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策略浅谈

2011-08-15 00:43耿霄云新乡市第二十三中学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语言

耿霄云 新乡市第二十三中学

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策略浅谈

耿霄云 新乡市第二十三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图式加工及完形心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 因此,我们的老师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悟的“机缘”,营造一个感触的“氛围”,设定一个触发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幡然猛省,获得认识上的飞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感悟; 朗读; 积累; 想象; 标新

是语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空灵与惬意;是语文,让我们了解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怜惜与豪情;是语文,让我们知道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自强不息与爱国情怀;是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是语文,让我们认识了“山穷水尽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自然……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知道了屈原的忧伤,杜甫的忧国,岳飞的忠诚,谭嗣同的热血……在成长的岁月里,是语文带我们进入了奇妙的世界!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我们的学生却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我们的课堂缺乏生命的碰撞,思想的火花。叩问执教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整体感悟能力的缺乏是原因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

确实,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只有还语文本色,语文课堂才能充满醉人的魅力,语文教育才有生命的活力。如何达到此境地?无锡市育红实验学校校长强洪权给出了一个方子:语文是崇尚本色的,要激活语言文字潜在的魅力;语文是弘扬主体的,要激发学生精神需求的动力;语文是情趣浓郁的,要扬起学生燃烧激情的活力;语文是智慧挑战的,要培养思考感悟的能力;语文是拥抱生活的,要拓展学生阅读积累的功力……

因此,我们的老师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悟的“机缘”,营造一个感触的“氛围”,设定一个触发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幡然猛省,获得认识上的飞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感悟:

一、朗读促感悟

“没有情感的波澜,绝不会高扬欣赏的风帆。”要让学生“欣赏的风帆”高扬,必须注入情感,让语文课洋溢激情,闪烁智慧。

感悟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关于诵读,经典的叙述有很多,刘国正曾记叙过一位教他学诗的先生:“一概让我自己读。但他常常吟诵,让我静听或者跟着哼,吟诵到好句子,他就停下来,仰起脸来晃晃头,说声‘好啊,嗯!’我就是在这‘好啊’声中体味到其中的妙处的。 ”诵读的法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教学效果呢?关键是有“悟”的因素在里面。叶圣陶先生曾大力提倡“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我理解叶老所说的“传达”也就是“示悟”。诵读教学的魅力和奥秘,不仅在声音的感官“感动” 更是在教师通过声音和其他手段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悟”的过程和结果。“示悟”是诵读教学的精要。

教学时,教师要用朗读掀起情感的波澜,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入境后,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火花就会进出,感悟就出现了。经常这样浸润感染,学生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二、积累促感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

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三、形象再现,深化感悟

由文本导向作者的经验,称为“经验再现”;由文本导向作品所描写的客观事件的联想和想象,则可以称之为“情境还原”。这种联想和想象,也是一种“感悟”。

这种情境还原还可以表现为情境模拟。如初中教材的戏剧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让学生按剧情表演,这种“表演的方法”,其实是情境模拟的方法,因为这种表演并非是演给别人看,而是通过模拟剧中人物的情境来使自己体验一种感觉;而体验的目的并不仅在于对剧中所写情境的具体化、情感化,更在对剧中情境有所“悟”,即有所联想,有所想象,有所加工改造和创造发挥。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学生通过改编、表演、再创造,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通俗地说,就是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就真切了,这样,文章的主旨才会被学生悟出。《麻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性,让他读出画面,这样,学生才会悟出母爱的伟大。

四、鼓励标新,感悟升华。

诗画大家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想学生的感悟独特,必须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闪现。

同是写秋,我们不仅记住了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更欣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气魄。也正是学生的大胆想象,在《假如人类有尾巴》一课,学生们才有了天马行空的猜想。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他的求异思维才会闪现。他对课文的领悟才会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1]刘国正.《读稿漫想我和语文教学》.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3]叶圣陶.《文章例话》.

[4]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语言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语言是刀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