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哲学的视角解读谭恩美的《沉没之鱼》

2011-08-15 00:42黄琳琳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人类

⊙黄琳琳[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 鞍山 114000]

一、引 言

《沉没之鱼》的主人公是个幽灵——六十三岁的美国华裔女性陈璧璧,她是旧金山富有的社交名人,经营着一家东方艺术品商店。从小说开头第一页起,主人公便已莫名其妙地死了,警方认为这是一起凶杀案,却找不到真凶的线索。陈璧璧生前计划带领她的一群朋友,从中国的丽江开始,然后进入东南亚某古国游览,虽然领队在出发前夕意外死亡,但她的朋友们仍然按照原计划启程。陈璧璧以幽灵的身份,跟随着朋友们的脚步,一同来到丽江和东南亚,讲述他们一路上发生的离奇事件。因为无意中侵犯了云南的一座寺庙,他们遭到了村长的诅咒;在更改行程进入东南亚后,这些美国游客又被丛林深处的部落绑架,原因却是游客中的一个男孩被部落认为是救世主“小白哥”,他们需要这个男孩来拯救他们。这些美国游客的失踪,在西方和东南亚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角力,游客们成为新闻宣传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全世界牵挂……本文从价值哲学视角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所传达的价值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价值哲学与普世价值理论

1.价值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价值是由人认定的其生活世界中一切与人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存在中的积极性质或积极意义。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研究的是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与人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存在,或构成价值关系一端的,被“判断、选择、取舍的对象”,可以是客观现象,也可以是主观现象;可以是物质范畴的对象,也可以是精神范畴的对象;可以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也可以是主体自身;可以是实体性的 (比如三峡工程),也可以是关系性 (比如党群关系)的对象。这一价值定义,既适用于以有用性满足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可量化的效用性价值 (比如电冰箱给生活带来方便,美食美服给人带来舒适),也适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不可量化的人文价值 (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比如信仰的价值)。由“人认定的其生活世界中一切与人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存在中的积极性质或积极意义”这个价值定义,我们可以肯定,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评价对象,客体可以作为价值的载体,成为评价的对象,但是人的评价对象远不能限定为客体或客观现象。

2.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 分析了价值,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普世价值。本文认为普世价值是适用于整个人类的,不分种类和民族,可以为整个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一切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或者结果。普世价值中的“世”指的是整个人类世界,用“普世价值”而不用“普适价值”或“普遍价值”是为了避免将适用于非人存在而不适用于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也包括进来。比如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法则在非人生命世界中可能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却不能作为一条适用于人类的积极意义。所以,“人类普适价值”或“人类普遍价值”在内涵和外延上等同于“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普世性”是一个价值标准,它是一个带有客观性的主观标准,通俗地来说,就是普世价值不是由执行这个标准的人的多少或者地位决定,而是由他本身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来决定的。比如,在近代以前,君权神授、男尊女卑等等非普世价值在中西文化中都曾占有主导地位,都曾比人权平等、男女平等普世价值更为广泛地被认可、被实行,不能说“君权神授、男尊女卑”在那时是普世价值,只能说这些非普世价值曾主导过人类历史,人类对普世价值的建构、提倡、认可和实行的自觉和广泛程度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由于普世价值是对每个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都成立的积极意义,因此,必然地会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经验教训的积累越来越被自觉地认可为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普世价值的自觉追求和认同程度反映着人类在精神上成熟的程度。

3.普世价值与谭恩美的《沉没之鱼》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增进了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人生活的空间和距离,人类的活动范围渐渐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到了世界的范围。当然,随着这种突破到来的还有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从而产生了矛盾和争吵。其中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是否应该保持单一性是争论的焦点。谭恩美《沉没之鱼》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之间的误解来揭示作者对文化差异的态度,即人应该去体验不同的文化感受,用开放之心去对待其他文化,要能认识到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要乐意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要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在如今全球化的今天,如果缺乏了解,爱也会变成一种伤害的可能,因此开放融合的文化是我们所提倡和追求的。这对于建立一个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价值体系,减少人世间由于偏见、矛盾和冲突以及利益纠纷的痛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比如谭恩美,她呼唤生活在美国的被殖民者后裔,希望他们在热爱美国文化价值的同时,不要将自己一厢情愿的帮助变成被帮助者的灾难。

