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发展模式下竞技太极拳的尴尬浅议

2011-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太极拳体制竞技

吕 化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举国体制”发展模式下竞技太极拳的尴尬浅议

吕 化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酝酿于计划经济时代,成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以最大限度打造奥运金牌而量身定做的“高度行政垄断性质的体育体制”。这种体制下,非奥运项目竞技太极拳背负着项目发展模式研发、技术特点革新求存的高投入高成本双重压力;而长期的“营养不良”状态,又使得具有创新意义并曾经有着雄厚群众基础的竞技太极拳只能永久处在进退维谷的恶性循环之中。人文方面,频频技术革新造成运动员伤病无法关怀,更无从谈太极拳的养生价值,近年来后备人才又出现极度萎缩的趋势;经济成本方面,边缘化的竞技太极拳不能像其他奥运项目辉煌荣耀,也不能根据市场规律破产,这给本就虚弱的太极拳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民族情感方面:武术项目只有进入奥运会,竞技太极拳才能摆脱这种尴尬的两难境地,竞技太极拳作为众多奥运憧憬下的弱势项目之一是国家和民族不愿意也无法接受的。

举国体制 发展模式 太极拳

1 研究目的

举国体制下,竞技太极拳在曲折和尴尬的境地中努力生存,这与体育大国的民族体育是极不相称的,后奥运时期,基于举国体制的成功经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竞技太极拳与举国体制发展的契合点。探索竞技太极拳健康生存发展的道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期刊报刊汇编、分类、辨析1949年以来发表的国内外竞技太极拳、举国体制方面专著、论文,重要的太极拳会议论文等,以揭示太极拳研究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充实本文的研究基础。

2.2 专家访谈法

在对文章内容和理论基础的剖析分类的基础上,列出访谈提纲,对涉及到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历史学、人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以找出理论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为全面的认识和研究太极拳的提供参考。

2.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访谈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贡献

我国社会主义的竞技体育在过去的60多年中取得了举世公认辉煌的成就,不论是圆梦百年奥运还是领袖亚洲这些壮丽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的产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体育体制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由政府直接办体育的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政府既是管体育的主体,也是办体育的主体。这种新的体制诞生于百余年民族灾难之后,整个社会民族的压抑心理和表现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经济上的一穷二白和迅速改变竞技体育落后面貌的愿望的矛盾心理,学习苏联的军事文化要素和无法改变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种因素形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由政府直接办体育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作为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方式的“举国体制”正是在这一体制的支持下才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举国体制”的提法大致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原国家体委着手制定“奥运战略”,一些同志在分析我国优势项目迅速崛起的原因时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指由“全国一盘棋’,和“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指导思想,以及在此指导思想下形成的“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全运会赛制和国家队长期集训制三者构成的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式。这种在体育系统内高度整合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式由于类似于“两弹一星”的模式,所以,被形象化地称之为“举国体制”[1]。

“举国体制”的实施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地确立了在亚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这对于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创举。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奥运会中打破的众多世界纪录获得的世界冠军,都得益于这个体制。我国竞技体育的成功对于鼓舞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和“举国体制”一起已经载入史册。

3.2 举国体制产生的四个主要时代特征

3.2.1 百年耻辱的民族压抑心理

深痛的百年民族灾难之后的时代背景下,压抑的民族心理迫切需要一种释放的方式和一个释放的地点。奥运战略在中国,它既是一种国家意志,也是一种民众的选择。对一个饱受西方列强凌辱长达一个世纪的民族来说,其最迫切的民族危机或者说民族精神危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本民族的种族是否不低于别的民族。而奥运会项目的特点,如时间、距离、高度、速度、重量、准确性及通过评分、胜负、输赢这样的直接的来判别一个民族的优劣,在饱受战乱,渴望和平的年代大概除了竞技体育之外找不出第二种文化现象可以替代这种民族价值的认同。不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全运会体制,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在奥运会的合法地位之后,大踏步走入国际竞技舞台,奥运会的竞技体育确为释放民族压抑心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3.2.2 建国初期贫瘠的家底

