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情

2011-08-15 00:43孙旭西南大学文学院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梅花

孙旭 西南大学文学院

李清照词中的情

孙旭 西南大学文学院

本文论述了李清照是一个用真情写作的词人。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把细腻的内心感受真实的表达出来,“真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所以她的词能给人一种感情的冲击力,“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一位女子能取得这样的地位,足以看出李清照词的价值。

李清照;欢乐之情;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前言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因为她词中的情感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这是身为女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出现直接宣告了晏殊、柳永男子作闺音的时代结束。她以自己超绝的才华,蔑视一切权威,一批词坛巨匠,如温庭筠、冯延已、李词、李煜、柳永、秦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作也不符合她的标准,她的人格,她的作品如同她的著作《词论》一样傲立在中国古代词学史上。就像和氏璧一样,只要有好的作品,不管经历多少年,经历多少代,经历多少磨难,都会发出金子般的光芒,都会得到懂得她的人喜爱。她就是这样一个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崇拜,一直坚守自己独特风格的女词人。可以说她是一个用情写作的词人,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她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其他人不能超越的。

一、少女之情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书香世家,“女清照,诗丈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她的父亲李格非“文章受知于苏轼” 为“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善于词章,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素养,父母对李清照的影响是不言而遇的,也由于她对词的独特领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可想而知的。她又是一个大胆抒发自己感情的人,在她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浓的感情,少女时代的欢乐、怀春、伤春之情在作品中都有体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十六岁的李清照在游玩时写下的,不禁让我们想到自己小时候贪玩忘归的情形,“溪亭”、“日暮”、“藕花”、“鸥鹭”还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荷湖美景,让我们有种在画中的感觉,“藕花”、“莲子”两种意象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体现出青春的朝气。(《一剪梅》、《南歌子》两首词中的除外。)“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把词人敏感、细腻、多情的心情表现出来,她更是伤春,对花朵的凋零,对美好事物的消逝流露出更多的惋惜和伤感。黄了翁《蓼园词话》评此小令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人之词者。”词中的“卷帘人”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有无尽的猜想,“知否?知否?”的叠问急促而又殷切,“应是绿肥红瘦”含有的更是少女那种不尽的怜惜之情,也流露出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慨,可见她的心思是多么细腻和敏感,她是多么的富有才情。“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鸥鹭”富有人的喜怒感情,更显出词人想象的丰富。“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们全然看不到李清照有大家闺秀的架子,她只是一位渴望看到客人面目的普通的少女,这种传神之笔,毫不掩饰自己的娇羞之态,把自己的心事真切大胆的表露出来,这种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是男性词人难以捕捉的,寥寥几句就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娇羞的少女怀春之情表达出来。“绣面芙蓉一笑开”与有情人不期而遇的喜悦,“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把少女的那种春情萌动,“约重来”的的誓言,更是让词人的内心波澜跃然纸上,少女时代情窦初开的恋情是多么的炽烈,贴切自然而又毫无娇情之态,她很显然是想像将赴张生、崔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之约,感受情人约会的甜蜜。自北宋诗人林逋写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黄昏” 问世之后,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梅花,李清照也欣赏“梅”的魅力,“据王仲闻的李清照词校注本统计,她的词作共有57首(包括14首存疑)出现梅花意象的有18首。”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开头即点出枝头绽开的梅花带来了春的信息,词人以“香脸半开”形容梅花初开的样貌,“梅花”成为一位半遮着脸的娇羞美人,接着她以“玉人浴出”的形象来显现梅花不仅是位美人,还是一位刚刚洗浴、净身、一尘不染的清新娇羞美人,这也正是她正值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同时梅花的品格也给了她做人的道理“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是女词人给予梅花最高的赞赏,也是她人生的写照,或许正是这种品格才让李清照在词史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二、夫妻恩爱之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恩爱夫妻,经典的爱情或许都是冥冥中自有天定,关于李、张的爱情有这么一个传说:“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虽然元 党争伤害了两家人的感情,李清照的父亲被:“提点东京刑狱,以党籍罢” 李清照对赵廷之很不满,她的诗中也有所表现,“何况人间父子情”、 “炙手可热心可寒”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感情,“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虽有人讥其“无所羞畏”,但“女为知己则容”再说了男女“闺房之事”也并不为过。这样传达出来的感情反而更为真切,那种在丈夫面前的撒娇“徒要教郎比并看”欲与“一枝春”相比的自信,要比牛郎织女“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银河相望的爱情来的更为真切和甜蜜。近代一位诗人就写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虽然没有明说,但词的下阕就告诉我们她是害怕丈夫离开。“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面对丈夫即将远行,自己也将“烟锁秦楼” 是多么的无奈,她多么羡慕箫史与弄玉的爱情,希望与丈夫双宿双飞,然而现实却总是把情人之间的默默柔情撕的粉碎,即使她的丈夫是“武陵人”, 即使自己千万遍的唱《阳关曲》, 她也不得不“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夫妇之间的无限柔情在在人事、世事、命运的折磨打击中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深刻,这种深情已经深到骨髓,远到天涯海角、前世今生。不管贫贱还是富贵,只要夫妻在一起,李清照就是幸福的,即使是“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身处乡野,远离京城的豪华生活,但仍想象着做“谁教并蒂连枝摘”,还用“醉后明皇倚太真”喻其新婚状况。夫妻两人不但恩爱,也有相同的爱好,这更是难得,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记载“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期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为了一幅牡丹图,“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得到好书夫妇两人则“共同校勘,整集载题,得书、画……夜尽一烛为率。”,饭后闲来无事之余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做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纵观文学史,这种爱恋能有多少,近代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已经无限接近这种浪漫情缘,但是现实总是无奈,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如徐志摩的诗“雪花的快乐” 般短暂,徐志摩也只能怀着“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复杂感情,在故地重游之后,轻轻吟唱着“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云彩”,有的人读到的可能是一种洒脱,但更多人看到的应该是一种无奈。正是因为难得,反而更衬托出李、赵二人爱情的幸福,人生虽然短暂,但是李、赵之间的爱情却永远闪耀在文学史上,闪耀在一个个前仆后继者的心中。