三、谭恩美《沉没之鱼》体现的普世价值思想

1.讲述文化误读故事,传达文化对话的价值诉求在不同文化对话中寻求普世价值共识,是文化对话的一个重要功能。提倡文化对话也是人类交往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抽象地讲,对话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它主要是一种手段,或为交流沟通,或为避免冲突,或为缓解对抗。《沉没之鱼》从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文化误读的故事。小说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世上的邪恶差不多都源于无知,如果缺乏了解,好意可能和恶意带来的伤害一样多。”同时,还借无名者之口讲述了以下这个故事:一位布道者说夺取生命是邪恶的,拯救生命是高尚的,所以每天他都要从湖里捞出一百条鱼,并将鱼放在岸上以免被淹死;但是很可惜,他认为自己总是救得太晚了,鱼儿都死了。这个故事是个典型的文化误读:在岸上生活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在水里的鱼会被淹死,于是就把鱼从水中打捞出来,结果却导致鱼都死了。小说取名为“拯救溺水的鱼”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其意在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对待不同于己的他者,如何看待不同的文化与族群。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构建普世价值就要求在多元文化对话中寻求最基本的普世共识。这也是谭恩美《沉没之鱼》所要传达的思想。

2.普世价值的“爱”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沉没之鱼》描述了美国游客在被困丛林部落的那段时间里目睹了部落里惨遭政府迫害的人,对此,他们深表同情,并决定要帮助这些可怜的人,要尽一切手段来拯救这个部落。甚至是主人公,这个在小说一开始就死了,一直以幽灵的形式跟随游客的陈璧璧,也感知到了爱的伟大:“繁星点点,宇宙无穷,最伟大的就是爱。是爱,作为幽灵我也知道这一点。”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沉没之鱼》反映出“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人与天即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形成,中国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从道出发,要求人道和天道和谐统一,人道可以用来塑造天道,同时天道也可以去塑造人道,因此他们之间可以去按照社会一定的伦理标准来进行。《沉没之鱼》中,其主人公以幽灵形式出现就是将人道和天道进行和谐统一的典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本体合一。

3.《沉没之鱼》传达出基于全球化构建普世价值的思想 小白哥的故事是本部小说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同时也是本书的高潮。小白哥的故事是殖民主义者对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对“他者”进行无情剥削和奴役的写照。南夷部落对以“小白哥”为代表的白人的迷信,最后却给了自己真正的灾难,因此《沉没之鱼》告诉读者,西方根本没有资格将东方视为低人一等的“他者”,因为东方世界的贫穷和落后就是西方的殖民统治造成的。《沉没之鱼》是一部旨在唤起美国人自省的政治题材小说,通过刻画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来呼吁各阶层的美国人放弃自己西方中心论的观念和文化帝国主义行为,真正尊重各个民族和种族的文化风俗和历史传统,消除歧视。由此看来,《沉没之鱼》是以全球化的情结去理解和认识普世价值带给我们的心灵体验和认知。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环境恶化,局部的战争与冲突,都需要国际社会从人性的角度,从普世价值中多元化的视角去解决这些问题。世界是个多民族的世界,也是个多宗教,多文化的世界,世界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协商中解决各种问题。《沉没之鱼》以全球化的情怀,认识到美国人虽然在世界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美国并不能代表全世界,而应该去尊重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民族。

四、结 语

《沉没之鱼》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矛盾中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情感的抒发,充分表达了普世价值在人类发展史的地位与功能。从《沉没之鱼》所传达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建立平等包容性的和谐世界,是人类永远不变的追求和目标,它也必将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孙伟平.普遍价值:可能性及其限度[J].天津社会科学学报,2007: (01).

[2]郭明俊.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2008: (06).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普世价值论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