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与生死
——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评介

2011-08-15 00:43赵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四川成都610064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汉墓考古学墓葬

赵丹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四川成都 610064

《墓葬与生死
——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评介

赵丹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四川成都 610064

蒲慕州的《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一书,许多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是对考古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其出版年代较早、写作背景为历史学研究,所以在研究材料和区划理念上有所欠缺,使用时应该注意。

汉墓研究;宗教思想;研究方法

台湾学者蒲慕州的《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初次出版是在1993年,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发行,2008年由中华书局再次在大陆出版,虽在在这二十年中新的考古材料不断增加,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该书仍然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丰富的考古材料、兼顾材料和社会、思想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的考古研究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该书虽不是典型的考古学著作,但其理念是值得考古学学习和借鉴的。该书的立意是非常高的,“若我们相信一个社会中的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了出当时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和宗教观,则这习俗的改变应该代表着人们某些有关死亡与信仰的想法,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发生了改变”,该书正是通过对汉墓等的变化来看背后的宗教思想变化的。透过材料看其所反映的观念和思想,观察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仍然是今天考古所追求的目标。

该书的出发点是建立在汉墓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是第一,因为在当时(1984年),据该书作者了解和掌握资料而言,汉墓的出土数量已经超过1万座,从而为大规模的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见于报告着也有三千座;第二,从墓葬形式而言,汉代发生了大转变,商周以来墓葬以竖穴土坑为主流,“在汉代转变为砖墓”;第三,汉代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且行之久远的大帝国,社会与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思想方面趋于一统,这个局面如何形成,各区域中,传统的风格如何彼此影响而融合,值得探讨;第四,从宗教发展史上看,佛教于东汉末年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地影响,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必须对其进入之前中国的宗教情况有一根本了解,以汉代墓葬为研究对象,不但对于明了汉代人的宗教信仰有帮助,对于了解此后中国人宗教发展也具有关键性作用。

该书又是透过墓葬研究社会文化、社会信仰的典型。该书的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考古材料基础之上的,但并没有停留于考古材料,而是通过对材料所体现的墓葬形制等的变化,来看丧葬制度的变化并与社会宗教相联系。而且在研究中,作者不仅使用了考古资料,而且结合了大量的文字材料,相互映证,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在对使用材料的处理上也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作者注意到了文献资料的使用中,“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墓葬制度反映出的可能是当时社会中的实际情况,但也可能是某种理想或理论”。第二,作者在面对材料和所能得出的结论时,考虑到了材料背后的社会,以及材料在形成的过程所受的影响。这种方法贯穿始终使得作者的论证十分具有说服力。

在考古材料的使用方面,由于资料数量非常庞大,作者使用了电脑统计、初步分析数据,将研究建立在完整的收集资料、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在统计数据时,使用了统计学的理论,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考古研究仍需要努力和探讨的方向。

全书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除序言以外,该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书研究的性质、目的、范围等内容;第二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相结合对先秦墓葬制度进行介绍,分为史前、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三段;第三章到第六章均为汉代墓葬的介绍;第七章结合文献,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变化来讨论背后观念的转变;第八章主要从文献,并结合随葬品的量化分析来讨论汉代的厚葬之风;第九章对本文重点做了论述,并且讨论了墓葬形制之发展与社会结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除此之外,另有详细的墓葬材料的附表和参考文献。

从该书的研究成果上看,该书是一部涵盖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汉代墓葬研究的综合性著作,收集资料非常丰富,并进行了详细的量化统计,其统计数据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文从汉代墓葬形制、随葬品、墓葬装饰的种种变化分析,认为相应改变的基本心态就是从一种极端重视死者生前身份的埋藏制度转变为比较重视死者在死后世界中的生活的埋葬制度,并简要探讨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这种研究结论和角度至今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认同。

当然,由于成书较早,作者的有些观点和思路未免有失偏颇,读者在阅读时,应当加以注意。如对东汉初年以后,砖室墓即横穴式墓的出现,作者通过竖穴墓合葬与砖室墓合葬中各自的比例对比,发现砖室墓合葬比例还不如竖穴墓比例高,而得出很难确认砖室墓的出现是合葬之需要的结论。而我们对作者对合葬墓的界定、是否考虑葬具的保存情况等一无所知。当然,现在确实有材料可以证明砖室墓的出现不但与夫妻合葬,更是家族合葬出现是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依靠数据,但也不能单纯地过分依赖,而应该做具体分析。

本著作不是专门的考古学著作,又因为是针对整个汉代版图的研究,因而许多时候在处理考古学材料的时候,不似考古学对材料分析的细致,如对墓葬分类、随葬品上不似考古学分型分式, 也未进行分区区别对待,而是对整体上的观察。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研究方法的区别。

在使用本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使用的材料十分丰富,但由于本书出版较早,远远比不上汉墓发现、发掘的速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我们不能忽略新材料。本著作所论证的课题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区域表现、进程不尽相同,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中华书局,2008年1月.

[2]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3]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4]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欢
汉墓考古学墓葬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