三、夫妻分离相思之情

民间有这样的古语,“小别胜新婚”,在普通人可能只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什么都体会不到,但是有的人却能体会到“双照泪痕干”的痛楚。“世间只有情难诉,情中唯有相思苦”李清照是一位心思细腻的词人,她心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出她过人的才华,她都会记录下一段心情,这也就演绎成了一段经典。李清照与丈夫虽然恩爱,但是聚少离多的相思之情,独守空房的孤寂之感,睹物思人的敏感心理,让她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也一样,“佳节又重阳”本来是团聚的日子,而她却“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心情非常的孤寂,正是这种相思离别之苦,词人最后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回味。她的另外一首词“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对丈夫的思念更是不言而喻,“暮天雁断”更是增添了“楼上远信谁传的烦恼”。“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痴情的她在“谁与共”的发问中是多么渴望丈夫陪在自己身边,然而现实是她只能“独抱浓愁”还要“夜阑犹剪灯花弄。”当春天来临的时候,面对着美丽的春光,是最容易引起词人相思的时候,词人看看周围的环境,自己却是“寂寞深闺,柔情一寸愁千缕”无以言表的失落,“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之间的别离。“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正是李清照烦闷心情写照。闺中人含蓄内敛,但感情是真挚,在词的结尾,她发出“人何处?”的感慨,“望断归来路”看到的也只是“连天芳草”,美景更能衬托出词人心中无尽的思念之情,她的另外两首词也写到“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把外面的融融春光与闺房深处的玉炉残烟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对照,她不是无话可说,而是通过心理描写,把千言万语付与瑶琴。长时间的独居,美好的东西仅仅残留在梦境中,“酒醒熏破春梦”,然而在梦醒后,思念中的人“不成归”的冷冰冰的现实更是加深了自己的郁闷心情,于是词人“更捋残蕊”,把这种失落之情发泄到花上,三个“更”字,把她的感情表现的更有分量。她看到花开是敏感的,当梅花盛开的时候,她写道“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其实梅花的形态也正是词人自己,一个“恨”字,表面写自己“探梅又晚”其实是满含着相思,希望丈夫早点回来和自己团聚。“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她在感叹花期有限的同时,也在感叹韶华易逝,暗中劝丈夫勿负花期。她的名作《一剪梅》“颇尽离别之情” “结更凄绝” 更是把对丈夫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后人赞“红藕香残玉簟秋”句“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独”字则反映出李清照的孤独,她不禁的发问“云中谁寄锦书来?”“花自飘零水自流”更是慨叹时光的易逝。“红藕香残”、“兰舟”、“锦书”、“大雁”、“月满西楼”一组意象悄然升起词人的相思之情。多愁善感的词人,终于忍不住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刻骨铭心愁情宣泄出来。在封建社会里,反映爱情的作品有很多,她的《一剪梅》无疑是这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一剪梅》写少妇在丈夫离家后的相思之忱,十分熨贴细腻,坦率真挚。像这样敢于摆脱世俗舆论的束缚,而热情地、健康地的倾吐着想念丈夫的真心话的作品,无疑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四、国破家亡的思夫思国之情

