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叙述结构

2011-08-15 00:43黄春柳南京大学在读博士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弗朗索瓦威尔图式

黄春柳 南京大学在读博士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Universitéd’Artois)在读博士

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叙述结构

黄春柳 南京大学在读博士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Universitéd’Artois)在读博士

新晋法兰西学院院士弗朗索瓦•威尔冈的小说《在我母亲家的三天》摘得了2005年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本文对该小说纹心结构、章节组织以及叙事图式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如何精心运用叙述手段来有力烘托小说主题。

纹心;对称;叙事图式;威尔冈

对《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部几年前便已宣告要出版的小说,格拉塞出版社作了如此推介:“在这本有力肯定了文学的力量的小说中,弗朗索瓦•威尔冈用无可企及的方式,将深刻与幽默,深情与欢笑融为一体。” 小说将亲情与写作两大主题结合在一起,应该说不无新意;然而批评这本获奖小说的人亦不在少数。许多读者和评论家都认为这本书名不副实,文风拖沓,嵌套式叙述法也并不新颖。为何小说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它是否与其桂冠相称?在本文中,我们将借助部分叙事学理论,结合小说的主题,对小说的叙述结构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读懂这部饱受争议的获奖小说。

“纹心结构”一词最早由纪德提出。在《伪币制造者》中,叙述者用第三人称讲述了爱德华的故事,爱德华又以第三人称讲述:爱德华准备写一本名为《伪币制造者》的小说。两个叙事互相交织。爱德华一方面是小说的主角,另一方面,他讲述了某些事件,通过日记为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也就是说,反映文本的片断被插入文本之中,使文本得到了“渐缩式”的自我呈现。这种结构就像一枚徽章,在徽章图案的中央是一个相同但尺寸稍小的图案,因而被纪德称为“纹心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小说的亮点其实并不在于故事的嵌套,而在于如何组织叙事与叙事之间的时空平衡。

在《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部小说中,作者充分发挥了纹心结构这种叙述手法。小说的第六部分包含了主人公威尔格拉夫所写的题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前三章,我们将之称为第二叙事。第二叙事的开首非常清晰:在小说161页处出现一个封面,从上至下用不同的字体印刷着:“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在我母亲家的三天》/小说”。该小说分为三章,有明显的标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主要讲述一位名为弗郎索瓦•格拉芬伯格的作家的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的过程中,他始终在构思一部题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小说,他打算给他的主人公起名为弗郎索瓦•威尔斯泰因,并让其成为一位与他一样,为同名小说冥思苦想的作家。在这第二叙事的第三章第211页里,我们又看到“第一章”的标识,这是出自格拉芬伯格之手、讲述威尔斯泰因的故事,长度不足两页,我们称之为第三叙事。第三叙事结束的标识在第213页,通过与第三叙事主人公威尔斯泰因的对比来提醒读者回到第二叙事:“而弗朗索瓦•格拉芬伯格呢,他结婚的时候可没有穿燕尾服,而是穿了无尾长礼服”。第235页上的数字“7”代表着第一叙事的继续(第七章的开始)和第二叙事的终结。因此,小说存在三个叙事,第三叙事包含在第二叙事内部,而第二叙事又包含在第一叙事的内部。三个叙事讲述的是同样的故事,三名主人公(和小说作者)有着同样的名和相近的姓。它们就像是三个同心圆,也像俄罗斯套娃,图案一模一样,只不过尺寸有所不同。它们形成了一个三面镜,人物在其中互相反照,他们的境遇在其中互相对质,现实在其中互相呼应,“小说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对位作品” 。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个叙事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小说由七个长短不一的部分组成,第一、四部分主要回忆与母亲一起度过的时光、讲述母亲的生活。第二、三、五、六部分主要体现了写作的停滞给自己带来的思想和经济压力。第七部分写母亲的摔倒,以及主人公从梦游一般的生活中惊醒之后在母亲身边完成了自己的小说。如果我们把写作之痛苦这一主题称为“B”,把母子之情称为“A”,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小说七个部分的安排看似无章法可循,实则包含着一个对称结构:ABBABBA。在三个围绕A展开的部分中,叙述的语调比较平静,感情温和,叙述结构相对紧凑有序。而在由B主导的其他四个部分里,充斥着杂乱无章的回忆片断和玩世不恭、放浪不羁的奇思异想。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构比作一个三角形,三个A占据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四个B则被禁锢在三角形之中。

如果说B代表问题和恐慌,那么A就意味着安慰、灵感和力量的源泉。B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却永远无法翻越A搭起的篱笆。A占领了金字塔的塔尖,象征着母亲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地位和生活中的份量。如果我们把所有的B拿去,换言之,把小说的第二、三、五、六部分舍去,那么三角形的结构依然成立。剩下的一、四、七部分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和稳定的结构,组成了一部完全讲述与母亲有关的故事、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中篇小说。相反,若是把所有的A拿去,那么四个B就不再受到约束,因为它们本身便是没有多少逻辑可循的话语的连接,因此不能构成一个有首有尾的整体,哪怕我们给它安上一个结局,这个结局也会显得极为突兀和不协调,整部小说(我们将不能称之为“小说”,它充其量只能算是随笔)就成了一堆琐事和细节的堆砌,成了单调乏味、不伦不类的“意识流”。但这并不意味着B是可有可无的,写作的痛苦不仅是为了烘托亲情的珍贵:作者一方面有意使其以喧宾夺主的姿态出现,另一方面又令B始终无法遮挡住母亲的光芒,这样的对比使后者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这种做法不仅展现了母子情深,也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作家乃至同时代人的生活状态。

