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园”到“城”的构想与实践

2011-08-15 00:51陈红张玲玉叶飞
当代贵州 2011年14期
关键词:叶飞陈红大龙

■文/本刊记者 陈红 张玲玉 文 叶飞

由“园”到“城”的构想与实践

■文/本刊记者 陈红 张玲玉 文 叶飞

大龙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9年,位于铜仁地区玉屏县大龙镇,是贵州对外开放的“东联窗口”。2005年8月,大龙开发区被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之一。如今,大龙已经形成能源、冶炼、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是铜仁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黔东物流中心。

“大龙从建设到发展,一直非常重视整体规划。”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明介绍说。

2009年,《贵州大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规划》得到省发改委批复。开发区围绕循环经济建设编制了北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并完成了15平方公里的初步规划。当年9月,北部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

在产业定位上,大龙开发区的目标是全国区域性的锰、钡材料工业基地。入驻园区的大龙锰业、红星锰业、广茂铝业、大龙铁合金集团、科特林集团五大产业龙头企业,已初步建成锰、钡、铝、硅、建材生态产业循环链,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0%,所有工业“三废”实现达标排放。

工业经济带动了开发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居民人均储蓄达6000元,城镇化率达60%,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初具规模,广大居民开始享受到经济开发的成果。几年来,开发区依托项目建设为征地、拆迁安置户及下岗职工创造了3600余个就业岗位。大龙从昔日的荒野之地,摇身变成了工厂林立、湘黔渝三省(市)的物资集散地。曾经的偏僻小镇,变成了优美宜居,生态与工业并举的新城。

大龙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成为全国最大的锰、钡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周边十七县(市)经济发展的发展极。实现GDP180亿元,工业生产总值599亿元,利税达到111.9亿元。

有专家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新城是从传统产业园区到新城区的路径,正在努力探索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新可能。它既有别于围绕特大型项目生长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从而规避了对当地资源过度消耗的可能;也有别于从老城区直接外溢出来的“新城”模式,力图最大限度避免人们在居住地与工作区之间的日日奔波。

大龙的构想与实践,正是这样的一座城。

(本系列报道编辑/唐福敬)

猜你喜欢
叶飞陈红大龙
三八节感怀
“子弹头”背后的故事
准能找到你
更正
诗与远方
骆山大龙:500壮汉舞动“江南第一龙”
陈红作品
叶飞在玉井
月缺月圆
爱琳