经济上的一穷二白去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当时我们参与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金牌从而在世界体现大国强国的地位,但是获取金牌的过程正常的模式是通过整个国民体质的不断提高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精力、资金等等的支持,当时的状况显然没有这种条件,而“举国体制”是当时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这种国家宏观管、办体育的制度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的形成优势。

3.2.3 奥运成熟的体育项目运作模式学习借鉴

可以通过直接借鉴的学习方法来取得西方发展比较成熟和完善竞技体育组织制度和训练、管理形式。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竞技体育更为现代和成熟,通过直接的借鉴和学习,不仅可以与世界接轨找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比较成熟的竞技体制来带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2.4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国力增强的集中展现

新的社会制度刚刚建立,突出表现其优越性的竞争心理,竞技体育无疑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角逐优越性的又一个战场。带着这种政治目的和必胜的信念,我们需要一种万无一失,只有胜没有败的竞技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口号,采取“一盘棋、一条龙、一贯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军事文化要素。前苏联战后的战备文化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儒家文化、宗法文化要素。

通过竞技体育的成功,获得在国际政治和外交形象的展示。历史证明,这种举国体制指导下的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树立了自身的形象,振奋了民族精神,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各种体育体制,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从属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满足体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而确立起来的。它的形成、发展、成熟和衰亡都是由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上了四个方面决定了“举国体制”的历史性选择,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领域发展的巨大变化,新的利益群体和新的观念的形成,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

3.3 “举国体制”下竞技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尴尬局面

“举国体制”也同时指导着太极拳的竞技化发展,相比于其他竞技项目,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一点从观看比赛的人数越来越少就可见一斑,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进不能超越体操、跆拳道、更无从谈田径、球类等竞技项目,退又不能和传统太极拳发展形成足够的合力。深入调查发现,传统太极拳在民间并没有像竞技太极拳那样遭遇进退唯谷的尴尬局面,而且近些年来,不论是太极拳学术成果还是大型的群众太极拳表演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翻阅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太极拳的特性和发展所需的环境土壤。

太极拳运动源于古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和由这种思考推演的有关身体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人们认为“气”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又将气分为多种,包括元气、营气、卫气等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气”的理论体系,太极拳起势前的无极状态就是混沌之气外在表现;在关于“气”的理论中,还特别重养气和练气,从而发明了许多以练气和养气为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并逐渐成熟表现为各种套路运动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还有太极拳等等,这些养生活动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兼顾、内外俱练、刚柔相济、强调神、意、气、体一致,节奏较慢,注重“气”在经络系统中的顺畅流动,以获得“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实践经验的检验。这种建立在农耕时代的养生理论体系与当前竞技体育下举国体制的四个主要背景特征,相去甚远,这种为竞技体育量身定做的举国体制显然不能给予太极拳发展更多的积极帮助,这是导致了目前竞技太极拳发展的尴尬现状的根源。

3.3.1 削足适履不能体现太极文化精髓

太极拳是以道家“无为”和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主张“厚积薄发,虔敬含蓄”,其技击特点中的“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都强调了太极拳“谦和守中”的文化特征,在“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儒家的中庸和合,轻血气之勇和道家的出世归隐、赞天地之无为而化万物与西方独彰个体小智慧之竞争,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太极拳在西方的竞技场上很难有太多作为,而养吾“浩然正气”的内省涵养也更不会去在外界或从竞争对手身上去找个体自身的价值。因此太极拳不善竞技,也不愿为竞技的主体发展之路很难从举国体制中汲取营养。

竞赛规则直接指引着该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纵观59年以来的武术竞赛规则版本[2],太极拳规则越改越趋近于长拳[3],直至2002年起草,2004年通过的对1996年版武术规则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新规则完成了与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规则标准化模式的对接[4],并淘汰了一大批老的运动员,同时也更加贴近长拳的风格特色。《庄子》里有一篇关于无极、浑沌的寓言有助于理解“无极”的实质。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5]。太极本无极,无极亦太极。对太极拳的竞技改革这就如同让婴儿和成人一起参加田径比赛,结果不言而喻。这种规则的频频重大变化同时对于常年参与太极拳训练运动员也是不公平的,是缺少人文关怀的。