许多读者觉得《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算不上一部小说,因为它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没有发生、发展、变化,只有一个尚可称为皆大欢喜的结尾。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可以借用格雷马斯的五元叙事图式来观察小说的情节演变。根据格雷马斯的理论,任何叙事的情节都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步骤:初始状态-复杂化(阻挠力)-激化-解决办法(平衡力)-最后状态。如果我们仔细抽取小说的叙述要点,就会发现,格雷马斯的五元叙事图式同样可以应用于这部小说:写作的停滞是故事的开始,是初始状态,虽然它并不像传统故事那样,是突然或短时间内发生;叙述者身边人(妻子、女儿等等)对他这种状态的担忧、他本人的胡思乱想以及无休无止的回忆使初始状态进一步复杂化;国税局为税务问题传唤主人公并派人来审查他的住所,这进一步激化了其所面临的困境。在只有出书才能缓解经济状况的情形之下,“白纸之慌”成为作家心上不可承受之重;母亲摔倒住院,叙述者陪伴在母亲身边,在母亲家度过了几天平静美好的日子,决定写完《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是情节中的平衡力量,为主人公的难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最后,母亲复原,叙述者的小说也圆满画上了句号,这是小说情节的最后状态。

这种分析法最初用于描述童话故事的基本叙述结构,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叙事,在《叙事形态分析》一书中,拉里瓦耶(Paul Larivaille)对这种图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另一种叙事图式。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术语:事件(événement)。围绕事件,他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事件发生之前(初始状态),发生期间(转化过程)与发生之后(最终状态)。如果我们用这种结构来分析《在我母亲家的三天》,那么构成“事件”的显然是母亲的摔倒。格雷马斯图式中的“最终状态”属于“事件发生之后”的范畴,而其前三个步骤只能被归入拉里瓦耶的“事件发生之前”。由此看来,格雷马斯叙事图式主要是从叙述者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事情的演变,而拉里瓦耶则更偏向于从读者的阅读心理角度来分析小说的情节,注重情节的跌宕。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事件”一词,它指的是一个关键的行动,其结果的不同能将情节导向不同的道路。严格说来,在小说的前六章中并不存在“事件”,其中出现的各种事情并没有改变小说的初始状态,因此,能被我们称为“事件”的,只能是最后一章最后几页中母亲摔倒一事。但是这一事件非但没有激化叙述者面临的问题,反而促其反省,为之指引出路。

这种由“事件”一词所导致的叙述图式差异让我们联想到罗兰•巴特关于叙事作品的“功能”所做的论述。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巴特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层次来加以考察: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功能层又可分为功能和标志两个单位,而功能又可再分为核心和催化两个更小的单位:“不同的功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某些功能构成了叙事作品(或作品中某一片段)的真正铰链,而其他的功能只是把铰链功能之间的叙述空间“填满”而已。不如将前者称为核心功能,将后者称为催化功能。” 根据他的阐释 ,某一功能若想成为核心,只需该功能所参照的行动开启(或保持,或关闭)某一对故事下文产生影响的选择。而在两个核心功能之间,作家可以安排某些辅助符号,使它们聚集在核心功能周围,但并不改变核心功能的选择性质。从这一观点来看,拉里瓦耶所指的“事件”应与巴特的“核心功能”相对应,而事件发生之前的种种小事可被归于“催化功能”。 在《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围绕母亲展开的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功能,与之相比,叙述者在写作上遇到的困境只能算是催化功能。核心功能来得如此突然、沉重,使得之前的催化功能也褪去了平凡的颜色,显得严肃起来。“一本这样的小说只能以这样紧急的方式收尾,与危险和痛苦的不可预料性相呼应。”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说的纹心结构、章节组织以及叙事图式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弗朗索瓦•威尔冈用表面看来模糊、不连贯的想法和话语掩盖了小说中某些最具稳定性的结构,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创作技巧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突出强调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远非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之举。难能可贵的是,威尔冈在这部小说中不仅表现了失望和迷惘,更为我们指出了希望和力量之所在。

[1]Weyergans, François. 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 Editions Grasset, 2006,见封底评论.

[2]万德化(波兰):《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一书中的纹心结构》,柳效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第96页.

[3]弗朗索瓦•威尔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金龙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4]同上,第145页.

[5]Barthes, Roland. Oeuvres complètes, Tome II, 1962-1967.Editions du Seuil, novembre, 2002, p. 840.

[6]Paque, Jeannine. François Weyergans : Romancier. Editions Luce Wilquin, 2005, p. 103.

猜你喜欢
弗朗索瓦威尔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不是兄弟姐妹,只是长得很像
鲨鱼这样感受世界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弗朗索瓦与消失的时间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点灯——派威尔(英国)
狼王贝蒂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