自古“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人生也是一样,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进退两难中,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官场的失意,人生的不顺利,换来的是诗歌境界的提高与诗歌流派的开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田园之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的淡然之情,至今仍让人羡慕不已。李白更是意气风发,怀着远大的理想与满腹的诗情,来到长安,是多么的风光,玄宗曾“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然而表面的风光却掩饰不了内心的失落,李白只得到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文人墨客,在酒宴赏花之余,一种取乐的人物。这无疑让李白感到巨大的落差,他才会做出“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的事情, 正是因为玄宗爱他的才华,才会“赐金放还”,这时的李白才回到本真,回到自我,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就愈发明显,诗的天堂才是真正属于李白的地方,“诗仙”的名号才是他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唐朝文宗就御封李白的诗歌、裴 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评价。“诗圣”杜甫一样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伟大抱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蓬勃的朝气。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心人民疾苦《三吏》、《三别》是真实的写照,然而现实的残酷让杜甫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最后落到“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的令人痛心的下场,但是他与李白构成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正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悲痛,李煜才会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才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愁意。“靖康之变” 让她流落它乡,丈夫的亡故,更加深了她的痛苦,正是这种国破家亡的痛楚才让李清照的词开拓了更深的视野,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红酥肯放琼苞碎” 就暗示她命运如同梅花的命运一样艰难。“不知酿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通过对梅花的观察,体会到梅花包藏无限的情谊,这也更激发她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她在梦中回到长安“认取长安道” 是多么的熟悉,后来才发现是“空梦长安”的一场空欢喜,词的最后还发出“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感慨。她还写到院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的芭蕉树,雨打芭蕉,深夜难眠的惆怅之情,“愁损北人” 一语更是显出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深。“故乡何处似?忘了除非醉。”喝过酒的人或许都会知道“一醉解千愁”的道理,词人只有在醉酒之后才会忘却对故乡的思念,可以看出词人对故乡思念之深。远离他乡,再加上丈夫的离去,词人更能体会到“凉生枕簟泪痕滋”看到“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不由不让我们由衷的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是重阳” 又是一年重阳日,在《醉花阴》中她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面对着夫妻分离,她比菊花还要消瘦,而如今丈夫永远不再回来,怀着国破、家亡、夫丧的悲痛,看着衰退的环境,她再也说不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那堪永夜,明月空对床”自古就有借明月寄托乡思的例子,如曹丕《燕歌行》、李煜《虞美人》、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秦观《一丛花》等等。这里“明月照”与“空床”的意象更衬托出词人的孤独。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悼亡之情很深,李清照的词中悼夫之情也不逊色,“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 她是爱花惜花之人,看到这般场景,词人的心境可想而知,然而正值“伤春时节”词人在“酒阑歌罢”之后,对着空空的酒杯,对着忽明忽暗的青灯,她已经无法排遣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愁怨,“更一声啼 。” 一个“更”字,一声杜鹃的啼叫,更是为这首词增添了一丝凄厉的音响。她的另外一首词《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客健康城。”春天已经吹绿了江南,自己却无法回到家乡,往事只能出现在梦里,写尽了对故乡的思念,曾经的“感月吟风多少事”遇到良辰美景,总会触发自己的情思,如今面对山河破碎、飘零异乡的痛苦现实,词人再也没有心思去游玩了,“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把自己的心灰意冷的心情刻画的极其到位。她在《孤雁儿》中开始的“说不尽无佳思”,接下来“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到最后的“肠断与谁同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把悲伤之情抒发到了极点。今昔对比更能衬托人生的变幻无常,忆往昔“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看今朝却是“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今昔对比,人生的沧桑变化历历在目,然而人生就是这样“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词人最后不得不发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感慨。词人看惯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无尽的委屈与不快,只能藏在自己心中,“欲语泪先流”的痛楚也只能随着词人的消逝而逝去。《一剪梅》开始的十四字叠用,更是显出李清照作词的功底之深厚,“李易安词,首下十四个叠字,乃公孙大娘舞剑法。本朝非乏能词之士,未有下此十四个叠字者。” (古今词话 [清]沈雄撰•词辨下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将自己的悲情急切的倾吐出来,这种无限的愁情,也只能用“三杯两盏淡酒”来抵御,然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更是把故国之思加入进来,在“梧桐更兼细雨”中,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是贯穿李清照词作的生命线,也是她词作的灵魂所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她能在宋朝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能在宋词这个引以为豪的领域写下一笔,能留下一篇词学论著《词论》,不得不惊叹她是一位奇女子。陈廷焯就赞其词“两宋词家各有独至处,流派虽分,本原则一。惟方外之葛长庚,闺中之李易安,别于周、秦、姜、史、苏、辛外,独树一帜。”她那梅花般高洁的品格,点评众家的自信,独僻蹊径的才情,“斩不断,理还乱”的情丝,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她,虽然历史关于她的记载很少,历史的考验不会放过任何一粒金子,李清照和她的作品在历史的沉淀下愈发的宝贵。读她的作品能让我看到人们心中存在的那份真情,那份相思之情,那份悲痛之情。她无疑是一位用真情演绎人生百态,演绎人生历程的舞者,她给我留下的不仅是赞叹,更多的则是敬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然而李清照的“情”不仅仅局限在爱情,这也让她增加了感情的厚度,提升了她词作的境界。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王延梯.漱玉词注[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3]刘瑜.李清照全词[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4]杨和林.李清照集[M].岳麓书社出版,1999.

[5]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李月、张敏鹏.李清照词集[M].民族出版社,2004.

[7]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8]戴光明.清空隽永•潇洒疏落——论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J].2006年08期.

[9]杨红梅.李清照梅花词情感探微[J]2005年6月.

孙旭,(1986--),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梅花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梅花
林逋梅妻鹤子
梅花引
梅花锁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