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预设及其翻译

2011-08-15 00:43李娜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410000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译者译文

李娜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00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预设及其翻译

李娜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00

预设指的是“表达或话语含意的一种不言自明的设定”。语用预设作为与语境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语用预设的分类及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替代法。

语用预设;分类;翻译策略

预设(presupposition)又叫“前提”或者“先设”,是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自1982年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预设”这一概念以来,预设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研究视角不同,预设一般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分。语义预设是决定一个命题是否有值的一个未说出的命题,是判断一个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者命题的真假值对预设进行研究,然而由于语义预设具有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点,所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1974年,罗伯特•斯多内斯发表了著名的《语用预设》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预设”的语用性质,认为做出预设的是人,而不是句子或者命题。杰肯道夫(1972)认为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共同理解的背景知识,即说话人认为他和听话人都能理解的关于语句的知识。还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的恰当条件或者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请开门”这一句就预设了(1)门关着 (2)发话人希望打开门 (3)受话人有能力打开门 (4)说话人有资格让受话人关门 如果缺乏任何一项条件,这句话都难以成立。可见,语用预设在很大程度上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语用预设是语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用预设作为与语境密切相关的一个因素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折射在日益发展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因此,本文主要选取文学作品语篇为研究对象。本文以一些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语句翻译为例,分别讨论了语用预设在文学作品中的分类及文学作品翻译中对语用预设信息处理的策略。

著名的语言学家George Yule对预设进行分类,他认为预设可以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结构预设、反事实预设和词汇预设。本文在以上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语用效果和语用功能的特点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语用预设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情感预设、文化预设等。

(1)存在预设

存在预设就是在句子中借助一些所有格结构,确定的名词短语和句式来暗示某种实体在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例如:The church was surrounded by yew trees which seemed almost coeval with itself. (Washington Irving: Sketch Book)

该句中名词短语“the church”预设了一个教堂的存在,即there is a church in the world.

(2)事实预设

事实预设就是对于语句中所涉及的事实的预设。这种预设的语句一般都带有表达所含事实性质或关系的谓词,如“know, realize,be aware”等。

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该句借助“acknowledge”一词预设了一个事实,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那就是“一个单身汉,一旦家产万贯,就想娶太太”。

(3)情感预设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巧妙地借助描写或叙述的语气、语调或用词将自己的感情色彩,在情感方面的预设信息传达给读者感预设,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例如:Real fighters don’t necessarily go to battle gun in hand.Their weapons are not necessarily bullets.(Ba Jin:be a fi ghter)

该句语用预设是:在作者看来,真正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并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和信仰。在感情色彩上,可见作者对这种“不一定持枪上战场”的战士给予很大的肯定和称赞。

(4)文化预设

奈达(Nida1981)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而存在的信条,文化预设之所以潜在假设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人群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之下,对于某些事物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心理。

例如: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The Red Mansion)

该例句中有一个文化预设是“Heaven”,“Heaven”在中国文化中隐含的预设内容是:在旧时的社会里,有很多中国人信奉的是天,是佛教,而不是西方的“God”基督教。

文学作品中,语用预设常涉及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多数情况下,语用预设是隐含的,它往往建立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共享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之上。单单从句子的字面上推导,无疑会给翻译和理解带来障碍。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立足文本,理解由字面意义触发的语义预设,还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境,深层次探究其语用预设。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源语言中语用预设信息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进行处理。

(1)直译法

直译是以源语言文化为认同的翻译原则进行翻译。直译的条件是原语部分和被译部分能够激发相同的预设,使预设信息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达到共享。

例如:这件事,除了他三儿子和几个经手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也不对任何人提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译文:No one knew of these transactions apart from his younger son and the few people who had handled them, nor was he going to mention the matter to anyone else. 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译文中比喻部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英语里无完全的对等语。译者在不破坏原文预设信息的情况下采用直译法,恰当地传达出原文主人公有苦说不出的无奈心情。

(2)直译加注释法

由于源语言和译语的差异,预设信息在源语言和译语中很难达到完全对等和共享。比如在一些文学作品翻译中,一些对于原文作者来说不言而喻的预设信息在译文中就得以一定的形式传达给读者。因此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直译加注释法增添必要的预设信息来弥补译文读者的预设空白。

例如:另外一部分对革命无所谓的士兵,觉得皂白不分,势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译文:At the same time those soldier who were before indifferent to the revolution were also apprehensive of being involved in the indiscriminate arrest. They certainly recalled the old saying“when the city is on fi re, even the fi sh on the pond are imperiled-the innocent are involved.

译文中译者为了把源语言的文化形象传达给读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先直译成“when the city is on fire, even the fish on the pond are imperiled”。考虑到译文读者会对这一喻体形象感到陌生,不能完全共享传达的预设信息,译者通过添加注释“the innocent are involved”进一步明确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预设信息。

(3)替代法

预设可以使语言简约,因此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会做出大量预设。(Fawcett 2001:119)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语用预设信息的传达方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考虑采用替代法在目的语中转换源语言中的语用预设信息,确保译文读者能正确理解译文意思。

例如:“芹儿呀,你便狠狠地说他一顿……还打发个人到水月庵,说老爷的谕:除了上坟烧纸,若有本家爷们到他那里去,不许接待”。(《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文:“As for Chin, you must give him a good talking to…And send word to Water Moon Convent that on the master’s orders, they are not to receive young gentle from our house except when they go to sacri fi ce at one of the graves there.

译文中译者将“烧纸”译为“sacri fi ce”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预设知识。在西方,“sacri fi ce”有祭祀供奉之意,这与在东方人们以“烧纸”方式祭祀亡灵所表达的内容差不多。译者恰当地利用西方人对“sacri fi ce”的了解这一预设简洁明了地传达原文意思。

最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读者理解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处理和传达原文中的语用预设信息,使预设信息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达到共享。

[1]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Jane Austin, Pride and Prejudice [Z].Bei 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Jackendoff, R.1972.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4]Levison SC Pragma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Peter, Fawcett.2000.“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edited by Leo Hickey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曹雪芹, 高鹗.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7]蔡平.2007.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J].外语学刊,(5):11-14.

[8]戈玲玲.2002.预设及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 (3):42-44.

[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Z].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1]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Z].外文出版社译本.

[12]周而复.上海的早晨[Z].巴恩斯,译.外文出版社.

[13]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5).

李娜,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10级硕士研究生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