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感觉派笔下的都会女人

2011-08-15 00:4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上海201620
名作欣赏 2011年26期
关键词:都市作家

⊙刘 军[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上海 201620]

⊙段德泽[湖南省华容县砖桥中学,湖南 岳阳 414200]

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在他们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另类的女性形象,这些都会的尤物,大大改变了以往文学传统中的女性形象,成为一种别样的文学现象。田中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价值观,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中是少有的。它从宿命论角度把妇女压到了社会最底层,妇女被物化、财产化和人格异化,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命定地扮演着悲剧的角色。”①但是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女性开始显露出她们强悍的个性,尽管在容貌和仪态上仍旧吻合男性审美标准,但她们已经有了惊世骇俗的,甚至“非中国化”的特色。李今认为:“尽管从作品的风貌来看,新感觉派笔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时髦、摩登的都市女郎,但却无一不是凡胎凡骨,充满了俗的生机。”②这些女性尤物的塑造,确是新感觉派对现代文学做出的一种贡献,这里说的不仅是那些尤物形象,还指那些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视域。

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生活在1930年代上海都会的妖娆动人的舞女、妓女、姨太太或其他女子,她们出入于咖啡馆、舞厅、电影院、旅店等都市娱乐消费场所,有着比男性更强烈的掌控欲望。在很多作品中,这些都会女子往往是爱情和性欲的主攻手,在很多方面显得比男性更为洒脱和自在,在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上,这些女子往往比男子走得更靠前,更前卫。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启蒙了男子,并以大胆奔放的方式打破了男性的惯常思维,给他们一种全新的刺激。男性在作品中反而成为被玩弄被戏耍的对象,他们较之那些女子,与传统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刘呐鸥的作品系列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都市新女性。《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那个漂亮女子对H说:“你知道,Love-making是应该在汽车上风里干的吗?郊外是有绿荫的呵,我还未曾跟一个gentlemen一块儿过过三个钟头以上呢?”于是她把惊诧万分的H和T两个男士抛在一边,赴她的下一个三小时约会去了;《风景》中的燃青在火车上偶遇一政府要员的漂亮太太,那热情女子主动示意带他下车,并在大自然中享受着所谓“自然的性爱”;《游戏》中的步青和那个有男友并即将结婚的女子,在舞厅、旅店中辗转,在爱过以后,女子说:“忘记了吧,我们愉快地相爱,愉快地分别,不好么?”在《热情之骨》中,卖花女子和比也尔在风流旖旎时,樱桃一破:“给我五百元好么?”此举顿时让比也尔兴味索然。她在信中这样启蒙比也尔:“但是在这一切抽象的东西,如正义、道德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买的经济时代,你叫我不要拿贞操向自己所心许的人换点紧急要用的钱来用吗?”这样现代时尚,追求个人享受的女子,在刘呐鸥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读者也许记得刘呐鸥的小说系列里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母螳螂活吃公螳螂的镜头,这多少也暗示了这个在表现技法上还不太成熟且过于西化的都市作家另类的女性观吧。

穆时英笔下的女性,较之刘呐鸥的创作,少了一些西化的味道,多了几分地道的中国风和都市人无根飘扬的忧郁情怀,也多了一份较为深刻的对人生和人性的理性思考。但总体看来,这些女子和刘呐鸥笔下的女子一样,洒脱自在,热情奔放。如在《夜》中,水手和茵蒂在舞厅萍水相逢,他们都是沦落在都市的浮萍,在旅店一夜疯狂之后,水手追问女子的名字,茵蒂说:“过了今晚上,我们还有见面的日子吗?知道有我这么个人就得啦,何必一定要知道我是谁呢?”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刘颜蓉珠可以依偎在“法律上”的儿子的怀里去夜总会疯狂,也可以瞬间和珠宝商谈爱上床。在《PIERROT》中,潘鹤龄一厢情愿地爱着、信任着琉璃子,而这个女人却利用他的痴情在外面又同时有了异国情人……

