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2011-08-15 00:55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
党政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生

◎丁 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丁 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创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合,企业与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的总和。大学生创业文化是在大学创业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开拓性的精神氛围,并被社会所认同的结构系统。我国大学生创业正形成一股热潮,但总体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应树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渗透和传授“创业文化”精神,坚持创业文化精神与学术标准的统一,用制度推动创业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文化;优化

一、创业文化内涵与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特征

创业文化是新时期摆在中国企业发展面前的新课题,它一方面是国家促进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现实需要,是深化企业发展改革的需要,也是缓解目前就业生存压力的需要。

创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区别于企业有形的生产要素之外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精神,在哲学上具有形而上的特质,在企业运作中可以表现为独特的管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企业的生产要素一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既可以表现为企业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也可以形成整个企业的内部文化氛围,还可以体现为员工的视野和行动逻辑。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性质,学界对此也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界定。

从字面上解释,创业文化包含了“创业”和“文化”两个关键词。“创业”就是开拓创新原来所没有的或比较缺乏的事业和产业。“创”是指开拓创新,含有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意思;“业”则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事业”和“产业”。“文化”主要是指就思想观念层面和精神心理层面的东西,不仅包括人们的精神风貌,还包括整个社会的氛围和环境。因此,“创业文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能够开拓创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事业和新产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①。

从创业文化的内容来来看,创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创业理念系统、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企业家、行为规范等②。从创业者的角度看,创业文化是指所有进行创业活动的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的价值观体系和创业精神,包括创业技能、进取心、事业心与意志力、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周学宝,2002)③。从文化概念的演绎来看,创业文化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和动物界的一切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成果,都可以称为创业文化;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创业文化是特指人们在创建实业、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创业文化是指个人或群体在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从而获得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④。

从企业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广义角度看,创业文化是“开创事业的勇气、心理,价值观念与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的总和”(胡大敖,2003)⑤。邓建生(2000)从哲学的角度将创业文化界定为“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总和”,将创业文化和有形的物质进行区别⑥。张艳慧(2010)的广义界定更具代表性,进一步将创业文化的内涵阐述为:在创业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创业成果以及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社会制度等的总和。⑦

总的来看,创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观念文化,也就是人们对财富的创造和追求的看法;另一个就是制度文化,也就是社会为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⑧。一种积极的创业文化,其基本实质应该包括主动、持续、稳定的工作热情;开放、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具有鲜明的合作观念、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富有勇于冒险、承受挫折和宽容失败的素质;树立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科学精神和知识价值实现创业梦想的信心;鼓励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氛围;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等等。

大学生创业文化具有一般意义上创业文化的特点,但又有着大学生作为创业者的独特特征,并和大学校园文化有着较强的关联,是在大学创业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开拓性的精神氛围,并被社会所认同的结构系统。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具有大学生创业者的主体性特征。大学生创业和其他创业者有着明显不同,其主体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是仍然在校学习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不是工作过或没有经过大学学习的创业者。

(二)大学生创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紧密关联。大学生创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表现为大学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⑨

(三)大学生创业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业者利用自身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的越来越多,不少创业者在大学期间就通过知识创新形成自己的企业,并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著名企业,如比尔盖茨创立微软,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等。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现状

1999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是大学生创业的里程碑事件,此后全国各高校和有关单位陆续举办各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如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比赛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也形成了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环境氛围,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初步形成。在大学生创业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为大家所接受的过程中,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文化的形成提供较好的土壤,校园文化和社会制度安排也逐渐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较好的环境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我国大学生创业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但我国大学生创业相比欧美国家晚了数十年,实际过程中真正的参与度并不高,参与创业后能够取得成功的也不多,培育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企业更少。从创业过程看,科技转化率也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从事简单的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真正形成专利并产业化的少。

(三)大学生创业文化基础仍比较薄弱。虽然全国范围内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活动比较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设计和安排也不少,但整体的大学生创业文化不够完善和成熟,距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完全认可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创业热度不高,导致创业文化意识不强

创业的本身便孕育了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单单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更体现在精神和斗志方面。资金方面通过政策渠道可以解决,但敢于冒险、直面失败的精神却是大学生缺乏的,尤其是大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所导致的惰性,不是政府能够解决的。再加之,就业和创业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部门,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和老师便打响了高校就业的“第一枪”,通过各种途径,来安排学生就业,使大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现实市场条件下的就业竞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是好的,但是使大学生缺少了敢于面对失败、面对竞争的精神,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于创业热度不高和意识不强。

