?就是什么都能作为了,什么都能做了。那么真的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会事情都能做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为而无不为”这话,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角度来说的,即得到了体用之道的真谛。无为而无不为是大智慧的境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结合的结果。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道体乃形而上,阴阳乃形而下也。万物均在形而下之范围也。万物之中,唯人乃可上可下也。人身为形而下之范畴,但人心则与形而上相通也。邵康节云:“人心即太极”一语中也。依此理论,我们也可以理解天心也即太极。而人心者,人身之主宰。天心者,天地之主宰也。万事万物之心者,万事万物之主宰也。而心即太极而化生万物,太极本空无,而又能化生出万物,从没有中化生出万物,即无为而为也。因为人心空无,才会无挂碍,才不会被心内和心以外的事物所烦扰,混淆,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做起事来才能有的放矢。无为与无不为是互为因果关系,正因为有了本心“无为”之绝对,才会有对事对物的无所不为的相对。

2、“无为”的治国之道。

《道德经》第二章就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最早提到“无为而治”。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在后面的各章节中老子主要围绕着“无为”展开并解答了这些问题。比如在第十七章中提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悠然平和,不轻易发号施令。等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这种润物细无声,顺乎自然的统治方式就能够保证百姓安居乐业,自由发展,这就是“无为”。在老子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这些话都在论证只要顺其自然,不横加干涉就能够无所不能的观点。

汉初文帝、景帝奉行黄老之学,顺应了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这发展了社会生产,起到了休养生息、安定民心的作用,为后来汉武帝扩张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调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一般采用“外儒、内法、济道”的统治政策,也就是说在动荡年代,需要用法家思想实现全国大一统;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之后,皆以儒家路线为宜。所以说,老子创立的政治学虽然没有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却也为促进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无为”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一段文字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生活与工作,对待成功与失败,辩证地看待多与少、难与易、大与小,统揽全局,由小及大、由少到多、从易到难,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心态事关成败,做人做事,其实首要的就是调解心态问题。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消极等待,而是 “为而不争” 、“为而不恃”,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功者的心态往往是积极的,而失败者的心态却常常是消极的。老子所论之“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或消极处世,而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胡为、不妄为、不强为。

4、在现代社会中运用“无为”

现今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浮躁与不安。在这种情况之下,人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更显重要,以虚待物待人,心虚才能妙应万物。如此看来,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与道法自然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比如有时候失眠,我们很着急,想尽了办法,数羊法、泡热水、喝牛奶等等,甚至暗示自己什么都不要去想—结果却是越想睡越睡不着。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我要睡着”的意念的时候,最终能入睡。练习静坐的人都有体验,一坐下来往往脑子里开运动会,妄念纷飞,越想静越静不下来。放松了,把“我要入静”的念头抛开,什么也不去管它,也许就渐渐进入状态了。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王弼: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3陈代湘.老子“无为”思想另解[J].湘潭大学学报,1996.

猜你喜欢
无为统治者道德经
道德经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敬业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