施蛰存在刻画女性形象时,更多地利用了弗罗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深刻解剖女性内心世界,揭示一颗颗躁动的都市之心,这是他优于穆、刘的地方。在《花梦》中,“他”和“她”都在都市里寻找猎物,“他”自以为自己是对付女性的行家里手,殊不知早就被那女子牢牢掌控,成为“她”一个短暂时期内的消费玩物,并在一夜情爱过后,偷走了“他”的钱包。在《在巴黎大戏院》中,“我”一直在揣测这个约会我看戏的女子的心理,她对“我”扑朔迷离,忽远忽近,仿佛一个谜,“我”无法弄透她的心思。在《蝴蝶夫人》中,美丽的蝴蝶夫人可以为了欣赏蝴蝶的美丽嫁给教授,也可以在已婚后为了排遣寂寞、寻求刺激而私通老公的同事——一个体育教授……虽然这些人物形象不很深刻,甚至有些符号化、概念化,但毕竟她们以前所未有的现代都会感觉冲击着、丰富着文学世界。正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代画报》的撰稿人许纯所说:“都会生活的整个动因也许是在女人,女人要到都会,都会也许因了女人而更快速地转动着……都会改变了女人的形象,改变了女人的心灵。这唯有在都会里;女人是女人,男人是男人。”③上海大都会提供给女性新的展示舞台,也给了新感觉派文人新的观察体会都市气息的新视角。

我们不反对用女权主义或站在政治道德的立场去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由这些女性形象所展示的都市市民世界:这些女子,她们依附于1930年代的上海这座国际都会,散见于咖啡馆、舞厅、电影院、饭店、旅馆等偏于娱乐性和消费性的都市新空间中。这些女子并没有以建设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成为缔造都市物质文化的主流,原则上她们仍然是男性的玩偶和欲望发泄的对象,但她们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的都市精神文化,对都市的现代化、娱乐化、消费化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种精神文化也就是当时都市新出现的都市市民世界中偏于娱乐消费层面的一种主观形态。这些妖艳的女性在行动上和思想上表现出一种强大的主动出击的攻势,这种强大或可认为一种社会进步必须走的路程——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复杂化、多元化。虽然其间藏污纳垢,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自由自在的,其间奔突着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和个性的主体精神。而创作出这些女性形象的新感觉派作家,他们在想象都市和都市人 (尤其是都市女性)时,也是较为自由的,他们极少站在政治批判或者道德评判的立场,而是以一种自由自在的、客观冷静的心态去见证这些都市新女性的突变或简变,正是作家的宽容 (也有评家说他们是对腐朽生活的迷恋,对女体的不道义的欣赏),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和人物谱系,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女性的另一些常被遮蔽的性格特点。

新感觉派作家刻画的女性如此洒脱、另类、自由、强悍,与当时其他作家刻画的诸如祥林嫂、子君、沙菲、翠翠、虎妞、鸣凤、韵梅等女性形象截然不同,这应该与新感觉派作家所接受的西方思想观念以及发达的上海都会有关,也与“街道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日益繁复的“街道”市民世界,进一步拓展了作家新的言说背景和空间,丰富了多元的叙事新风格。陈平原认为:“不能说某一社会背景必然产生某种小说叙事模式;可是某种小说叙事模式在此时此地的诞生,必然有其相适应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具体研究中,不主张以社会变迁来印证文学变迁,而是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探求文化背景的某种折射,或者说探求小说叙事模式中某些变化着的‘意识形态要素’。”④变化的都市,给生活在其间的作家以更大的自由空间来想象都市文学新面貌,这些女子,就是作家依靠都市幻化出来的现代尤物,她们的变化,恰好印证了都市的变化即都市走向现代的点滴记录。

① 田中阳:《百年市民文学与市民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② 李今:《从“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之争看新感觉派的文艺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第140——170页。

③ 许纯:《上海礼赞》,《上海画报》1933年11月15日第5卷第2期。

④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都市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作家潞潞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