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府考略

2011-08-15 00:42周文林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乐府民歌民间

⊙周文林[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汉代乐府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始于秦代发于汉代的专门的音乐机构,它的建立以及它的功用对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了解汉代的音乐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重在从四个方面对汉代乐府进行全方位的考略。

一、汉代乐府的建立

《汉书·礼乐志》“武帝元鼎五年,立泰畴于甘泉,始郊,作郊祀之乐”。又:“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通过此段记载,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在公元前112年政府设立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机构,叫做‘乐府’。”①。自此之后大量的音乐史书中大都认为是在汉武帝时期创立了音乐机构“乐府”。

直至1976年2月6日,考古学家袁仲一在秦始皇陵园发现一枚遍体错金,纹饰极为精美的编钟。这枚编钟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就是我国考古史上唯一一件能够证明秦代已有“乐府”的乐府钟,它成为了改变乐府成立于汉武帝这一论断的最好物证。2000年四五月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考古队,在西安市郊区相家巷村南农田中发掘了一处秦遗址,出土封泥三百二十五枚,涉及一百多个品种。其中与“乐府”有联系的秦代封泥三枚,即“乐府丞印”、“左乐丞印”、“左雍钟印”。秦“乐府丞印”、“左乐丞印”、“左雍钟印”这三枚带有“乐”、“钟”、“乐府”字样的封泥和秦始皇陵出土的带有“乐府”字样的编钟,充分说明了秦始皇时期“乐府”具有一定规模②。

结合以上史籍资料以及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论断:秦代已设立了乐府,但具体机构如何,史籍记载不详。具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是汉代乐府,它是在秦乐府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建。

由于汉初期经济萧条,汉乐府此时并无多大的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后,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已是国强民富了,此时的汉武帝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接收河间献王刘德所献的雅乐,但他对这些雅乐并不是真正感兴趣,而是对房中乐、郊祀乐,以及赵、代、秦、楚之讴的民间音乐、百戏等感兴趣。在公元前112年,他下令对乐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机构设在长安的上林苑,组织规模庞大。其次他还在地方上也设立了收集音乐的专门机构,并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民间艺人。

二、汉代乐府的功用

汉代乐府规模较大,在汉成帝时达到空前,人数有千人之多,到汉哀帝时还留有八百二十九人。乐府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搜集民间歌谣、创作和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

汉代乐府的主要功能就是采集歌曲,采集的地区很广,歌曲主要是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据《汉书·艺文志》所载,从西汉一百三十八篇民歌的目录和汉哀帝时乐工所担任的各个乐种所在的地区来看,乐府收集的民歌,大致北起匈奴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南到长江以南,西起西域各地,东达黄河之滨,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当时,为了收集记录民歌的需要,已经创造了一种叫做“声曲折”的记谱法,把民歌的曲调记写下来。《汉书·艺文志》所载的“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等,可能就是当时民歌的歌词集与曲调集。这些民歌充分反映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多方面要求。它们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所谓“汉世街陌谣讴”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将汉代五六十首无名氏的作品收录进来,后世把这些作品称为“古辞”,古辞中一部分就是民歌,这些民歌如《战城南》《陌上桑》《陇西行》等,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据《汉书》礼乐部分记载,乐府最高领导人是乐府乐丞,主持音乐创作、改编的协律都尉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另外还有张仲春等专业音乐家与司马相如等几十个有名的文学家及上千的乐工。在汉哀帝时,在乐府里有专门管理乐工的“仆射”两人,专门选读民歌的“夜诵员”五人,专做测音工作的“听工”一人,从事乐器制作和维修的“钟工员”、“磬工员”、“柱工员”、“绳弦工员”等十九人,还有被称为“师学”的学员一百四十二人,此外就是进行艺术表演的乐工。这些员工分别列于“殿下”、“前殿房中”进行各种表演。在殿下表演的乐工还分为三类:一是骑吹鼓员,负责演奏仪仗的鼓吹乐;二是郊祭乐员、大乐鼓员、嘉至鼓员。其中郊祭乐员是专门演奏李延年所作“郊祀歌”十九章的乐工,嘉至鼓员是专门演奏迎神曲的乐工;三是邯郸鼓员、淮南鼓员、巴渝鼓员、江南鼓员、临淮鼓员、梁皇鼓员、兹祈鼓员都是表演南北各地民间歌舞、包括部分少数民族歌舞的乐工。前殿房中的乐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安市乐鼓员、长乐鼓员、缦乐鼓员、东海鼓员、商乐鼓员等,其中前三种可能是演奏房中乐的乐工;二是沛吹鼓员、陈吹鼓员,前者是专门表演沛地民间歌舞——《大风歌》的乐工;三是楚四会员、齐四会员、郑四会员、巴四会员、姚四会员,等等,他们可能是表演各地民间器乐曲——相和歌中所谓“但曲”的乐工;四是从倡、诏随常从倡、秦倡员、诏随秦倡与常从象人、秦倡象人员等,他们都是专门随侍君王的百戏艺人。③

从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汉代的乐府分工是非常精细的,测音人、制作维修人员的设立也说明当时乐府机构的完善。通过对乐人的细致分工,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汉朝的音乐形态是很丰富的。

作为协律都尉的李延年才艺双全,深得汉武帝的喜欢,他不仅善于歌唱还善于改编旧曲,还能根据歌词的内容谱写新的曲调,而且能用弦乐器伴奏唱起来,他曾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编写了《新声二十八解》。这些乐曲后来被当做军乐使用。

三、汉代乐府的消亡

汉乐府的发展在汉成帝时达到空前。到了公元前6年汉哀帝时,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大地主兼并土地,农民四处流浪,整个社会的经济迅速衰退,统治者已无力维持如此庞大的音乐机构。加上汉哀帝“性不好音”,乐府在此时被撤销。当时的乐府有八百二十九人,留下掌管贵族音乐三百八十八人并入太府,其余的民间俗乐者被全部罢免。这些民间俗乐者流入到民间,客观上起到了传播乐府音乐的作用。

四、汉代乐府含义的延伸

作为音乐机构的汉代乐府虽然衰败了,但是后世的封建政权建立类似的机构却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乐府一词的含义也被扩大为三种:一、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即从民间各地采集各地歌谣的机构;二、乐府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和文人诗作,被称为乐府诗,后人简称乐府,这些乐府诗反映着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度成就以及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④

汉代乐府制度以及功用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状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后世乐府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们当代人在音乐机构的建设上以及音乐的收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对我们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①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06.

② 陈四海.从秦乐府钟秦封泥的出土谈秦始皇建立乐府的音乐思想[J].中国音乐学,2004, (01):54.

③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8.

④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5.

猜你喜欢
乐府民歌民间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乐府—清平调之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穿花衣 唱民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吕氏春秋》乐论对《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影响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