(二)创业文化在各个高校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创业文化精神难以得到继承

各个高校虽能够进行创业指导,但往往是以课堂创业知识教育为主,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文化系统。这多体现在一些大学可能有创业文化的课题教育,却没有实践创业文化的机会,尤其是让创业文化成为一种大学生精神熏陶的一面旗帜。高校常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形势好了,创业文化教育就松懈一些;就业形势严峻,则会加大创业文化的教育,创业文化的培养无法得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往往得不到高校核心力量的支持,认为大学主要是追求真理,追求思想的过程,但是进行创业的指导,也是在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过程。

(三)创业文化的制度保障缺失严重,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商品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制度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创业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创业有关的法制体系,努力克服制约创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谋划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支持和保护好创业者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促进创业文化的发展⑩。然而现实是各个高校创业文化的制度保障严重缺失,一些高校甚至没有保障创业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制度。

从创业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看,目前整体上也还相当不成熟。在贯彻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如何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如何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减免各种管理费和税费,使大学生能够创得起业,使企业萌芽后能够快速成长,这些方面都很不完善。各级政府及高校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这些方面也处于探索期。大学生创业者如何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舆论等手段,保护其合法权益,也是摆在大学生创业者面前的难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发展大学生创业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四、优化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的对策

(一)树立就业危机意识,激发创业文化精神

从2001年到200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一路攀升,近5年中毕业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66.2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3.7%,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人。然而,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11]。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当外在压力增大,就会逐渐激发创业的可能性,使大学生更有勇气去创业,凝聚成创业文化精神。

(二)形成创业文化体系,渗透和传授“创业文化”精神

若要形成创业文化体系,首先要建立要提供一个适宜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系统。这个环境系统包括,课堂教育、模拟创业、创业基地以及建立创业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学院。

课堂传授创业文化,虽是培养学生创业型就业观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进行创业型就业教育,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择业价值观、终身发展观和创业型就业观。但这一切都是理论上的学习,文化真正的要义在于内化为行动和现实。

模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模拟创业实现了创业文化在校园的实现。如果创业文化只是一种理论知识,那么即使这种理论如何的丰富与完美,都是永远是纸上谈兵,使创业文化无法走出课堂。在我国很多大学都举行过模拟创业大赛,其实这就是一种对创业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

创业基地是创业文化能够内化现实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创业基地不单单在培养创业,也在培养着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创业的精神脊梁,创业是创业文化的保障。因此,创业基地是能够让创业文化得到升华的重要途径。

创业学院的建立,体现着创业文化环境系统的真正形成。创业学院是面向在校全体学生,开设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为目标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和培训课程,实现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也是在打造创业文化的“种子精神”。

(三)坚持创业文化精神与学术标准的统一,用学术思维打造创业文化精神

创业文化精神和学术精神是同一的,都在要求追求创新,实事求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大学创业文化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反映到高等教育实践中就可能出现片面追求高等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资源的生产、传授和转化,而淡化了高等教育的政治、文化属性,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如果说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其学术性,从根本上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实力与未来的发展,那么大学创业文化则是对学术精神的一种重塑,终极目标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知识就是力量,体现了学术思维从一而终、万物相通的精神。

(四)用制度推动创业文化的发展,为创业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在大学创业文化中,创业精神是灵魂,创业制度是保障。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创业有关的法制体系,努力克服制约创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谋划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支持和保护好创业者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促进创业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品味、水平和价值取向,也是实现大学文化作用的关键要素。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办学理念的变革,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需要落到机制、体制和具体程序上来[12],这是用制度推动创业文化的关键。大学的创业制度要从一切有利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人事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要给师生的创业实践争取更大的空间,学校的仪器设备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创业师生开放,学校的创业基础设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所谓“大环境”,指的是支持创业的社会环境。一个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环境文化会直接影响大学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法,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活动,尤其在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Bayh-Dole法案,允许大学和非盈利机构对于用联邦资助进行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该法案被称为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宪法”,它的推行使大学的创业热情骤增,直接导致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出现。虽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但我国政府需要借鉴国外政府经验,一方而减少对大学的行政介入,增强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另一方而在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等方而为大学及其大学师生群体的创业创造良好优质的环境与服务[12]。

注释:

①漆思,刘岩.关于创业文化的若干思考[J].新长征,2003,(10).

②徐建国,李鹏飞.关于对企业文化、创业文化的理性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8,(4).

③周学宝.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的培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2,(1).

④⑩木水,朱婕.论创业文化[J].新长征,2003,(12).

⑤胡大傲.创业文化与高校教育[J].中国高新区,2003,(4).

⑥邓建生.创业文化与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⑦张艳慧.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院报,2010,(1).

⑧孙崇梅.培育全民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以廊坊市为例[J].改革创新,2009.

⑨[12][13]娄东生.试论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J].福建大学学报,2009,(6).

[11]高书琴.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丁影,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委书记、经济师。

G645

A

1008-9187-(2011)03-0093-04

刘彦武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