3.3.2 举国体制不能兼顾众多太极拳流派的发展

曾经经济上的一穷二白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举国体制”下太极拳的发展是不可能顾及其全部流派的,武术发展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其拳种流派众多,机构繁杂,延伸领域广泛,这一庞大体系中,只有一少部分可以竞技体育化,所以单一的几个异化的拳种代表武术的内容是不充分的,也终究不会发展太久。为了统一标准,将发展不够成熟的太极拳提前进行普及,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也是不利于太极拳发展的。“柔和、缓慢、轻灵”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运动特征,创新流于形式,技术缺乏内涵,缺乏后续指导,竞技太极拳套路和传统太极拳套路不能有效整合等因素使得太极拳错过了多次发展良机,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这种体制显然不能给新生的传统项目以根本的改变。

3.3.3 举国体制不利于自主特色项目发展模式的研发

竞技太极拳不归属于奥运项目,没有金牌列项,服务于奥运战略的“举国体制”模式下太极拳的贡献力度为零,太极拳自然只有被边缘化的一条出路。太极拳类民族传统项目,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因此其发展创新模式仅仅靠“拿来主义”是不能满足的。传统项目的现代化问题体现在玩游戏和创游戏的本质区别,“玩游戏”的利器——举国体制在“创游戏”的太极拳项目发展模式研发方面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举国体制下,“一条龙”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太极拳自身多流派的发展,对于某一个拳种流派而言,短期发展似乎是有益的,但长期来看,失去了传统多流派的生存空间,这种单一的“早熟品种”不免会流俗于西方竞技体育和舞蹈。

4 结论与建议

“文化是人类对愚昧的否定过程,任何一个勇于克服愚昧,发展自身的民族,终将会学习和接纳先进的外来文化,并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6],综上所述,“举国体制”产生的社会环境、政治土壤、经济环境都与产生太极拳的背景环境不同,因此,这种体制下太极拳发展的失衡和走入的误区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必然的,当今“举国体制”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其对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发展失衡,已就竞技体育内部的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安置、比赛公正、反兴奋剂等等问题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而日显凸现,“举国体制”下竞技太极拳的发展是尴尬的,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举国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化要求而变革,另一方面需要太极拳研究者对太极拳的技术理论和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为奥林匹克呈现出体现浓郁独特东方文化魅力下的竞技太极拳。

[1]李元伟,鲍明晓,任 海,卢元镇,王鼎华,熊斗寅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03(8):1-5.

[2]籍玉新.审视“举国体制”的四种眼光——兼论后奥运时代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20.

[3]温 力.论武术套路的综合创造和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J].武汉体育学学报,2000(6):1-6.

[4]刘凤霞.新规则试行后竞技武术太极拳自选套路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418.

[5]庄 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13.

On the Awkward Situations of Athletics Taijiquan inquot;the Whole Nation Systemquot;Development Mode

Lv Hua
(Schoolof Physical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0)

Brewing in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 and forme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quot;whole nation systemquot;is a kind of to maximally creating gold medal system withquot;high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nature of the sportssystemquot;[1].Under thissystem,non Olympic sports--athleticsTaijiquan have high investment and high cost pressures from project development mode research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to survive.In this long-termquot;hideboundquot;state,Tai Chi can only long in the vicious spiral,although she has the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and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mass.In the humanities,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resulted in a large number of player injuries,Taijiquan has lost its health value,in recent years the reserve talents have extremely atrophic trend;In the economic market,marginalized athletics Taijiquan is not like other Olympic glory or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the market made it decease,causing great waste of resources.On the national emotion:Wushu only as an Olympic sport,athletics Taijiquan can get rid of thisawkward dilemma,which cannot be accepted by out country and people.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 Taijiquan

G85

A

1004—5643(2011)10—0071—03

吕 化(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太极拳体制竞技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竞技精神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花与竞技少女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42式太极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