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屑:第一炉香

2011-08-15 00:42作家马明博
中国工人 2011年7期
关键词:墨迹书坛三宝

作家 马明博

沉香屑:第一炉香

作家 马明博

借张爱玲的小说篇名,说一段与香有关的事情吧。

在大方堂,我与妻子坐定,世刚先生泡茶。不到两岁的佑佑,初是来客,却反客为主。他从妈妈怀中溜到地上,大大方方地从茶盘里抓起几块糖。依次走到堂主、著名书法家张世刚先生、爸爸、妈妈眼前,一人送上一颗,然后,他自己剥了一块放进嘴里。虽是借花献佛,但佑佑乐于分享的举动,令世刚先生心生欢喜了,他说:“这小娃娃真好!来,上楼,过年了,伯伯给你写幅字。”

世刚先生的书法,唯美而不媚俗,富有表现力而不怪诞。在他的墨迹中,能够看到“二王”的风流雅致、褚河南的散淡简远、苏东坡的意态洒脱、董香光的平怀澄澈。作为书道的苦行者,虽深入诸家堂奥,世刚先生却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十余年前,他的墨迹出入书坛诸多大展,时常高居榜首。然而,就在此时,他忽然在书坛上“销声匿迹”。近年来,世刚先生如隐居的武林高手,重现江湖。因缘和合,我与他在京城相识;也是巧合,相识后方知,我们竟然比邻而居,从此时有往来。

对于他的书作,我虽深爱,但相识数年来,一直没有冒昧索求。今日,因了佑佑的缘故,得世刚先生赐赠墨宝,也算是“以因因而入果果”。

到楼上书房,在书案前坐定,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炉上描有简淡的细蓝花纹;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拔,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它填埋起来,炉内隔火生香,室内不见烟气。

一炉暗香,嗅之可品;满室幽香,视之不见。

世刚先生双手合十,“愿以此香,供养十方常住三宝。”

眼前只有炉香,不见十方常住三宝。如何供养?

众所周知,佛门又称空门。佛道之空,可悟而不可见,更不可执著。因此,在《金刚经》中,释迦佛告诉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在燃香的当下,世刚先生对三宝生起一念清净恭敬之心,即是供养十方常住三宝。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在大方堂,看世刚先生薰香,我对佛门“天香妙供”之法,有了更深地理解。

说罢,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张泥金笺,铺在书案上。对着纸,静默了几分钟,他拿过一管国画色,挤到瓷盘上,是朱砂色。他说:“先画个小佛,再写字。”他转过身,从抽屉里取出一管新笔,以右手拇指食指捻动笔毫,捻至柔软时,笔蘸清水,调朱砂色。做柳叶描,寥寥数笔,一位胖乎乎的小和尚打坐的形象,跃然纸上。被妈妈抱在怀中,在书案一旁看热闹的佑佑,喊了一声“盘腿打坐”。世刚先生闻声,侧过头微笑着看佑佑,并朝他翘了翘大拇指。他将色彩略调淡些,以笔饱蘸,在小和尚四周,补画蒲团。

他又取出一枝新笔,长毫的,柔顺笔锋。倒墨,蘸墨,一挥而就。“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天亲菩萨所造《往生论》,抄到此处,纸尽笔停。看世刚先生运笔,我体会不了他的笔法,却看到了什么是自在流畅。他落笔之际,提按之间,回旋往复,如行云,似流水。他的墨迹,幽雅冲淡,若云无心而出岫,水有意而低回。

纸短情深。世刚先生写下的《往世论》的起首两偈,让我想到世界上所有的大河。无论是长江、黄河,还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下游宽阔湍急,源头却是潺湲的小溪。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条清澈潺湲的小溪。世间所有的心灵小溪,可以交汇成一条壮阔庄严的大河,流向光明遍照的安乐国的愿海。

世刚先生歇下来,静坐着看了一会儿,他笑着说:“还好。”他又伸了伸大拇指逗佑佑。佑佑欢喜地回应,握紧小拳头,将两只大拇指一起伸向他。

佑佑对妈妈说要撒尿。世刚先生告知,洗手间在楼下。妻子带佑佑下楼。回来时,她说:“楼上楼下,处处有香味。”《说文解字》说:“馨,香之远闻也。”这一炉香的馨远,让人感叹,古人造字之准确。千年后的我们,虽然在用那些字,但对其本意,已然模糊。

墨迹稍干,世刚先生打出印藏,取出印章,一一钤盖。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印文,分别为“南无阿弥陀佛”“大自在”“衍昌居士”。

我问世刚先生:“从书坛销声匿迹十余年间,你去做什么了?”

他指了指大方堂中的一副对联,“这就是答案。”

“顿舍九界空花自力,全归一乘愿海弥陀。”十六个字的对联,对应着他悄然隐居的一个个日子。

说放下就放下,栖心弥陀;置身青山绿野,焚香诵经;闲来读帖临帖,砚边参究。

“怎么又想回来呢?”

“因缘呗。”

重入尘寰,焚香的雅好没有放下;重入书坛,他笔下无俗气,墨迹简淡净雅,蕴藉之中,又现灵动。

世刚先生说:“你看,这一炉香,舒缓从容,又无烟雾。多干净!”

品茶香,嗅墨香,味书香,会佛香。大方堂内,四香同居。令我记忆最深的,当属这一炉沉香。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提到,“香之为用,其利最溥(广大)”、“一炉初爇,香蔼馥馥”。《颜氏香史》讲,“五脏惟脾喜香”。香是尚和的。香气入脾,使得经常焚香的人,心性趋于平和。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著名佛典《维摩经》讲到的一点。在距离我们这个世界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众香会聚的“香积佛国”。彼佛世界,无文字说,但以妙香之气,便令众生得解脱。

著名作家林语堂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游戏”,他“赞成一切的业余主义”,他认为,艺术家远离商业利益的个性与情趣,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基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无论他做什么事,他的个性总能从其中显露出来。对于以书法成名的世刚先生来说,焚香这一近于游戏的业余爱好,流露出他平和冲淡的心性。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头,张爱玲这样着笔:“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世刚先生对我说:“这一炉香应该燃尽了。”

他开始爇第二炉香。

栏目主持:胡宏梅

猜你喜欢
墨迹书坛三宝
中药急救“三宝”
「护心三宝」如何用
家有三宝
刘国勇
“岑溪三宝”有真味
诉衷情
“泼”出精彩 用好PPT中的墨迹技法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