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

2011-08-15 00:50金红梅
武术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金红梅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浙江 义乌 322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

金红梅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浙江 义乌 32200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高校武术教育工作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竞技性过强等进行了反思。基于以上反思,提出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应以“文化理念”引领高校武术教育,以传统武术文化贯穿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从外到内、身心合一、悟练结合”为主要教学路径,重新定位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 武术教育 文化 渗透

1 前言

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大肆冲击下,功利主义弥漫于全国上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已是当务之急。由此,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成为体育学术界的热点,由之而引发的对当前武术教育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竞技体育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传统武术,高校校园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大国。”[1]

“传统武术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被证明了的极具科学理念的通俗文化,它不但包含着身体锻炼、攻防技击的原始功效,而且还包含着我们的先辈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觉承担的情感责任,是我们民族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提升。”[2]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中得到身心的锻炼,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最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由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思考当前的高校武术教育,摒弃长期以来把武术纳入单纯体育项目的观念,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竞技性过强等现状进行反思,继而进行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研究,这将有助于改变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高校传统武术文化教学传承的作用,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武术教育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身心锻练项目和文化载体,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容、众多的流派,是东方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的完美结合,蕴涵着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是国外任何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现中国传统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大宗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拳种流派正濒临消失的境地。目前,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螳螂拳、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查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已入选文化部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也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鼓励中小学校将本地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传承活动。

同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2008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学校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2010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和教育厅联合公布了两所高校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武术教学基地。这不仅肯定了高等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高校武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武术教育不仅仅是体育教育,更应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

邱丕相教授指出:武术文化教育应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兴衰相联系,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弘扬,才会大气磅礴、生机无限。[3]武术教育决定着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一根标杆。[4]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弘扬民族精神、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关键。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高校武术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路上任重而道远。

3 高校武术教育的反思

“中国武术作为历经数千年而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体育化、竞技化的武术不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代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竞技武术根本就不存在传承问题,只有历史延续下来的、固有的传统武术文化才需要传承、需要生存”。[5]学校武术使用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初级长拳、青年拳等竞技武术的教学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初延续至今,上至高校武术教育,下至中小学武术教育,一直局限于其中。这样的武术教育仅仅强化了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了身体素质,中国传统武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消失殆尽。

有研究者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查:高校体育课程中武术类教学内容占了20%,其中,开设太极拳剑的学校占78.26%,开设散打的学校占65.21%,开设长拳的学校占46.5%,开设武术器械的学校占28.26%,开设太极推手的学校占9.78%,开设形意、八卦和查拳的分别为3.26%、2.17%和1.08%。[6]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武术已处于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武术习练难度大,学生喜欢武术但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本身不会传统武术的现状比比皆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除太极拳、剑以外,传统武术所占的比例低的可怜,竞技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占据了大片江山。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传承势必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以地处浙江省义乌市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义乌是“全国武术之乡”,是明代戚家军的组建地,但义乌民间武术在该校武术教学中没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占主要位置。直至该校申报并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教学基地,义乌民间武术才真正走上了该校武术教育的舞台。虽然,这一刻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但亡羊补牢,亦为时不晚。

4 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

“渗透”的定义: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大众认同传统文化,从而在社会中形成文化传统。因此,在文化教育中“渗透”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武术文化渗透在高校武术教育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沿着贯穿高校武术教育的主干线进行,课堂教学——文化讲座——课外锻炼——社团活动——业余训练——地方交流,层层推进,渗入到高校校园的各个层面,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4.1 以“文化理念”引领高校武术教育

学校是普及和发展武术的重要场所,高校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武术在教育中的传播,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必须认清文化是武术得以延续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暴力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断裂的。[7]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武术教育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认识上以“文化理念”引领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传统武术某个拳种的教学传承基地,以“传承、研究、创新、发扬传统武术”为教学基地的主要目标,以教学基地为背景,加强与地方传统武术界人士及地方武术主管部门的交流,利用高校科研优势,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理论角度的提升,可更科学、合理地结合实践,达到传承、创新与发扬的目的。

高校领导层面应站在继承传统文化的高度上构建武术课程体系,把高校武术教育做为一项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系统工程来抓,把武术文化的传承放在武术教育的核心。应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社团活动、文化讲座及业余训练等各种教学形式,同时加强与地方传统武术的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强调身体练习的同时,使武术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

高校武术教师做为高校校园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纽带,肩负着“口传身授”的重任。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身体文化之一,是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高校武术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把文化理念贯穿于课堂内外,才能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与内心深处。

4.2 以传统武术文化贯穿高校武术教学内容

中国武术的传承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核心、是命脉。从武技到中国武术,文化贯穿始末,武术的成长和发展无不流淌着具有民族情结的文化“血液”。[7]当前高校在设置武术教学内容时,基本上以简化太极拳、长拳和散打为主,部分学校穿插了“五禽戏”、防身术等内容。纵览近几年的《大学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公共体育课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部分高校仅开设武术散打课程,部分高校虽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但教学内容不外乎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竞赛套路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也仅仅为初级长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传统武术的身影在高校中鲜有出现。

暂不论长拳是竞技武术的代表,在高校中最普及的简化太极拳亦是失去传统太极拳精髓以健身为根本目的的产物,而散打由于借鉴了西方拳击的特点,已失去武术的“技击”内涵,成为单纯体现中国武术搏斗和技击特征的产物。竞技化的教学内容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注重身体练习,失去了武术文化教育的内涵,使学生体验不到传统武术真正的技击价值,武术成了“花拳绣腿”的代名词。文化特性的缺失使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只剩下健身和娱乐功能,在高校中成为一门单一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校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播和推广的责任。高校武术教育应选择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武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使武术文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可选择有地方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作为教育传承的内容,只有重视传统拳种在学校武术教育体系的地位,因地制宜,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才会更有生命力。在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还应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理论知识的比重,在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理念,使之深入人心。

4.3 以“从外到内、身心合一、悟练结合”为主要教学路径

武术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传授与学生习练的过程,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与练,也不仅仅是练就功夫的一介武夫,更在于对学生身心与人格的塑造。

因此,习练武术不仅需要通过身体的练习来锻炼人体的身体素质,更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顿悟。王岗教授提出:武术悟练结合的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悟”从“练”中来,“练”又从“悟”中得到新的启示,“练”和“悟”是统一的。“悟是练之始,练是悟之成,悟而不练,只是未悟。”

中国武术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要领悟武术的真谛同样需要实践。武术的一招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等是可以传授的,可以观摩习练的,但中国武术的意境与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8]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个“教化”的过程,是通过练武达到对人生意义的觉悟,这个过程更注重对意志品质的炼悟,而不是对他人约束的谆谆说教。[9]

谢荣华教授认为:“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概括了中国武术练习的基本要求,而这看似简单的10个字,实则包含了中国武术由外练到内练的转化,这一转化也正是其功力逐渐增长的过程,是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渐进的历程。[10]诸多专家通过研究提出了中国武术习练过程的本质,这些观点可归纳为:中国武术的习练是一个从外练到内练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身心合一、悟练结合的过程,是锻造人的意志品质与提升人格修养不断追求的过程。因此,高校武术教学必须走“从外到内、身心合一、悟练结合”的教学路径,才能摆脱长时间以来在学校教学中形成的单一的、固定的技击与健身练习形式,把传统武术文化融入武术教学过程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使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事业在高校中得以开展,更不负高校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阵地的“称号”。

4.4 重新定位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近一个世纪以来,扎根于学校体育课程之中的武术教育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化、大众化与体育化,但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亦掺杂于体育课程之中,形成了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相雷同的课程体系,教学目的基本上被定位于运动和健身的体育价值,从始至终将其锁定在一个运动项目的狭隘空间里,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传承特性已被冷落多年。

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摒弃多年来体育项目化的简单定位,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完善和补充。笔者认为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武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发展的概况,接受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中国武术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领悟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培养习练中国武术的习惯,悟练结合,为终身习练中国武术打下基础。

5 结语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在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鼎力扶持的大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需要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强化文化意识,以文化理念为先导,把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灵魂,以“文化渗透”为改变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的途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 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149-171.

[3]邱丕相.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4]王 岗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学意识”[J].体育学刊,2009(9):1-6.

[5]郭玉成.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7(5):1-3.

[6]郭琼珠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241-243.

[7]王 岗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8]王 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4):22-25.

[9]谢荣华. 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 [J]. 体育学刊,2009(11):81-85.

[10]王 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61-66.

On the Cultural Penetr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n Hongmei
(Public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iwu VocationalCollege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Yiwu Zhejiang 32200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combing with college education practice of Wushu,from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age of cultural teaching ideas and too strong teaching content of competitions of university Wushu edu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reflection,the study suggests to take cultural penetration strategy into Wushu education with cultural ideas leading the education of Wushu,with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penetrating through university Wushu teaching,and reset the teaching goals of university Wushu cour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iversity Wushu education culture penetration

G85

A

1004—5643(2011)10—0026—03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研究课题,编号:SCC288。

金红梅(197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